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现我国在本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人才培养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显得日益迫切。现实告诉我们,学校及教师为学生营造的学术环境与学习氛围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目前的本科专业教学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或科学经验多数还只是通过“啃”课本、“钻”试题及“熬”考试来完成的。学生鲜有机会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至于如何通过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来研究问题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如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他们应该具有的科学精神,那么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自由的科学精神呢?是从传授课本上晦涩难懂的抽象教条(即所谓“难”)开始,还是将复杂的专业理论通过教师的加工使之通俗易懂(即所谓“易”),从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开始?这样一些问题能否在本科教学阶段就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进而加以解决呢?以下是对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几点思考。
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科学精神的获得源于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热情。科学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舍“难”求“易”式的训练,简化那些艰深的问题,使其更加直白,使其更加贴近现实问题本身,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必有所用。
首先,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让他们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回答专业科学知识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功用所在之类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把问题讲出来或者是写出来,要将复杂的问题或过程表达得简单、准确、易懂,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科学知识的潜能。再次,要让学生具备强烈的实践欲,他们要很自然地就想到通过实践,通过科学探究方法来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展学生个性,不仅是教育的本质,而且是社会及各学科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得到充分激发,鼓励他们在学习及相关的研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开拓、敢于求异;另一方面,学生不应该轻“易”地崇拜和盲从科学教条和传统套路,而是要不厌其“难”地去分析、推敲,甚至是怀疑它们,因为成功的科学探索很多都是通过突破现成的理论体系完成的,科学研究应该从现实的问题出发来实施。
学生发展个性需要有广阔的空间,学校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各学科诸专业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口径,专业之间的差别不应划分得过细,尽可能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第二,建立在厚实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为此,学校应当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养料;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应当避免“填鸭式”教育,要重视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营造崇尚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
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有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实际也就是要在学术上重归“简单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让学生有机会领会学术真谛、钻研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样需要平等交流的机会,这种平等的交流不仅在师生之间需要,在教师之间、学科内外同样需要。如果有限的学术观点或者受到保护的思想盛行则会背离真正的科学精神。
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需要长期营造。首先需营造求真的氛围,即追求真理,不应该对事物存有偏见,培养学生开放的心胸与自由的精神;其次需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鼓励学生拥有独立的思想;再次,需营造“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任何人特别是学生都不能趋炎附势。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邓明茜
在中国目前的本科专业教学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或科学经验多数还只是通过“啃”课本、“钻”试题及“熬”考试来完成的。学生鲜有机会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至于如何通过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来研究问题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如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他们应该具有的科学精神,那么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自由的科学精神呢?是从传授课本上晦涩难懂的抽象教条(即所谓“难”)开始,还是将复杂的专业理论通过教师的加工使之通俗易懂(即所谓“易”),从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开始?这样一些问题能否在本科教学阶段就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进而加以解决呢?以下是对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几点思考。
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科学精神的获得源于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热情。科学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舍“难”求“易”式的训练,简化那些艰深的问题,使其更加直白,使其更加贴近现实问题本身,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必有所用。
首先,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让他们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回答专业科学知识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功用所在之类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把问题讲出来或者是写出来,要将复杂的问题或过程表达得简单、准确、易懂,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科学知识的潜能。再次,要让学生具备强烈的实践欲,他们要很自然地就想到通过实践,通过科学探究方法来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展学生个性,不仅是教育的本质,而且是社会及各学科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得到充分激发,鼓励他们在学习及相关的研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开拓、敢于求异;另一方面,学生不应该轻“易”地崇拜和盲从科学教条和传统套路,而是要不厌其“难”地去分析、推敲,甚至是怀疑它们,因为成功的科学探索很多都是通过突破现成的理论体系完成的,科学研究应该从现实的问题出发来实施。
学生发展个性需要有广阔的空间,学校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各学科诸专业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口径,专业之间的差别不应划分得过细,尽可能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第二,建立在厚实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为此,学校应当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养料;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应当避免“填鸭式”教育,要重视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营造崇尚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
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有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实际也就是要在学术上重归“简单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让学生有机会领会学术真谛、钻研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样需要平等交流的机会,这种平等的交流不仅在师生之间需要,在教师之间、学科内外同样需要。如果有限的学术观点或者受到保护的思想盛行则会背离真正的科学精神。
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需要长期营造。首先需营造求真的氛围,即追求真理,不应该对事物存有偏见,培养学生开放的心胸与自由的精神;其次需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鼓励学生拥有独立的思想;再次,需营造“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任何人特别是学生都不能趋炎附势。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邓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