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变电稳定运行是确保电力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一旦发生故障,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变电运行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事故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确保变电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变电运行;事故;原因;对策
1、导致变电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管理不到位,出现漏洞
变电运行管理漏洞会增加运行事故的发生率,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变电运行工作现状来看,很多变电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随意性较大,管理意识较差。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指导时,没有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要求,贯彻安全管理理念,导致管理工作停留于表面,无实际作用。很多变电站并未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或管理模式落后,采用的管理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化变电运行管理的需求,导致变电管理漏洞百出,最终引起变电运行事故。
1.2 电网结构不合理,用电负荷过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电力系统电网负荷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则有可能出现超负荷运行的现象,影响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导致运行事故。目前,我国在电网改造方面,加大了投入资金,但仍然难以满足用电需求,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变电运行状态,还会进一步激化电量供需矛盾。在夏季用电高峰季节,电量需求猛然增加,导致许多变电站电量供应不足,甚至出现超载负荷供电状态。电网负荷过大会对变电运行的稳定性造成直接影响,若没有及时采取限电措施,则有可能引起运行事故。
1.3 设备维护不当,老化严重
设备质量好坏的直接影响变电运行状态,应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保证设备質量可靠,确保变电运行安全性。很多变电站对于设备维护不够重视,导致设备老化严重,运行状态不够稳定。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定量的损耗,当产生的损耗达到一定标准后,便会导致设备老化现象。导致设备老化的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种:①设备使用时间过长。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这种现象随着使用时间越来越明显,零件逐渐老化生锈,机器性能大大降低,当设备老化到影响变电运行安全时,将有可能成为变电运行事故的致使因素。②设备操作不当,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做好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有利于延长设备使用期限,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检修缺陷,常会出现设备故障现象,我国加大了变电改造投入,但检修人员难以满足变电站的维修需求,导致很多变电站设备无人维护、保养和检修,检修工作不到位,没有切实地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使用电负荷进一步加大,导致变电设备长期满载运行。变电站设备维护、保养和检查工作不到位,难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导致隐患演变成运行事故。
1.4 设备型号选择不当,质量差
设备不合格,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设备问题是变电运行事故最常见的原因,电力设备设计不当,型号不符或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变电运行事故。若电力设备设计存在缺陷,或质量未达标,在入网时不会出现故障问题,难以发现运行隐患,但入网一段时间后,电力系统将会因设备缺陷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并造成恶劣后果。设备型号不符、质量问题及设计缺陷等,均属于设备制造问题和设计问题,这些设备一旦投入使用,随时有可能导致运行故障。相关统计显示,使用三年以下或20 年以上的设备最容易出现设备问题。
2、提高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稳定性的对策
2.1 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
做好变电运行管理工作,可有效提高变电运行稳定性,使电力系统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有利于杜绝安全隐患,预防运行事故,对于运行故障或事故,只需提高管理力度,便能及时、妥善处理,总之,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变电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电力部门应加强变电运行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进行安全管理,提高变电运行稳定性,培养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确保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应彻底转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式管理,采用主动管理方针,提高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培养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在出现事故或故障的情况下,及时给予妥善解决,控制变电运行风险,防范运行事故。另外,还应加强设备性能及运行状态监控力度,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变电站的整体管理水平,确保变电运行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2.2 提高设备管理力度
电力设备在变电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电力系统运行基础构件,应做好设备检查工作,定期检查设备性能和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导致事故发生。设备老化会对变电运行状态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应加强设备管理力度,定期进行设备检测,一旦发现设备老化,应及时予以更换。加强设备日常维护,根据设备检测结果,判断设备性能,并制定对策做好设备维护。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应进行合理规划和改造,若设备老化严重,应予以更换,确保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若变电站负荷不均,且容灾较小,应以变电站实际情况为准,更换合适的变压器,扩大容量,提高变电运行的可靠性。更换变压器时,应将变电站的负载作为考虑因素,并预留足够的裕度。对于性能不稳、技术落后及使用年代久远的开关设备、电流互感器及电压等,应及时更换,以免由于设备问题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
