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与地坛》主要思想内容是对人情、人性、人的存在的思考。人情表现为两个方面:母亲对儿子的亲情,“我”失去双腿的痛苦;人性则表现为对欲望的思考。人的存在则主要表现为对生和死的思考,由此获得“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普遍感受。《我与地坛》以它思想的深度而触及了人类的普遍问题,由此而具有人类的价值。
关键词:人情 人性 人的存在
谈到人的存在,我们往往会想起加缪、萨特,他们把对“二战”恐惧的情绪写进了小说,把人的自私贪婪绝对化了,把“他者”当成恶魔和地狱。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西方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人的不可靠性,只有上帝才是绝对可靠的,只有天堂才是完美的。这很容易走向对人类的怀疑。
在20世纪80年代,存在主义文学传到中国后引起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那么我们中国的作家是如何思考人的存在呢?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被认为是“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震撼人心的感情而使人感动。尽管是文学,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并不比哲学浅,在这里作者从个人的痛苦升华到了生命的伟大;在这里作者透过自己看到了生命永恒的流变;在这里作者对生命的存在做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一
《我和地坛》叙述的是作者从活得最狂放到发生意外的那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期间他也通过暗线写了妈妈所承受的心灵重负,由浅入深地描写了人情、人性、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独特意味。
散文最表层是自己和母亲痛苦感情的描绘,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失去腿的痛苦,一是作者的母亲的痛苦,都很感人。与西方文化不同,作者没有把人世间虚构成一个苦难的地狱,而是写自己很幸运:有一个地坛让自己安静,有母亲的理解和关心。
尽管世界的发展总有规律可以寻找,但是有很多的偶然性。就个体来说,会走上什么道路,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更多的是偶然的情况决定,这也许就是命运。史铁生就是一个偶然的情况改变了他的命运,在活得正狂妄的时候,意外的车祸使他失去了双腿。因此,生活对他来说似乎失去了滋味。痛苦宿命般地落在他的头上,在生与死之间,在追求与失落之间,作者把笔触深入到自己的灵魂深处,把那惊心动魄的痛苦,冷静地传达给读者。
作者失去腿的痛苦主要是表现在他的空虚上,他没有工作,没有去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他所有的感情就是去地坛,他每天去那里就好像上下班一样。在寂静的地坛里,把内心的空虚打发。他熟悉了地坛的一切,熟悉了这里的树木,熟悉了这里的昆虫,就是远离了“人的世界”。作者把自己和别人隔离,可以想象是多么的痛苦。在这里他思考着自己为什么活:“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把死亡看成是节日,可以想象作者当时面对未来,在生存和死亡间艰苦地选择。
“人情”不仅仅写了作者痛不欲生的感情,也写了作者的母亲所承受的双重负担。
作者的痛苦可以宣泄出来,使自己得到某些平衡。实际上更痛苦的是他母亲。她不能把内心的痛苦和沮丧表现出来,这样会增加儿子的痛苦。她默默地承担着命运,不把自己的痛苦说出来,这样她承受的痛苦是双倍的。每一次,儿子出去,她都默默站在门口,失魂落魄,她担心儿子出事,但又不能跟踪儿子,只能偷偷去地坛看儿子,却不让儿子知道。她不仅仅要考虑儿子的生存,而且要考虑儿子的出路。不仅仅要照顾儿子的生活,而且要考虑儿子的感受。在地坛里不仅布满作者的车辙,也布满了她的脚印,她的母爱。作者带着悔恨的笔触写道:“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她不仅要考虑儿子能否活下去,还要考虑怎样给儿子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这都给一个母亲带来了深重的痛苦。
这些描写,深深地展示了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让读者感动。
痛苦之后,作者终于尝到了人世的光荣,他的创作得奖了,这时他希望他母亲能分享他的快乐,但是他母亲却不在了。他失去双腿的痛苦已经消逝了,但另一种痛苦开始占据着他——失去母亲的痛苦,他追思,他细细地回想他母亲为了找他而失魂落魄的样子。他体会到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这就是人世间的真情。在作者细致的笔触下,显得节制而富于张力。在这里,作者没有多余的铺饰,主要是通过白描的手法,把情感的历程真实地写出来,显得惊心动魄,催人泪下。这样写情就显得余味无穷。
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用“荒诞”这个词就能把这人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说个清楚?其实那只是无奈的表达。西方的存在主义者只是在哲理层面去思考一个离开了上帝的世界的恐怖,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刻的自我解剖,萨特本人对于婚姻就很不负责任。相应地,西方存在主义也就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陷阱。
人生虽然是个人的,但是却离不开群体,命运其实是在整个群体中个体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作者开始思考命运,他把笔触放到了地坛里的其他人,十五年前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中年小伙子、饮酒的老头、捕鸟的汉子、女工程师、最有天赋的长跑家。长跑家当然是个不幸的人,但更不幸的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给了这个小姑娘,作者对此进行思考,终于发现命运很难说得上什么。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矛盾和差异的。是丑女造就了美女,愚蒙举出了智者,懦夫衬托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世界须要差距,失去差距的世界是一潭死水。因此,人性也就是在世界的差别中激发出动力的本性。
由于有了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思考,《我与地坛》对于人性就和西方抽象的人性论很不相同了。作者把个人的痛苦上升到对人类的思考。對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为自己的心灵带来了解脱。
当然,作者并没把笔触停留在此而是更进一步去追问人性,而这也是从自己的痛苦反思入手的,作者发现自己成名后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心灵平静,另一种担心在袭击着他,一种怕以后写不好的担心在困扰着他,这时作者实际上是害怕,害怕写作的题材枯竭,这是另一种痛苦。作者终于发现,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作者发现一个极其矛盾的现象:消除恐慌最有效的办法是消灭欲望,消灭人性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问题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也同时保留人生?
