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一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北京大学邀请全国近80所中学的校长参加自主招生座谈会,北大招办主任表示,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而经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对此,舆论的第一反应是审慎而不乐观,并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仔细分析“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的普遍负面评价,我们不难发现,中学校长的诚信受到了社会的质疑,但需要检讨的,则是新闻所反映出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改革为教育公平所作的贡献是否到位,更加值得反思的却是当下教育公信力的缺失。
反对“校长实名推荐制”体现了教育公信力的缺失。媒体曾披露:深圳金融高管人才子女中考享受加10分的优惠政策、陕西铜川一中新校区只招收公务员子女、湖南省内高校优先照顾录取教职工子女……一系列的丑闻被曝光以后,教育战线这个曾经的“清水衙门”成为舆论监督的焦点。现实中,世俗的人们便不自觉地把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和“拉关系”“暗箱操作”“递条子”等画上了等号。所以,“校长实名推荐制”甫出,便遭到了狂轰滥炸式的质疑,正是这种质疑的力量使我们要检讨教育公信力的岌岌可危。
反对“校长实名推荐制”体现了教育制度的不成熟。重庆“民族考生加分”事件、“罗彩霞”替学案等教育腐败案件披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教育制度尚待完善。中学校长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下,容易滋生只对上面负责、唯命是从,不对考生负责的腐败温床,其诚信观、价值观往往只能屈服于金钱、权势之下。在这个制度尚不完善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道德声誉何以能够抵挡住人们不信任的猜测?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基本上每一所好学校都有“走后门”进来的学生,而这些关系从哪里来?需要经过学校决策者点头同意吗?谁又能够保证“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向校长们大开腐败之门?
“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标准如何、程序如何,它是否和封建时代的“推举”制一样带有纯洁的“举贤”色彩?或是制度本身的缺陷就使其沾上了“铜臭味”?这些问题本质上是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制度层面解决的。尽管“校长实名推荐制”遭受到质疑,但是教育改革的探索不能知难而退、停滞不前,特别是高考“一试定终身”的“紧箍咒”,更加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社会舆论也应当创设宽松的环境给予其良性发展的空间,甚至可以发挥民间智慧产生更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城区东城初级中学)
仔细分析“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的普遍负面评价,我们不难发现,中学校长的诚信受到了社会的质疑,但需要检讨的,则是新闻所反映出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改革为教育公平所作的贡献是否到位,更加值得反思的却是当下教育公信力的缺失。
反对“校长实名推荐制”体现了教育公信力的缺失。媒体曾披露:深圳金融高管人才子女中考享受加10分的优惠政策、陕西铜川一中新校区只招收公务员子女、湖南省内高校优先照顾录取教职工子女……一系列的丑闻被曝光以后,教育战线这个曾经的“清水衙门”成为舆论监督的焦点。现实中,世俗的人们便不自觉地把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和“拉关系”“暗箱操作”“递条子”等画上了等号。所以,“校长实名推荐制”甫出,便遭到了狂轰滥炸式的质疑,正是这种质疑的力量使我们要检讨教育公信力的岌岌可危。
反对“校长实名推荐制”体现了教育制度的不成熟。重庆“民族考生加分”事件、“罗彩霞”替学案等教育腐败案件披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教育制度尚待完善。中学校长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下,容易滋生只对上面负责、唯命是从,不对考生负责的腐败温床,其诚信观、价值观往往只能屈服于金钱、权势之下。在这个制度尚不完善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道德声誉何以能够抵挡住人们不信任的猜测?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基本上每一所好学校都有“走后门”进来的学生,而这些关系从哪里来?需要经过学校决策者点头同意吗?谁又能够保证“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向校长们大开腐败之门?
“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标准如何、程序如何,它是否和封建时代的“推举”制一样带有纯洁的“举贤”色彩?或是制度本身的缺陷就使其沾上了“铜臭味”?这些问题本质上是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制度层面解决的。尽管“校长实名推荐制”遭受到质疑,但是教育改革的探索不能知难而退、停滞不前,特别是高考“一试定终身”的“紧箍咒”,更加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社会舆论也应当创设宽松的环境给予其良性发展的空间,甚至可以发挥民间智慧产生更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城区东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