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取决于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对我院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态度和爱好需求,并加以分析研究,为今后高职院校的新生程度设置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学;态度;需求
一、分析取向
体育教学是體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课堂任务过程,学生则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都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来制定的,本次分析是对部分学生的调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和兴趣态度,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更好完善对体育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进,促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完善和体育教学新形势的需求。
二、分析对象与方法
(一)分析对象
我院2014级学生200人(其中男女学生各100名,以资源一系和基础部为主)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6月。
(二)分析方法
贡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三、结果分析
(一)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倾向
学生喜欢的比较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74%,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精力的体力最旺盛,最充沛时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体育运动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大部分同学喜欢上体育课,释放他们活力。二是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的深入和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围绕培养综合性,技术性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需要有趣和多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欢迎和喜欢,但还有21%和5%的同学分别是持“一般”和“不喜欢”的态度。让这部分同学喜欢上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中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学生上体育课的取向
了解学生上体育课的取向后,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有心中有数,懂得如何地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说明有65%的同学希望通过上体育课来达到愉悦身心的取向,女生的期望值达到了75%之多,这表明很多学生已经认识到了通过体育运动具有的培养意志,创造快乐,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在学习之余参与体育运动得到调整和放松。还有许多学生重视体育技能和强身健体的理论学习,从体育课的学习和练习中来提高自身运动能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表中可看出,男生参与体育运动和喜欢体育课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的参与度。变方法和变内容调动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是值得研究课题。另外有10.5%的同学选择了应付考勤和考试,这是由于回答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依据考勤和考试的结果造成的。
(三)学生对体育课编班分组的要求
我们发现在如何偏班上课的问题上,男同学和女同学的分歧很大。98%的女同学要求男女生分班上课,可是有68%的男同学却希望能和女同学合班上课。男生由于在体育技能方面整体性强于女生,因此希望通过在体育课堂上的体育技能特长来吸引女生的注意,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女生不愿与男生合班上课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自己的体育基础差,害怕在做练习时在男生面前“出丑”;其二在体育上有些练习可能与异性在身体上有些接触;其三是在体育课堂上有时练习动作的幅度交大,或者在教学比赛中激烈的竞争都会使得有些女生觉得在男同学面前有失“淑女风范”影响自我在同学中的形象。
(四)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的分析
说明当前很多学生对参加课外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不高,这是观念认识的问题,没有将终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和学习生活有机的结合。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向上看,发挥学生课内外的能动性,是以后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享受终生的理念。这样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顺利完成,学生课余生活也得到丰富多彩,同时养成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对以后工作学习生活受益匪浅。
(五)学生对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分析
有79%的学生赞同“结果与过程结合评价”的方法,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还有19%的学生希望采取“过程评价”的方法,有可能是这部分学生担心体育运动能力差,结果评价会影响体育成绩。
四、总结
(一)体育课教学的不断改革,也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融合的磨合,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师生互动作用,学生上体育课的目标是一致的,达到的效果有差异,要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分析研究发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完善适合学生的取向,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体育课教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况区别施教,注意关心并鼓励那些运动能力低,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他们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体育好的同学优势,在课内外带动其他同学参与体育运动,发挥团队作用。
(四)针对学生对保健生理知识的不足,应该尽快在高职院校开设健身教育的卫生保健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现在的生活,而且会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现代人的体育价值观念[J].新体育,1987(5).
[2]曹超.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发挥高校学生的主题性[J].体育函授通讯,2012(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学;态度;需求
一、分析取向
体育教学是體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课堂任务过程,学生则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都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来制定的,本次分析是对部分学生的调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和兴趣态度,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更好完善对体育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进,促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完善和体育教学新形势的需求。
二、分析对象与方法
(一)分析对象
我院2014级学生200人(其中男女学生各100名,以资源一系和基础部为主)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6月。
(二)分析方法
贡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三、结果分析
(一)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倾向
学生喜欢的比较喜欢的占调查人数的74%,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精力的体力最旺盛,最充沛时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体育运动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大部分同学喜欢上体育课,释放他们活力。二是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的深入和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围绕培养综合性,技术性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需要有趣和多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欢迎和喜欢,但还有21%和5%的同学分别是持“一般”和“不喜欢”的态度。让这部分同学喜欢上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中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学生上体育课的取向
了解学生上体育课的取向后,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有心中有数,懂得如何地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说明有65%的同学希望通过上体育课来达到愉悦身心的取向,女生的期望值达到了75%之多,这表明很多学生已经认识到了通过体育运动具有的培养意志,创造快乐,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在学习之余参与体育运动得到调整和放松。还有许多学生重视体育技能和强身健体的理论学习,从体育课的学习和练习中来提高自身运动能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表中可看出,男生参与体育运动和喜欢体育课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的参与度。变方法和变内容调动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是值得研究课题。另外有10.5%的同学选择了应付考勤和考试,这是由于回答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依据考勤和考试的结果造成的。
(三)学生对体育课编班分组的要求
我们发现在如何偏班上课的问题上,男同学和女同学的分歧很大。98%的女同学要求男女生分班上课,可是有68%的男同学却希望能和女同学合班上课。男生由于在体育技能方面整体性强于女生,因此希望通过在体育课堂上的体育技能特长来吸引女生的注意,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女生不愿与男生合班上课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自己的体育基础差,害怕在做练习时在男生面前“出丑”;其二在体育上有些练习可能与异性在身体上有些接触;其三是在体育课堂上有时练习动作的幅度交大,或者在教学比赛中激烈的竞争都会使得有些女生觉得在男同学面前有失“淑女风范”影响自我在同学中的形象。
(四)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的分析
说明当前很多学生对参加课外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不高,这是观念认识的问题,没有将终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和学习生活有机的结合。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向上看,发挥学生课内外的能动性,是以后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享受终生的理念。这样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顺利完成,学生课余生活也得到丰富多彩,同时养成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对以后工作学习生活受益匪浅。
(五)学生对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分析
有79%的学生赞同“结果与过程结合评价”的方法,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还有19%的学生希望采取“过程评价”的方法,有可能是这部分学生担心体育运动能力差,结果评价会影响体育成绩。
四、总结
(一)体育课教学的不断改革,也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融合的磨合,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师生互动作用,学生上体育课的目标是一致的,达到的效果有差异,要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分析研究发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完善适合学生的取向,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体育课教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况区别施教,注意关心并鼓励那些运动能力低,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他们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体育好的同学优势,在课内外带动其他同学参与体育运动,发挥团队作用。
(四)针对学生对保健生理知识的不足,应该尽快在高职院校开设健身教育的卫生保健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现在的生活,而且会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现代人的体育价值观念[J].新体育,1987(5).
[2]曹超.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发挥高校学生的主题性[J].体育函授通讯,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