2.3 确保设备运行可靠性
设备性能及可靠性是保证变电运行的重要前提,若设备存在缺陷,则会大大增加运行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应加强对设备的监控力度,定期检测设备性能,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做好设备检修工作,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使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与设备性能要求标准相符,以此保障变电安全运行。制定健全的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根据设备的状态进行检修,一改过去定期检修的方法,发现设备状态异常时,立即给予检修,充分利用物力和人力,做好设备检修工作,确保设备运行可靠性。
2.4 提高设备管理力度
不管是变电站建设还是变电站改造,都应重视设备管理,对设备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因设备问题引起变电运行事故。在挑选设备时,应对设备制造厂家、型号、性能、作用、规格等进行充分了解,按照择优原则进行筛选,对于出现过产品质量问题或与相关规定要求不符的厂家,应予以排除,取消其参加设备招投标的资格。选好设备制造厂及提供商后,制定对应策略,时厂家严格按照生产要求生产设备,严格控制设备质量,设备出厂时,必须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于投用中的设备,应加强检修和维护,定期开展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管理人员掌握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由于管理不到位或使用不当造成的设备问题。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加强设备监控,避免设备故障。采用变电运行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设备管理,可有效控制、协调、调节、监视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掌握元件运行状况,严格控制不正常释放,使其处于正常范围,为电力系统变电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3、结束语
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如管理不到位、电网结构不合理,以及设备维护不当、老化、制造缺陷等,对应针对这些常见问题,制定对应策略,采取积极措施杜绝变电运行隐患,预防运行事故发生。电力部门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加强变电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用电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浅析供电企业变电运行事故的原因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09):138~139.
[2]李洪军.发电厂供电设备电气误操作原因分析和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1,08(03):162~163.
[3]蔡洪.变电运行中隐患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04):124~125.
关键词:变电运行;事故;原因;对策
1、导致变电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管理不到位,出现漏洞
变电运行管理漏洞会增加运行事故的发生率,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变电运行工作现状来看,很多变电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随意性较大,管理意识较差。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指导时,没有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要求,贯彻安全管理理念,导致管理工作停留于表面,无实际作用。很多变电站并未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或管理模式落后,采用的管理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化变电运行管理的需求,导致变电管理漏洞百出,最终引起变电运行事故。
1.2 电网结构不合理,用电负荷过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电力系统电网负荷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则有可能出现超负荷运行的现象,影响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导致运行事故。目前,我国在电网改造方面,加大了投入资金,但仍然难以满足用电需求,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变电运行状态,还会进一步激化电量供需矛盾。在夏季用电高峰季节,电量需求猛然增加,导致许多变电站电量供应不足,甚至出现超载负荷供电状态。电网负荷过大会对变电运行的稳定性造成直接影响,若没有及时采取限电措施,则有可能引起运行事故。
1.3 设备维护不当,老化严重
设备质量好坏的直接影响变电运行状态,应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保证设备質量可靠,确保变电运行安全性。很多变电站对于设备维护不够重视,导致设备老化严重,运行状态不够稳定。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定量的损耗,当产生的损耗达到一定标准后,便会导致设备老化现象。导致设备老化的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种:①设备使用时间过长。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这种现象随着使用时间越来越明显,零件逐渐老化生锈,机器性能大大降低,当设备老化到影响变电运行安全时,将有可能成为变电运行事故的致使因素。②设备操作不当,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做好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有利于延长设备使用期限,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检修缺陷,常会出现设备故障现象,我国加大了变电改造投入,但检修人员难以满足变电站的维修需求,导致很多变电站设备无人维护、保养和检修,检修工作不到位,没有切实地做好设备维护工作,使用电负荷进一步加大,导致变电设备长期满载运行。变电站设备维护、保养和检查工作不到位,难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导致隐患演变成运行事故。
