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移情作用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笑、打呵欠和情绪传染提供了了解动物移情作用起源的一个窗口。
  
  笑为什么会传染?
  
  人类爱笑,成年人平均每天要笑17次。人为什么爱笑?实际上笑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你不需要做出决定后再去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制造一个假笑的真正原因。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要求你的朋友当场笑一个给你看看。
  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但笑这种粗鲁的纵情表现具有明显的动物特征,这又让人感到迷惑。事实上,我们的近亲类人猿也会笑。荷兰一位灵长类学家曾专门研究过类人猿的笑声——种嘶哑的喘息声,结果发现,类人猿的笑必定与玩耍有关,常常是对惊奇或者不协调事务的一种反应。比如小黑猩猩追着雄性头领跑,而雄性头领则装作被吓坏了的样子,一路跑一路笑。这种与惊奇有关的游戏在人类儿童常玩的躲猫猫游戏中也能看到。
  不过,科学家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笑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笑的传染性。笑会传染,当别人笑时,我们很难忍住不笑。笑不仅在人类中具有传染性,在其他动物中也一样。当一只小倭黑猩猩展现它的“玩脸”(被认为是一种笑的表现形式)时,它的朋友们很快也会出现同样的面孔,就像某人哈哈大笑会引来周围的人跟着一起笑一样。
  笑为什么会传染?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移情作用。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个体把自身的情感或情绪投射到其他人或物之中并感受其结果。移隋作用经常表现为一种自发过程,当别人走时你也走,别人笑时你也笑,别人哭时你也哭,别人打呵欠时你也打呵欠。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对别人的呵欠做出本能反应。黑猩猩在看到同伴打呵欠时也会呵欠不断。某些猴子和狗也有这种能力。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对其他人的呵欠则往往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与社会割断了联系。
  
  鸟群为什么一起飞?
  
  如果你是鸟群里的一员,当一只鸟突然起飞时,你还来不及考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会跟着立即起飞。当你的群体在天上飞得昏昏欲睡后落下来时,你也会跟着落下来睡觉、休息。这被叫做动物的同步运动。同步运动也是移情作用的一种表现。像打呵欠之类的行为属于身体的局部运动,而鸟群的起落之类则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同步运动。
  集群同步运动对任何一种处在运动中的动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如果你的同伴正在进食,你最好也赶快进食。因为它们一旦出发,你就没有进餐时间了。与别人不同步的个体将会被淘汰出局。
  同步运动往往具有积极作用。在荷兰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群大约120匹马被陷于中部草原洪水淹没区,其中20匹马已被淹死,人们试图拯救其他的马。有人想请求军队在淹没区架设一座浮桥,而当地的骑马俱乐部则提出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四位女士骑着马混入马群里,并设法让束手无策的马群在她们身后排成一列纵队,然后领着马群趟过一个浅水区,游过一段深水区,最终将马群带到了安全地带。
  同步运动可以强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比如,被拴在一架马车上的两匹马起初会相互推挤,或者朝两个方向使劲,或者各自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但经过几年的磨合后,这两匹马行动起来就会像一匹马,它们之间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哪怕是极短暂的分离也会让它们愤怒不已。
  同步运动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能力基础之上:能将自己的身体映射在另一个人的身体上,让另一个人的行动成为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别人笑或打呵欠为何也能让我们笑或打呵欠的原因所在。身体映射在婴儿时期就已存在了。成年人伸出舌头,婴儿也会伸出舌头进行回应,猴子和类人猿的新生儿也有这种模仿能力。那么,新生儿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舌头与成年人的舌头是完全相同的东西的呢?其实婴儿的这种行为是完全无意识的,科学家用神经共鸣或镜像神经元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黑猩猩的模仿行为
  
