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地,有人呼喊和咏叹:浪费了地下矿,破坏了地上土,地下水干涸,地上植被无,种草不长草,种粟不长粟,生态环境难恢复,未来黄土变沙漠,子孙衣食将何如?
近年来,陕北延安、榆林两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着良好发展的态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据预测分析,两市近年的GDP增速都将有可能达到或超过18%,而且在向20%挺进,成为陕西GDP快速增长的领头羊。但不可否认的是,陕北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予以解决的问题。
快速发展背后的三大隐忧
调查发现,延安、榆林两市当前经济发展中除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老问题外,还暴露出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延安、榆林两市经济结构是典型资源依赖型,能源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达70%以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工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只有10%左右,与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相协调。也就是说,陕北大多数人仍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工业经济在县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又很不平衡,拉动两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拥有能源的县区,其他县区经济总量很小。在煤、油等骨干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数中小企业并不景气,融资难,效益下滑。
二是经济增长途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产品结构简单,产品、产业发展水平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突出。延安、榆林两市当前仍未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的传统模式,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距甚远。煤炭、石油工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陕西提出的“三个转化”的发展思路,才刚刚破题。如果这种局面不尽快扭转,“三个转化”不尽快变成现实,而是把陕北地区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集中于挖煤和采油的原始产品上,引发的问题就是把整个经济置于在波动很强的市场影响之下,这样一定会出现无助于长期增长和稳定发展的前景。
三是资源开发中的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近几年来,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对环境影响大,一些中、小型煤矿的不合理布局与短期经济利益和片面政绩观的驱动,造成了陕北地区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出“政绩”,更是想方设法增加矿井数量,扩大产能,几乎是只要有煤储就想开采,遍地开花,甚至出现了圈地占资源的现象。不少地方由于煤炭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泉流干涸,甚者还引发了不可恢复的地下水破坏、煤田自燃、土层破坏、地面变形与塌陷、植被死亡等环境问题。有些企业,特别是个别大型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只采掘容易挖掘的,其余弃之不用,大量浪费国家资源。
按《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的回收率不应低于75%,但在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有的只有10%左右。据介绍,现在开煤炭的综采支架一般是4.8米高,而陕北地区煤矿煤炭层都很厚,许多开采企业不论煤层是十多米还几米,都只是挑肥丢瘦地从中间开采。一些大型煤矿为了利益,根本不考虑采用可节约资源且已经成熟的开采工艺和技术,致使可开采上百年的煤矿,不到三十年就可能被开采完,造成资源的浪费。石油开采中的浪费同样惊人,据了解,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到40%,而在陕北一些油井的采收率才百分之十几,一些企业从成本考虑,没有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注水技术。
在陕北当地,已有人在呼喊和咏叹:浪费了地下矿,破坏了地上土,地下水干涸,地上植被无,种草不长草,种粟不长粟,生态环境难恢复,未来黄土变沙漠,子孙衣食将何如?这种呼喊和咏叹,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考验着当今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
利益不平衡危及老区后发优势
产生上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
一是国家原来调控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不够完善,如以开采量而不是按国际惯例以资源储藏量为标准征收资源税,而且税率过低并几十年不变,税收和税率不根据市场变动情势而进行调整,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所以税收、税率改革滞后是陕北地区资源浪费的一大诱因。近期资源补偿税征收办法虽有所调整,但税率过低,能否从根本上扭转资源浪费的局面,还有待观察。
二是某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价值准则和利益分配机制应当调整,不能将国有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混同起来,更不能将国有企业甚至一些集团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人民利益之上。价值准则的这种模糊和僵化与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是陕北地区资源开发中中央与地方、企业与当地群众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源。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特别是与国有大型企业的关系,以及对大型企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待改革。由于体制的原因,地方政府对一些“行政级别”很高的超大型国有企业无权管理,失去约束与监督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利益推动下行为失范,使得科学发展观在他们面前变成一纸空文。
四是国有大型企业造成的外部性问题的补偿和消化机制至今尚未建立,造成了地方政府责任和权利不对等。
陕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是一种行动。不应该把过去曾经辉煌而今天衰落的资源型城市和地区走过的路,让陕北重蹈覆辙。所以,对于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必须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发,才能确保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消解难题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为了改变陕北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陕西省委、省政府曾明确提出“三个转化”的战略思路,但是,发现问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陕北两市要围绕这一思路,加快建设“三大产业链”,大力改变陕北地区能源工业的开采加工现状,加快构建煤电及载能工业,加快煤制油、煤化工、煤、油、气、盐、化工产品综合开发的步伐,大力发展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
围绕“三个转化”,榆林、延安两市要切实加大七大特色工业区项目建设力度,使“三个转化”工作不断细化、落到实处。同时两市要把存量调整与增量发展,淘汰落后与改造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狠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切实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要深化国企改革,通过重组整合,推动支柱产业资本化、集团化。
对于陕北地区资源开发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有关部门应向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呼吁,要从国家战略大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解决陕北地区能源开发浪费问题,并从能源资源管理,开采体制上进行改革。
廉价占有资源是造成浪费的重要根源,国家要尽快拿出按储量和占有量征收资源补偿税的执行办法。同时地方应积极向国家反映,提高资源补偿税的税率,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提高回收率,遏制企业浪费资源的行为。与此同时,要尽快争取中央支持,建立起中央、省、市政府共同消化陕北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后果。
作为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上级和更上一级政府的支持,切实负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要善于和敢于用法律法规与市场调节机制约束、规范能源开采企业合理有效地开采利用资源,实现保护性开采,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把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价值准则具体化,变成可以判断和操作的行为标准,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有足够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加大就业转移力度,使当地农民尽快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进而推动资源开发地区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近年来,陕北延安、榆林两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着良好发展的态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据预测分析,两市近年的GDP增速都将有可能达到或超过18%,而且在向20%挺进,成为陕西GDP快速增长的领头羊。但不可否认的是,陕北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予以解决的问题。
