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等形式,强化读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 朗读 教学 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阅读最常用的传统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等形式,强化读的训练。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那么,怎样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
一、给“朗读”足够的基本训练时间
曾经有一位老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部分教学实况录像,并对课堂上的朗读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有的课朗读时间只不过五六分钟。一节课40分钟,只有几分钟朗读的时间,显然是太少了。可以想象,平时教学中朗读教学没有受到重视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并且保证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让教师不必要的讲解和无谓的提问少占一些时间。
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办法对每篇课文逐字逐句地进行读音过滤,发现读错音、读别音的问题,立即纠正。还有随意添字掉字的地方,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强化训练。对于朗读中出现的一些长句子,学生容易打顿、重复、破句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依照意群排列去读,这样,就不会打乱语言的节奏了。
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强化训练,读的遍数多了也就自然“流利”了。
二、讲究"读"的艺术
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基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应因文而异。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需要在“读”的技巧上狠下功夫。
(一)优美文章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写景抒情的优美文章。对这类课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尽情领略文章的色彩美、意境美。文章中的这种美不是教师的语言所能表述的,只有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才能感受和体味。
教师可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能把一些本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通过范读体现出来。如《九寨沟》一文,文中佳词美句,不胜枚举。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九寨沟奇异的原始风光,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启示,然后再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想一想美在哪里,并把画出来的佳词美句朗读给大家听,读后再让学生评读,评完后再读。还可以采取个别读、分组读、配乐读的形式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朗读的无穷趣味,还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读中寻美,越读越美,至此,教师在点拨:“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如此之美,你想不想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一番?”学生积极性可高了,有的说:“……那真是一个童话王国。”也有的说:“真不愧是充满诗意的人间仙境……”学生学习效果之好,积极性之高出乎意料。
(二)抓住重点反复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这里说的“重点”,即指阅读中的重点,也指朗读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高尔基给儿子信中所说的几段话反复朗读,加深领悟。当学生悟出“父亲希望儿子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时,教师再要求他们带着父亲期盼的语气,试着练习朗读这段话,然后采用指名读、分角色读和师生合作读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们在“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氛围中,朗读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三、巧妙创设情境朗读
(一)观片朗读,调动情感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结合观赏梅兰芳演京剧的场景,一边听标准录音朗读。通过一看二听,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极易进入情境。
(二)配乐朗读,烘托情感
配乐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可选用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乐朗读。这样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进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二泉映月》一文时,可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让学生先听配音朗读一遍,领略其情感所在,然后再配乐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
(三)分角色朗读,激发情感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课文叙述部分由解说员导读,也可以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深刻体会人的性格特点,使之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这样做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激发情感,突出人物角色语言所表达的语感效果。这是朗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另外,还可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分组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随时点拨指导。
(四)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创新意义的朗读尝试。在编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品味人物语言的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当然,编剧需要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进行。正式表演之前,先作预演,演剧要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演剧,进一步提高朗读能力。演出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品头论足,加深体验。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
教师就可抓住蜡烛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端走、夺回、拿上楼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认真排演,反复琢磨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活动等,体会怎样演才贴近人物的性格特征。伯诺德一家三口,人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和勇敢,通过演课本剧,被凸现出来。这比单纯由教师和学生读的效果更好。
总之,在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目共睹。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里,指导朗读时不仅靠朗读技巧,而且要结合具体课文教学,在学生理解、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发现学生对词句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读音长短、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朗读因素把握不准时,教师要认真对待,要大胆地讲,严格地要求,必要时教师还要进行范读,力求正确、省时、高效。我们要让朗读指导融入阅读教学中,做到教学无痕。
【关键词】语文 朗读 教学 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阅读最常用的传统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等形式,强化读的训练。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那么,怎样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
一、给“朗读”足够的基本训练时间
曾经有一位老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部分教学实况录像,并对课堂上的朗读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有的课朗读时间只不过五六分钟。一节课40分钟,只有几分钟朗读的时间,显然是太少了。可以想象,平时教学中朗读教学没有受到重视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并且保证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让教师不必要的讲解和无谓的提问少占一些时间。
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办法对每篇课文逐字逐句地进行读音过滤,发现读错音、读别音的问题,立即纠正。还有随意添字掉字的地方,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强化训练。对于朗读中出现的一些长句子,学生容易打顿、重复、破句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依照意群排列去读,这样,就不会打乱语言的节奏了。
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强化训练,读的遍数多了也就自然“流利”了。
二、讲究"读"的艺术
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基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应因文而异。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需要在“读”的技巧上狠下功夫。
(一)优美文章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写景抒情的优美文章。对这类课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尽情领略文章的色彩美、意境美。文章中的这种美不是教师的语言所能表述的,只有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才能感受和体味。
教师可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能把一些本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通过范读体现出来。如《九寨沟》一文,文中佳词美句,不胜枚举。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九寨沟奇异的原始风光,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启示,然后再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想一想美在哪里,并把画出来的佳词美句朗读给大家听,读后再让学生评读,评完后再读。还可以采取个别读、分组读、配乐读的形式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朗读的无穷趣味,还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读中寻美,越读越美,至此,教师在点拨:“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如此之美,你想不想用自己的语言赞美一番?”学生积极性可高了,有的说:“……那真是一个童话王国。”也有的说:“真不愧是充满诗意的人间仙境……”学生学习效果之好,积极性之高出乎意料。
(二)抓住重点反复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这里说的“重点”,即指阅读中的重点,也指朗读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高尔基给儿子信中所说的几段话反复朗读,加深领悟。当学生悟出“父亲希望儿子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时,教师再要求他们带着父亲期盼的语气,试着练习朗读这段话,然后采用指名读、分角色读和师生合作读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们在“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氛围中,朗读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三、巧妙创设情境朗读
(一)观片朗读,调动情感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结合观赏梅兰芳演京剧的场景,一边听标准录音朗读。通过一看二听,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极易进入情境。
(二)配乐朗读,烘托情感
配乐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可选用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乐朗读。这样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进学生读好课文。如在朗读《二泉映月》一文时,可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让学生先听配音朗读一遍,领略其情感所在,然后再配乐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
(三)分角色朗读,激发情感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课文叙述部分由解说员导读,也可以单独采用对话式练习,深刻体会人的性格特点,使之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这样做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激发情感,突出人物角色语言所表达的语感效果。这是朗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另外,还可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分组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随时点拨指导。
(四)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创新意义的朗读尝试。在编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品味人物语言的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当然,编剧需要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进行。正式表演之前,先作预演,演剧要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演剧,进一步提高朗读能力。演出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品头论足,加深体验。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
教师就可抓住蜡烛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端走、夺回、拿上楼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认真排演,反复琢磨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活动等,体会怎样演才贴近人物的性格特征。伯诺德一家三口,人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和勇敢,通过演课本剧,被凸现出来。这比单纯由教师和学生读的效果更好。
总之,在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目共睹。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里,指导朗读时不仅靠朗读技巧,而且要结合具体课文教学,在学生理解、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发现学生对词句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读音长短、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朗读因素把握不准时,教师要认真对待,要大胆地讲,严格地要求,必要时教师还要进行范读,力求正确、省时、高效。我们要让朗读指导融入阅读教学中,做到教学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