  大家都知道模仿是类人猿的特长:如果你给一只黑猩猩—把扫帚,它会像饲养员那样打扫房间;给它一块抹布,它会浸泡一下,再拧干,然后用来擦窗户;如果给它—把钥匙,你就要当心了!
  类人猿的模仿行为完全出于本能。有科学家做过下面的试验:制作—个箱子,只要用一根棍子抬起控制杆就可以打开箱子,然后从一群黑猩猩中挑出一只地位最高的雌性黑猩猩,教给它打开箱子的技巧,并给予它食品奖励。之后,他们又让它为其他成员做开箱示范。当这只雌性黑猩猩做示范时,有的黑猩猩走过去握握它的手,有的上去闻闻它嘴里正在咀嚼的糖果奖品。结果,所有黑猩猩都很快学会了开箱技术。黑猩猩经常重复它们看到的行为,即使这种重复行为得不到任何奖赏。黑猩猩为什么要模仿?这也是动物的一种同步运动,是移情作用的基础。换句话说,移情作用的自发性质可以通过模仿显现出来。
  人类和许多其他动物通过模仿完成认知过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参加到周围人的行动中去,以至于他们的行动和情绪引起我们的共鸣,仿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一样。比如,当父母用调羹给宝宝喂饭时,他(或她)的嘴也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咀嚼。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中也能看到。
  我们模仿我们认同的人,而这种模仿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关系。母亲和孩子一起玩拍手游戏,其拍手节奏高度一致,这就是同步游戏。相爱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吃东西,一起笑,一起跳舞。双方陷入爱河后,男方常常跟着女方做同样的动作,比如女方身体后仰,男方也后仰,女方盘腿,男方也盘腿,女方捡东西,男方也捡东西,男方的这些无意识模仿动作往往能给女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马来西亚长臂猿夫妇为什么总是一起引吭撇
  
  马来西亚长臂猿夫妇经常在高高的树上引吭高歌。我们知道,对于许多动物来说,雄性动物的主要职责是抵御入侵,可马来西亚长臂猿却是由夫妇两个共同承担这个责任。雌性长臂猿常常发出声调高亢的吠叫,而雄性则发出刺耳的尖叫,如果你站在近处,凄厉的声调能让你毛发竖立。
  马来西亚长臂猿协调一致的“夫妻二人转”并非天生具有,而是经过长期磨合达到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在保卫配偶和领土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长臂猿通过聆听它们的歌声来判断夫妇两个的亲密程度,如果听出不和谐的声音,它们就会侵入其领土。有灵长类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如果长臂猿舍弃合作多年的配偶另寻新欢,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新配偶的歌声往往与它不合拍。另外,夫妇两个一起合唱的次数越多,它们呆在一起的时间就越长,行动也更加同步。通过长臂猿的歌声你就可以判断它们的婚姻质量。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受试者的脸上粘上一个小电极,以便记录肌肉的细微运动。然后,他让受试者观看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各种面孔图像,或愤怒的或高兴的。当受试者看到愤怒面孔时就会皱皱眉,而看到高兴面孔时则会咧开嘴角。受试者的这种表情变化 被称作情绪感染,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也有性别差异
  
  移情作用存在性别差异,未成年小姑娘的移情反应要大于同龄小男孩,成年人更是如此,妇女的移情反应往往大于男人,原因之一可能是女性的“呵护本能”。当我们看到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正在遭受电击的痛苦时,通常会引起我们大脑中与痛苦有关的脑区的反应,这种反应男女都有。但实验显示,当一个男人看到别人遭受痛苦时,他的大脑兴奋中心就会发生相反的移情反应,他会失去对别人的怜悯心。而妇女则相反,她们的移情作用始终存在。根本原因可能是雄性缺乏对潜在竞争对手的感情移人。这是哺乳动物的共性。
  当然,这并非说男性没有移情作用,男女存在差异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有相当多的男人的移情作用超过一般妇女,也有相当多的女性的移情作用弱于一般男人。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之间的移情作用差异会越来越小。
  那种认为人类是理性决策者的观点(人类在行动时会权衡利弊),实际上低估了我们也会受到周围人的身体影响这样—个事实。也就是说,我们会对声音、情绪、姿势等做出无意识反应。而这些都会增加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人类的移情作用是如此根深蒂固和强烈,它几乎总是能激发情感,以至有时必须要加以抑制。比如在急救室工作的医生、护士,他们因无法承担经常出现的感情移入,而必须要给它加个“盖子”。还有,士兵要被训练得对敌人有铁石般的心肠。
  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要么被描述为高度合作性动物,要么被描述为高度竞争性动物。科学家认为人类是最具侵略性的灵长类动物,但同时也是相互合作和联系最紧密的灵长类动物,社会联系抑制了竞争。在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眼里,人类社会总是充斥着争斗,他们认为这种争斗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但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动物只有通过合作才能生存。人类的妥协、和平共处和关心他人有着漫长的进化史。移情作用是生存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离不开移情作用,其他动物社会同样依赖于这种作用。
  