关键词:人情 人性 人的存在
谈到人的存在,我们往往会想起加缪、萨特,他们把对“二战”恐惧的情绪写进了小说,把人的自私贪婪绝对化了,把“他者”当成恶魔和地狱。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西方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人的不可靠性,只有上帝才是绝对可靠的,只有天堂才是完美的。这很容易走向对人类的怀疑。
在20世纪80年代,存在主义文学传到中国后引起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那么我们中国的作家是如何思考人的存在呢?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被认为是“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震撼人心的感情而使人感动。尽管是文学,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并不比哲学浅,在这里作者从个人的痛苦升华到了生命的伟大;在这里作者透过自己看到了生命永恒的流变;在这里作者对生命的存在做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一
《我和地坛》叙述的是作者从活得最狂放到发生意外的那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期间他也通过暗线写了妈妈所承受的心灵重负,由浅入深地描写了人情、人性、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独特意味。
散文最表层是自己和母亲痛苦感情的描绘,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失去腿的痛苦,一是作者的母亲的痛苦,都很感人。与西方文化不同,作者没有把人世间虚构成一个苦难的地狱,而是写自己很幸运:有一个地坛让自己安静,有母亲的理解和关心。
尽管世界的发展总有规律可以寻找,但是有很多的偶然性。就个体来说,会走上什么道路,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更多的是偶然的情况决定,这也许就是命运。史铁生就是一个偶然的情况改变了他的命运,在活得正狂妄的时候,意外的车祸使他失去了双腿。因此,生活对他来说似乎失去了滋味。痛苦宿命般地落在他的头上,在生与死之间,在追求与失落之间,作者把笔触深入到自己的灵魂深处,把那惊心动魄的痛苦,冷静地传达给读者。
作者失去腿的痛苦主要是表现在他的空虚上,他没有工作,没有去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他所有的感情就是去地坛,他每天去那里就好像上下班一样。在寂静的地坛里,把内心的空虚打发。他熟悉了地坛的一切,熟悉了这里的树木,熟悉了这里的昆虫,就是远离了“人的世界”。作者把自己和别人隔离,可以想象是多么的痛苦。在这里他思考着自己为什么活:“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把死亡看成是节日,可以想象作者当时面对未来,在生存和死亡间艰苦地选择。
“人情”不仅仅写了作者痛不欲生的感情,也写了作者的母亲所承受的双重负担。
作者的痛苦可以宣泄出来,使自己得到某些平衡。实际上更痛苦的是他母亲。她不能把内心的痛苦和沮丧表现出来,这样会增加儿子的痛苦。她默默地承担着命运,不把自己的痛苦说出来,这样她承受的痛苦是双倍的。每一次,儿子出去,她都默默站在门口,失魂落魄,她担心儿子出事,但又不能跟踪儿子,只能偷偷去地坛看儿子,却不让儿子知道。她不仅仅要考虑儿子的生存,而且要考虑儿子的出路。不仅仅要照顾儿子的生活,而且要考虑儿子的感受。在地坛里不仅布满作者的车辙,也布满了她的脚印,她的母爱。作者带着悔恨的笔触写道:“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她不仅要考虑儿子能否活下去,还要考虑怎样给儿子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这都给一个母亲带来了深重的痛苦。
这些描写,深深地展示了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让读者感动。
痛苦之后,作者终于尝到了人世的光荣,他的创作得奖了,这时他希望他母亲能分享他的快乐,但是他母亲却不在了。他失去双腿的痛苦已经消逝了,但另一种痛苦开始占据着他——失去母亲的痛苦,他追思,他细细地回想他母亲为了找他而失魂落魄的样子。他体会到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这就是人世间的真情。在作者细致的笔触下,显得节制而富于张力。在这里,作者没有多余的铺饰,主要是通过白描的手法,把情感的历程真实地写出来,显得惊心动魄,催人泪下。这样写情就显得余味无穷。
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用“荒诞”这个词就能把这人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说个清楚?其实那只是无奈的表达。西方的存在主义者只是在哲理层面去思考一个离开了上帝的世界的恐怖,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刻的自我解剖,萨特本人对于婚姻就很不负责任。相应地,西方存在主义也就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陷阱。
人生虽然是个人的,但是却离不开群体,命运其实是在整个群体中个体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作者开始思考命运,他把笔触放到了地坛里的其他人,十五年前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中年小伙子、饮酒的老头、捕鸟的汉子、女工程师、最有天赋的长跑家。长跑家当然是个不幸的人,但更不幸的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给了这个小姑娘,作者对此进行思考,终于发现命运很难说得上什么。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矛盾和差异的。是丑女造就了美女,愚蒙举出了智者,懦夫衬托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世界须要差距,失去差距的世界是一潭死水。因此,人性也就是在世界的差别中激发出动力的本性。
由于有了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思考,《我与地坛》对于人性就和西方抽象的人性论很不相同了。作者把个人的痛苦上升到对人类的思考。對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为自己的心灵带来了解脱。
当然,作者并没把笔触停留在此而是更进一步去追问人性,而这也是从自己的痛苦反思入手的,作者发现自己成名后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心灵平静,另一种担心在袭击着他,一种怕以后写不好的担心在困扰着他,这时作者实际上是害怕,害怕写作的题材枯竭,这是另一种痛苦。作者终于发现,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作者发现一个极其矛盾的现象:消除恐慌最有效的办法是消灭欲望,消灭人性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问题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也同时保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