快速发展背后的三大隐忧
调查发现,延安、榆林两市当前经济发展中除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老问题外,还暴露出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延安、榆林两市经济结构是典型资源依赖型,能源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达70%以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工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只有10%左右,与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相协调。也就是说,陕北大多数人仍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工业经济在县区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又很不平衡,拉动两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拥有能源的县区,其他县区经济总量很小。在煤、油等骨干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数中小企业并不景气,融资难,效益下滑。
二是经济增长途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产品结构简单,产品、产业发展水平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突出。延安、榆林两市当前仍未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的传统模式,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距甚远。煤炭、石油工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陕西提出的“三个转化”的发展思路,才刚刚破题。如果这种局面不尽快扭转,“三个转化”不尽快变成现实,而是把陕北地区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集中于挖煤和采油的原始产品上,引发的问题就是把整个经济置于在波动很强的市场影响之下,这样一定会出现无助于长期增长和稳定发展的前景。
三是资源开发中的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近几年来,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对环境影响大,一些中、小型煤矿的不合理布局与短期经济利益和片面政绩观的驱动,造成了陕北地区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出“政绩”,更是想方设法增加矿井数量,扩大产能,几乎是只要有煤储就想开采,遍地开花,甚至出现了圈地占资源的现象。不少地方由于煤炭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泉流干涸,甚者还引发了不可恢复的地下水破坏、煤田自燃、土层破坏、地面变形与塌陷、植被死亡等环境问题。有些企业,特别是个别大型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只采掘容易挖掘的,其余弃之不用,大量浪费国家资源。
按《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的回收率不应低于75%,但在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有的只有10%左右。据介绍,现在开煤炭的综采支架一般是4.8米高,而陕北地区煤矿煤炭层都很厚,许多开采企业不论煤层是十多米还几米,都只是挑肥丢瘦地从中间开采。一些大型煤矿为了利益,根本不考虑采用可节约资源且已经成熟的开采工艺和技术,致使可开采上百年的煤矿,不到三十年就可能被开采完,造成资源的浪费。石油开采中的浪费同样惊人,据了解,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到40%,而在陕北一些油井的采收率才百分之十几,一些企业从成本考虑,没有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注水技术。
在陕北当地,已有人在呼喊和咏叹:浪费了地下矿,破坏了地上土,地下水干涸,地上植被无,种草不长草,种粟不长粟,生态环境难恢复,未来黄土变沙漠,子孙衣食将何如?这种呼喊和咏叹,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考验着当今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
利益不平衡危及老区后发优势
产生上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
一是国家原来调控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不够完善,如以开采量而不是按国际惯例以资源储藏量为标准征收资源税,而且税率过低并几十年不变,税收和税率不根据市场变动情势而进行调整,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所以税收、税率改革滞后是陕北地区资源浪费的一大诱因。近期资源补偿税征收办法虽有所调整,但税率过低,能否从根本上扭转资源浪费的局面,还有待观察。
二是某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价值准则和利益分配机制应当调整,不能将国有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混同起来,更不能将国有企业甚至一些集团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人民利益之上。价值准则的这种模糊和僵化与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是陕北地区资源开发中中央与地方、企业与当地群众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源。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特别是与国有大型企业的关系,以及对大型企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待改革。由于体制的原因,地方政府对一些“行政级别”很高的超大型国有企业无权管理,失去约束与监督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利益推动下行为失范,使得科学发展观在他们面前变成一纸空文。
四是国有大型企业造成的外部性问题的补偿和消化机制至今尚未建立,造成了地方政府责任和权利不对等。
陕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是一种行动。不应该把过去曾经辉煌而今天衰落的资源型城市和地区走过的路,让陕北重蹈覆辙。所以,对于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必须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发,才能确保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消解难题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为了改变陕北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陕西省委、省政府曾明确提出“三个转化”的战略思路,但是,发现问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陕北两市要围绕这一思路,加快建设“三大产业链”,大力改变陕北地区能源工业的开采加工现状,加快构建煤电及载能工业,加快煤制油、煤化工、煤、油、气、盐、化工产品综合开发的步伐,大力发展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
围绕“三个转化”,榆林、延安两市要切实加大七大特色工业区项目建设力度,使“三个转化”工作不断细化、落到实处。同时两市要把存量调整与增量发展,淘汰落后与改造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狠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切实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要深化国企改革,通过重组整合,推动支柱产业资本化、集团化。
对于陕北地区资源开发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有关部门应向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呼吁,要从国家战略大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解决陕北地区能源开发浪费问题,并从能源资源管理,开采体制上进行改革。
廉价占有资源是造成浪费的重要根源,国家要尽快拿出按储量和占有量征收资源补偿税的执行办法。同时地方应积极向国家反映,提高资源补偿税的税率,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提高回收率,遏制企业浪费资源的行为。与此同时,要尽快争取中央支持,建立起中央、省、市政府共同消化陕北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后果。
作为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上级和更上一级政府的支持,切实负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要善于和敢于用法律法规与市场调节机制约束、规范能源开采企业合理有效地开采利用资源,实现保护性开采,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把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价值准则具体化,变成可以判断和操作的行为标准,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有足够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同时要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加大就业转移力度,使当地农民尽快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进而推动资源开发地区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