  相关链接:呵欠传染之谜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为什么要打呵欠,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个现象:呵欠会传染。
  大部分呵欠都具有暗示性,也就是说,它们会传染。实际上,你不必亲眼看到一个人打呵欠,只要听到呵欠声,甚至只看到“呵欠”这个词,就可能被传染。但是,呵欠传染远不是用暗示性就能解释的,最新研究证明这一现象与移情作用有关。
  ’
  移情作用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学家发现,没有被父母移情作用关照过的孩子在以后生活中会经历更多坎坷。缺乏早期移情的人成年后往往会形成反社会行为。
  那么,移情作用与呵欠传染有什么关系呢?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挑选40名心理学学生和40名工程学学生;每个学生单独呆在一间等候室里,那里还安排了一个肩负秘密任务的人,他被要求在数分钟内打十次呵欠;然后,对受试学生进行情绪商数测试,也就是看40幅眼睛图像,要求回答每幅眼睛图像显示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测试结果是,心理学学生因其职业习惯要求他们更关注别人,他们在等候室里平均被传染了5.5次呵欠,情绪测试得了28分(满分是40):工程学学生大多对数字和系统感兴趣,他们被传染的呵欠次数平均为1.5次,情绪测试得了25.5分。测试结果看上去差别不大,但科学家却认为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它支持了呵欠传染与移情作用存在联系的观点。神经学家通过研究受试者的大脑成像发现,负责打呵欠的脑区与处理移情作用的脑区存在联系。
  人类并不是唯一会打呵欠的动物,其他动物如猫、狗、狮子等,甚至鱼类也会打呵欠。但是,只有人类和人类的近亲黑猩猩才会传染呵欠。
  日本科学家曾对6只圈养黑猩猩进行观察研究。他们让这些黑猩猩观看其他黑猩猩的表情录像,录像中有的黑猩猩在打呵欠,有的只张嘴不打呵欠。6只黑猩猩中有两只被多次传染呵欠。有3只5岁以下的幼黑猩猩没有被传染呵欠(这与人类是一样的)。这一有趣的现象说明,移情作用很可能是后天学来的。如果呵欠传染是移情作用的结果,那么呵欠只有在学会移情并具有这种能力之后才会传染。可是,如果移情作用从未被培养出来,那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自闭症患者被认为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在感觉移情方面存在困难,因此也就不容易被传染呵欠。对此,一些科学家的解释是:自闭症患者—般只注意他观察的那个人的口部,而呵欠传染被认为是一种信号,不是通过打呵欠的人的口部变化,而是通过其眼部变化传播的。这可以解释自闭症患者为何对呵欠无动于衷的原因:或许他们没有看到这种信号。
  这种说法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质疑。他们让成年自闭症患者观看言情电影片段,同时检查受试者的反应。结果发现,与只注意人物口部的患者相比,那些专注于人物眼睛的自闭症患者并未显现出更多的情绪反应。这说明前者并未从眼睛发出的信号中收到信息。
  以上实验都充分证明了呵欠传染与移情作用存在联系。那么,人为什要打呵欠?呵欠为什么会传染?许多科学家认为,呵欠是对应急情景的一种自发反应:当你打呵欠时,流向你脑部的血量就会增大,由此促使我们更加警觉。呵欠传染可能是我们的祖先采用的一种静音通讯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向其同伴发出类似“一头饥饿的狮子就在附近”的警告。恐惧是一种我们可以移情的情绪,而呵欠可以作为我们传播恐惧的一种信号。
其他文献
挪威传说中的北海巨妖,《圣经》中象征邪恶的海中怪兽,至今不肯露出真面目的尼斯湖水怪,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其他各种水中怪物,它们总是让人充满幻想。然而,同真实存在过的海洋巨无霸们比起来,那些多半属于想象之物的妖怪又算得上什么?    每年夏天,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都要到斯瓦尔巴群岛(挪威属地,位于北冰洋上,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斯瓦尔巴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的斯瓦尔巴岛上去
澳大利亚西南部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然而却有地球上最多样的檀物群落。  在澳大利亚偏僻的西南部沙化地区,有一大片贫瘠的土地,高过膝盖的灌木丛难掩那瘦骨嶙峋的土壤,穷尽目力也望不到尽头。夏季酷热难耐,蒸腾而上的热气模糊了地平线。除了风声,万籁俱寂……这里就是被澳大利亚当地人称作“克旺甘”的地方。  克旺甘地区夏季干热,冬季潮湿。属于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地中海气候环境(南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南欧也属于这种
