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话说,吃在天津卫,此言极是。仅清末以来各类典籍中记载的津沽民间美味就足以令食客们垂涎欲滴了。
从现存最早康熙十四年的《天津卫志》到乾隆四年的《天津县志》、光绪二十五年的《重修天津府志》等方志中,民间小食尽可悉数。春饼、年茶、煎糕粉、玫瑰饼、藤萝饼、腊八粥等,早已成为节令、岁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天津志略》之“生活民俗”曾专就食俗而述,这在以往的方志中并不多见。文载:“津门人处五方,其食欲虽性有所不能强同,但津门究有其特殊之食品。春有蚬、蛏、河豚、海蟹,秋有螃蟹,冬有铁雀、银鱼、黄芽、白菜等,至青鲫、白虾,则四时皆有,盖地域使然也。”书中还列举了炒山楂、炸冰核、炸银鱼、扒白菜、炸比目鱼条、酸沙紫蟹等特色美食。
晚清天津名士周宝善的《津门竹枝词》道:“玉钗忽讶落金波,细似银鱼味似鲨。三月中旬应减价,大家摊食面鱼托。”面鱼又称白条鱼,似银鱼,身细肉薄,是津沽特产。面鱼非常适宜家庭烹饪,除传统的面鱼托儿外,锅塌、软炸、清炒,味皆鲜美可口。周氏以美食家的眼光将晶莹白皙的鱼儿视为玉钗,而“金波”则是鸡蛋液的生动比喻。
面鱼托儿的美味甚至博得了乾隆皇帝的赏识。民间盛传的“乾隆吃面鱼”的故事也被《沽水旧闻》所收录:乾隆初下江南,过津时,曾住跸大沽造船所。一日,微服出游,随从无一知者。时天气正晴,海波不兴,上观海自得。时有渔父,乘舟登岸。上询以天晴日暖,正好得渔,奈何辍钓?渔谓雨将至,返家避之。并指日光之三道光芒曰:“此雨脚也。”邀上往其家暂避。甫至茅舍,则雷雨大作,日以继夜,上不得行,渔乃具馔。有面鱼一器,为上生平不识之味,大加称许。翌日天晴,上脱内衬龙袍劳之,渔乃惊知驾至,叩首乞罪。上喜其诚厚,乃赐题“海滨逸叟”匾文以光之。渔郑姓,无名,序长,人以郑大称。上既行,民间改呼曰“龙袍郑”。由此,面鱼之美味更是名扬八方了。
《中华全国风俗志》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影响广泛,其中的两首风俗诗在津门传唱多时。“数到珍羞是食羊,西瓠饺子辣酸汤。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饼加摊韭菜黄。”又,“每逢朔望家家面,围坐呼餐个个欢。例菜攒来同祭品,粉皮豆剔两三盘。”在谈及天津酒席兴盛的原因时书中认为:北京的达官显贵们遇有大型招待难免有拘束之感,京津地近唇齿,美食有佳,故成群结队来津畅饮欢宴,兴致颇高。天津的饭店更是“高楼大厦,陈设华丽,远胜京师。每当夕阳西下,车马盈门,笙歌达旦”。
清末民初之时,大大小小的饭店、酒楼、食铺等林立街衢,成为天津这座大都会的亮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天津志略》中记录了好莱坞、岩仓、中家等大酒店二十余家,天一坊、会宾楼、真素楼等特色饭庄近七十余处。稍后出版的《天津游览志》不仅列明了五十多家饭店的名址,对小饭铺也情有独钟,所涉笔墨尤细。当时,有家叫“山泉涌”的饭馆所售“炒火烧”远近闻名。所谓“炒火烧”就是把烧饼切成细丝,加上豆芽、胡萝卜丝、鸡蛋丝、肉丝等,精心炒制,其味甚美。书中又记,津沽之素菜同样叫绝,有人将豆皮等特制成素鸡、鸭、鱼等荤菜模样,别具匠心,堪称艺术品。
天津人早餐喜欢吃面茶,可谓百吃不厌。长期以来,面茶多以糜子面或小米面为粉料,撒上芝麻盐、香油、麻酱等,细腻适口,味道香浓。然而,面茶的“茶”字令人费解,《随园食单》中的记述也许能说明一二。原来,早先的面茶并非糜子面或小米面,而是在熬好的香茶汁中加入炒面,再加芝麻酱或牛乳或油酥,最后放少许食盐,成为一碗饱蕴香茗之气的面茶。
天津小吃,自古就在很多典籍中出现,可见其历史悠久。希望那些没有消失的民间小吃,能够继续发扬下去,不要到了后世,只在书页里飘香。
