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藏族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M村的再就业问题为例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sh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步入城镇化的进程已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文章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M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城镇化为M村村民造成短暂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失地农民再就业造成诸多不适。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及反思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相关举措,指出小城镇的地方政府和地方市场的能力相对有限,在产业配置方面对于失地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应给予更多关注,充分调动失地农民的主体能动性,以提高他们对于生活转型的适应能力,有效解决再就业问题,打破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骤然上升、持续一段时间后又骤然下滑的"n型"失地致富的假象,阻断"脱贫—致富—返贫"的恶性循环。
其他文献
宣德五年刻制的《妙济禅师塔铭》,现存北京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碑文分别由汉藏两种文字独立撰述,碑阳汉文由明代汉传佛教名僧圆瀞撰写;碑阴藏文据明代藏传佛教高僧班丹扎释口述写成。铭文记载了妙济禅师绰巴扎释为班丹扎释侄子,曾随第五世噶玛巴及宗喀巴大师受戒求法。铭文反映出明代汉藏佛教之间存在深层次的交流,班丹扎释及其领导下的僧团为促进明代汉藏佛教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玉树白龙沟岩画具有浓郁的苯教文化色彩,其塔图形是目前所知藏区各岩画区苯教祭坛塔所占比重最大者,造型有明显早期特点:巫师图像数量多,造型古朴稚拙,与藏西阿里、藏北那曲"鸟巫"岩画既存在相似性,但更以独特地方风貌取胜;宗教题材则是明确的神鸟穹信仰与古老的牦牛崇拜同时并举,以后者影响更为深刻。文章通过与阿里、那曲与玉树三个区域岩画同类题材的对比研究,明确了白龙沟岩画属于年代较早,图像相对原始的苯教文化遗存,它的发现与研究对探讨青藏系统岩画的源起、演变与繁荣这一发展线索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藏传佛教对西夏的佛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西夏对藏传佛教的吸收并非简单而机械的复制。文章以汉译藏传密教文献集成——《大乘要道密集》中所收录的大手印文本为例,通过同定其藏文原本,并进行相应的释读,初步厘清这些文本的传承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反映出西夏的传译者基于藏文原本所做的重组、编集与再阐释,由此彰显西夏对藏传佛教的本土化理解与融创,以及西夏佛教文化兼收并蓄、圆融汇通的特色。
文章以两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史籍所载及吐蕃宰相官称、中央的其他官称、边境军区官员衔称以及身份等为例,与吐蕃传世文献,包括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碑铭以及后世藏文文献《贤者喜宴》所记载的吐蕃官称作比较研究,以之作为论断唐朝究竟对强邻吐蕃是否有充分理解之判准。
文章沿循法人类学关于法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进路,立足国家法与藏族生态习惯法对特定行为模式调整的8种具体关系类型进行阐释与归纳,认为国家法与藏族生态习惯法的实然性关系呈现出协作、冲突、并行三种面向。以国家法制统一为基本前提,以建构藏区生态善治为宗旨,则促进协作、解决冲突、适度并行,是二者之间建构未来应然性互动关系的合理进路。
晚清循化厅藏区部落、民族间常因争山、争佃等致人死亡。两造间的赔命价往往在考虑身份的情况下采取一命抵一命原则确定双方人命的短长后按照番例番规赔付。赔命价在部族和民族间有大体标准,但也因循化厅少数民族所居住的不同区域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赔命钱是通过向冲突部落部众集体摊派收集的,再通过乡老、部落头人、宗教首领确认支付后结案,或者由官府裁断结案。虽少数民族两造按照番例番规确定命价与清代制定法间存在矛盾与冲突,但赔命价消弭了两造间的纷争,稳定了社会秩序,从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章以历代藏医典籍为参考,探析了藏药九味黑药防瘟散经典验方的渊源及临床运用、使用方法、预防疗效等,清晰地反映出藏药九味黑药防瘟散防治疫病的久远历史与突出贡献。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理论线索和方法依据,对于现代临床实践中发挥藏医药优势、促进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亦具有积极意义。
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现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其中1934年8月28日—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已于2008年连刊在本刊第3、4期,本次刊发的是1934年6月23日—1934年8月28日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青海境内的行程和沿途考察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青海藏区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1918年大流感由H1N1病毒引发。大流感传入中国分为海路传播和陆路传播,首先侵袭沿海、港口城市和陆地关口,进而向中国腹地省份播散。其传入西藏之情况久为大流感相关研究所遗漏。鉴于目前有关西藏大流感的相关档案文献中,以江孜大流感的记述略足详备,故文章以"江孜大流感"概括。文章缀集梳理相关档案文献脉络,以求廓清1918年大流感在西藏地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其原因大致归结为特殊的地理条件、宗教因素、结核病等患病人群感染、频繁的人员流动以及落后的政府因素;影响包括导致西藏人口的急剧下降、加快农牧业生产的倒退、
格助词是藏文独特的一种语法标志,共有八格。它既不同于印欧语系中的格,也不同于阿尔泰语系中的格,更不同于汉语中的虚词,因此造成了翻译上的困难。文章在探讨藏文格助词的分类和特征的基础上,从藏汉语言的深层句法语义关系、语序类型及文字属性等角度进行比较,认为藏文格助词的汉译方法有对译和略译两种。翻译时只有准确掌握,并恰当使用这两种方法,才能使译句通顺,语义明确,避免形成藏文式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