1.4 设备型号选择不当,质量差
设备不合格,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设备问题是变电运行事故最常见的原因,电力设备设计不当,型号不符或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变电运行事故。若电力设备设计存在缺陷,或质量未达标,在入网时不会出现故障问题,难以发现运行隐患,但入网一段时间后,电力系统将会因设备缺陷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并造成恶劣后果。设备型号不符、质量问题及设计缺陷等,均属于设备制造问题和设计问题,这些设备一旦投入使用,随时有可能导致运行故障。相关统计显示,使用三年以下或20 年以上的设备最容易出现设备问题。
2、提高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稳定性的对策
2.1 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
做好变电运行管理工作,可有效提高变电运行稳定性,使电力系统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有利于杜绝安全隐患,预防运行事故,对于运行故障或事故,只需提高管理力度,便能及时、妥善处理,总之,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变电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电力部门应加强变电运行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进行安全管理,提高变电运行稳定性,培养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确保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应彻底转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式管理,采用主动管理方针,提高管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培养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在出现事故或故障的情况下,及时给予妥善解决,控制变电运行风险,防范运行事故。另外,还应加强设备性能及运行状态监控力度,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变电站的整体管理水平,确保变电运行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2.2 提高设备管理力度
电力设备在变电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电力系统运行基础构件,应做好设备检查工作,定期检查设备性能和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导致事故发生。设备老化会对变电运行状态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应加强设备管理力度,定期进行设备检测,一旦发现设备老化,应及时予以更换。加强设备日常维护,根据设备检测结果,判断设备性能,并制定对策做好设备维护。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应进行合理规划和改造,若设备老化严重,应予以更换,确保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若变电站负荷不均,且容灾较小,应以变电站实际情况为准,更换合适的变压器,扩大容量,提高变电运行的可靠性。更换变压器时,应将变电站的负载作为考虑因素,并预留足够的裕度。对于性能不稳、技术落后及使用年代久远的开关设备、电流互感器及电压等,应及时更换,以免由于设备问题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
2.3 确保设备运行可靠性
设备性能及可靠性是保证变电运行的重要前提,若设备存在缺陷,则会大大增加运行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应加强对设备的监控力度,定期检测设备性能,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做好设备检修工作,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使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与设备性能要求标准相符,以此保障变电安全运行。制定健全的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根据设备的状态进行检修,一改过去定期检修的方法,发现设备状态异常时,立即给予检修,充分利用物力和人力,做好设备检修工作,确保设备运行可靠性。
2.4 提高设备管理力度
不管是变电站建设还是变电站改造,都应重视设备管理,对设备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因设备问题引起变电运行事故。在挑选设备时,应对设备制造厂家、型号、性能、作用、规格等进行充分了解,按照择优原则进行筛选,对于出现过产品质量问题或与相关规定要求不符的厂家,应予以排除,取消其参加设备招投标的资格。选好设备制造厂及提供商后,制定对应策略,时厂家严格按照生产要求生产设备,严格控制设备质量,设备出厂时,必须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于投用中的设备,应加强检修和维护,定期开展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管理人员掌握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由于管理不到位或使用不当造成的设备问题。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加强设备监控,避免设备故障。采用变电运行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设备管理,可有效控制、协调、调节、监视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掌握元件运行状况,严格控制不正常释放,使其处于正常范围,为电力系统变电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3、结束语
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如管理不到位、电网结构不合理,以及设备维护不当、老化、制造缺陷等,对应针对这些常见问题,制定对应策略,采取积极措施杜绝变电运行隐患,预防运行事故发生。电力部门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加强变电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用电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浅析供电企业变电运行事故的原因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09):138~139.
[2]李洪军.发电厂供电设备电气误操作原因分析和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1,08(03):162~163.
[3]蔡洪.变电运行中隐患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0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