从现存最早康熙十四年的《天津卫志》到乾隆四年的《天津县志》、光绪二十五年的《重修天津府志》等方志中,民间小食尽可悉数。春饼、年茶、煎糕粉、玫瑰饼、藤萝饼、腊八粥等,早已成为节令、岁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天津志略》之“生活民俗”曾专就食俗而述,这在以往的方志中并不多见。文载:“津门人处五方,其食欲虽性有所不能强同,但津门究有其特殊之食品。春有蚬、蛏、河豚、海蟹,秋有螃蟹,冬有铁雀、银鱼、黄芽、白菜等,至青鲫、白虾,则四时皆有,盖地域使然也。”书中还列举了炒山楂、炸冰核、炸银鱼、扒白菜、炸比目鱼条、酸沙紫蟹等特色美食。
晚清天津名士周宝善的《津门竹枝词》道:“玉钗忽讶落金波,细似银鱼味似鲨。三月中旬应减价,大家摊食面鱼托。”面鱼又称白条鱼,似银鱼,身细肉薄,是津沽特产。面鱼非常适宜家庭烹饪,除传统的面鱼托儿外,锅塌、软炸、清炒,味皆鲜美可口。周氏以美食家的眼光将晶莹白皙的鱼儿视为玉钗,而“金波”则是鸡蛋液的生动比喻。
面鱼托儿的美味甚至博得了乾隆皇帝的赏识。民间盛传的“乾隆吃面鱼”的故事也被《沽水旧闻》所收录:乾隆初下江南,过津时,曾住跸大沽造船所。一日,微服出游,随从无一知者。时天气正晴,海波不兴,上观海自得。时有渔父,乘舟登岸。上询以天晴日暖,正好得渔,奈何辍钓?渔谓雨将至,返家避之。并指日光之三道光芒曰:“此雨脚也。”邀上往其家暂避。甫至茅舍,则雷雨大作,日以继夜,上不得行,渔乃具馔。有面鱼一器,为上生平不识之味,大加称许。翌日天晴,上脱内衬龙袍劳之,渔乃惊知驾至,叩首乞罪。上喜其诚厚,乃赐题“海滨逸叟”匾文以光之。渔郑姓,无名,序长,人以郑大称。上既行,民间改呼曰“龙袍郑”。由此,面鱼之美味更是名扬八方了。
《中华全国风俗志》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影响广泛,其中的两首风俗诗在津门传唱多时。“数到珍羞是食羊,西瓠饺子辣酸汤。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饼加摊韭菜黄。”又,“每逢朔望家家面,围坐呼餐个个欢。例菜攒来同祭品,粉皮豆剔两三盘。”在谈及天津酒席兴盛的原因时书中认为:北京的达官显贵们遇有大型招待难免有拘束之感,京津地近唇齿,美食有佳,故成群结队来津畅饮欢宴,兴致颇高。天津的饭店更是“高楼大厦,陈设华丽,远胜京师。每当夕阳西下,车马盈门,笙歌达旦”。
清末民初之时,大大小小的饭店、酒楼、食铺等林立街衢,成为天津这座大都会的亮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天津志略》中记录了好莱坞、岩仓、中家等大酒店二十余家,天一坊、会宾楼、真素楼等特色饭庄近七十余处。稍后出版的《天津游览志》不仅列明了五十多家饭店的名址,对小饭铺也情有独钟,所涉笔墨尤细。当时,有家叫“山泉涌”的饭馆所售“炒火烧”远近闻名。所谓“炒火烧”就是把烧饼切成细丝,加上豆芽、胡萝卜丝、鸡蛋丝、肉丝等,精心炒制,其味甚美。书中又记,津沽之素菜同样叫绝,有人将豆皮等特制成素鸡、鸭、鱼等荤菜模样,别具匠心,堪称艺术品。
天津人早餐喜欢吃面茶,可谓百吃不厌。长期以来,面茶多以糜子面或小米面为粉料,撒上芝麻盐、香油、麻酱等,细腻适口,味道香浓。然而,面茶的“茶”字令人费解,《随园食单》中的记述也许能说明一二。原来,早先的面茶并非糜子面或小米面,而是在熬好的香茶汁中加入炒面,再加芝麻酱或牛乳或油酥,最后放少许食盐,成为一碗饱蕴香茗之气的面茶。
天津小吃,自古就在很多典籍中出现,可见其历史悠久。希望那些没有消失的民间小吃,能够继续发扬下去,不要到了后世,只在书页里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