2009年6月,49岁的英国画家艾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6年前还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他,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脑溢血手术后,突然对绘画得心应手,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艺术画,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艺术天才。科学家认为艾伦的脑神经因大脑中风受损和手术介入进行了重新连接,可能避开了受损部位,进而触发了其潜在艺术才能。  这种奇妙的现象显然跟我们的大脑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微型宇宙,里面藏着我们难以穷尽的秘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 740c,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据科学家预测,未来2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至少会再增加0.4℃。地球温度不断升高,气候危机影响着地球上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人。水和食物日益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沿海城市。  科学家认为,遏制地球温度继续上升,取决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毋庸置疑,如果我们想要稳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必须停止化石燃料排放的增加
眼下,两个野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计划正在加紧筹划之中如果一切顺利,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气球在外星的天空中飘浮,而且还有小船在外星的海洋上漂流    2009年2月,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宣布了由它们共同策划实施的上述宏伟计划。按照计划,2020年初。美国宇航局的“木星一欧罗巴轨道器”(简称JEO)和欧空局的“木星-加尼美得轨道器”(简称JGO)将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发射,并以平行轨道飞往木星;大约6年后,
从位于美国加州的繁衍地前往中太平洋及阿拉斯加过冬,这段3200~800千米的海中艰难行程要花去海象2~8个月的时间,并且在此期间没有陆地可供登陆,海面距离海底常常达数千米。然而,海象在途中一刻也不停步。难道它们不需要睡觉?人们早就知道,海象在这段史诗般的大迁徙过程中,常会重复潜至水下300米或更深处。最新研究发现,在潜水过程中,有时海象会面朝上地让自己慢慢下沉。在漂移过程中,海象总是摇摇摆摆的,而
它们看到的世界可能比我们人类更复杂、更丰富多彩。  我们人类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去了解和观察世界。那动物通过什么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呢?研究证明,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主要凭借视觉来观察世界,但同时,它们还拥有某些比我们人类更敏锐、或者我们人类不具备的感知世界的器官,因此它们“看”到的世界比我们人类看到的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动物是否具有艺术细胞?,它们的一笔一划到底是“艺术创作”还是随意“涂鸦”。    大约40年前,一场特别的画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一组由黑猩猩亲手绘制的抽象画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这些由动物创作的绘画不仅向人类展示了属于动物们的。“艺术世界”,同时引发了一场热闹非凡的争论——动物是否具有艺术行为?  其实,除了黑猩猩以外。大象、海豹等动物也会使用不同的颜料画画,甚至有些动物园已经开始出售
科学家早就知道,在动物世界中色彩的主要作用是警告、择偶和伪装。而在最近20年中,科学家又发现,色彩还是海洋动物彼此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    2007年9月的一天,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贾斯汀·马歇尔携带一部水下摄像机和一个红色过滤镜从斐济岛的一个浅滩处开始下潜,不一会儿就下潜到了珊瑚礁水域。珊瑚礁可谓世界上色彩最丰富、最艳丽的地方,在各种颜色的“轰击”下,马歇尔很快就有了感官超载的感觉。他将闪光灯
在动物世界中,这群动物绝不可能赢得任何一次选美比赛。然而,它们怪异甚至丑陋不堪的外表却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它们青特的生活习性、变配方式和特殊的防御本领,比任何世俗的、可爱的小生夏更加有趣,也更令动物学家着迷。    琵琶鱼    琵琶鱼又称“电光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形状怪异的鱼类。琵琶鱼体长一般45厘米,最长可达2米。琵琶鱼身体扁平,头很大,背鳍和胸鳍发达,还有一条马鞭样的长尾。鱼身长有锋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