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各领域不断深入,世界必将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由此带来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发展中经济体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由生产制造向高端服务转型创造了新机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新空间和路径。
2008年突然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本按部就班的经济发展形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改变了发展中国家中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式和步伐。
全球经济经过一年的重新整合,金融危机出现企稳复苏迹象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重构新的发展思路,如何全面而正确地把握金融危机后的机遇,研究探讨“产业转移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藉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之机,由工博会组委会主办,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联合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上海《国际市场》杂志社共同承办的“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产业转移与合作论坛”于11月6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
现场观察与思考
参加论坛的各位发言者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产业转移与合作”总结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研究分析世界产业转移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趋势,探讨东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在论坛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纷纷建言献策,对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对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区域发展等多个方面提出各自精辟的意见。
国家商务部驻沪特派员储士家在本次论坛的致辞中,特别提到了:“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部署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上海所经历的经济转型与产业转移,不能不说是一个良好的典范。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在论坛上所作的《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转移》的主题演讲,揭示了上海从一个工商业城市基本转变为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历程。经济转型是过去30年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而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是结构调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即以体制释放为背景的恢复性调整,由市场化推动的跨越式调整,以功能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调整。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发展中经济体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由生产制造向高端服务转型创造了新机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了新的空间和路径。面对这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上海应当如何把握机遇?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巡视员刘锦屏指出:“上海将顺应产业转移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抓住机遇,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吸收外资结构,提高引资力量,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对于上海这个已经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而言,“老工业基地”的招牌已经过时,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才是新一轮以功能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调整的重中之重。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建设上海工业新高地”战略思路,并实施了“二、三产业并举”的战略方针。上海支持外商投资参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而后陆续推出的产业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
同时,上海也将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双边、多边合作,鼓励企业在国内跨地区转移,积极推动产业向上海以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健康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不断巩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依然充足。在产业转移与合作方面,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众多扶持措施,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可喜成绩。
特别是长三角各城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根据各自的实际与特点,着力打造新一轮经济新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发展互助”的良好发展格局。正如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建新在此次论坛上所述:“绍兴将围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现代纺织、节能环保、机械电子、医药化工、食品饮料)和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这‘5+3’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致力于从平台建设、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三方面人手,大力推进产业新发展,把绍兴打造成为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基地、机电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黄酒产业基地,以及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和医药化工产业基地。”
绍兴袍江新区管委会国际局局长朱海红也以袍江工业区吸引内资、引进外资的经验,从实践的角度阐释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新形势。
产业转移与合作的举措探究
在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下,外商是否还愿意来中国投资?外商在选择投资地点时,最关注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外商的关注?为什么本地区(企业)在吸引资本投入时总是失败?作为地区而言,应当怎样去完善本地的投资环境?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实践者的面前,机遇的把握就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
在本次论坛的互动环节,上海、绍兴外经贸政府官员与外商代表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从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比较完美地诠释了这些问题。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外商投资促进处处长田忠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示乐观。他认为,虽然2008年上海的外商投资新项目在大量减少,但这意味着外商对投资的论证更加完善了。他们需要经过更多的考察、审计来确定新的投资项目,而许多项目也仅仅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被推迟。一旦经济转暖,外国投资依然会对中国充满信心。
需要如此长时间的考察和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商对中国的不了解。美国傲天全球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CEO盖世哲是个“中国通”。他将他在中国境内外的真实感受表述给各位参会者——虽然中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国外许多中小投资机构还是不清楚中国的真情实况。外商在投资时候,最注重交通、人才、当地资源、政策优惠。其实,中国的许多区域都已经满足了这些条件,关键是中国的各级政府如何着力在深度和广度上实施推介,让更多的国外投资商感知中国,趋向中国,这是各级政府需为之努力的目标。
同时,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应当适时转变观点。一直以来,一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自己作为国外的加工工厂,希望通过压低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以价格为竞争优势,吸引外商投资。诚然,以往的大部分外国企业的策略也是如此:在中国生产的低成本商品销往欧美地区时,可以赢取高额利润。但现在,外商发现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人有着深不可测的消费潜力。于是,一部分投资就开始转为——把在中国生产的商品,销售给中国人。并且,这样的策略正在成为主流。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仅是立足于成为“制造工厂”还是专注于承接发展产业链中高端的项目,这是中国实施产业转移与合作中的核心问题。
在讨论了国际大环境的战略导向之后,盖世哲又对产业转移与合作中一些问题的提出自己的战术思考。有人苦恼于自身地区(企业)难以吸引到跨国大型企业的关注。盖世哲认为可以适当将更多的合作空间放在中小企业上。跨国大型企业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在中国已有相当业务。除非有非常特别的投资热点,否则难以吸引到大企业的重复投资。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处在上升趋势中的中型企业,他们自身也在寻找开拓市场、与中国合作的机会。相对而言,合作的成功率将会提高,也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寻找合作机会的同时,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也要打好自身的基础。对于外商而言,承接地的人才资源、政府政策以及将来可能带来的绩效,是他们比较关注的方面。绍兴袍江新区管委会国际局局长朱海红讲述了袍江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袍江的水质采取了欧共体标准,即生水可以直接饮用。这对袍江发展食品工业带来了巨大的优势。王老吉生产基地设立在袍江,仅去年就创造利税3个亿。其他还有海南椰树集团、重庆啤酒也在袍江安家落户。日资企业一直以作风严谨著称,其食品工业的要求标准也非常高。某日资企业在袍江取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水回日本检测,一般这样一个项目他们会考察15个以上开发区。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考察,那家日资企业最终决定将此项目投资袍江。
由此可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自身观念,完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当地特色吸引投资,积极寻求对外合作,都将为产业转移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2008年突然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本按部就班的经济发展形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改变了发展中国家中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式和步伐。
全球经济经过一年的重新整合,金融危机出现企稳复苏迹象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重构新的发展思路,如何全面而正确地把握金融危机后的机遇,研究探讨“产业转移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藉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之机,由工博会组委会主办,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联合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上海《国际市场》杂志社共同承办的“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产业转移与合作论坛”于11月6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
现场观察与思考
参加论坛的各位发言者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产业转移与合作”总结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研究分析世界产业转移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趋势,探讨东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在论坛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纷纷建言献策,对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对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区域发展等多个方面提出各自精辟的意见。
国家商务部驻沪特派员储士家在本次论坛的致辞中,特别提到了:“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部署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上海所经历的经济转型与产业转移,不能不说是一个良好的典范。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在论坛上所作的《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转移》的主题演讲,揭示了上海从一个工商业城市基本转变为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历程。经济转型是过去30年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而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是结构调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即以体制释放为背景的恢复性调整,由市场化推动的跨越式调整,以功能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调整。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发展中经济体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由生产制造向高端服务转型创造了新机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了新的空间和路径。面对这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上海应当如何把握机遇?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巡视员刘锦屏指出:“上海将顺应产业转移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抓住机遇,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吸收外资结构,提高引资力量,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对于上海这个已经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而言,“老工业基地”的招牌已经过时,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才是新一轮以功能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调整的重中之重。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建设上海工业新高地”战略思路,并实施了“二、三产业并举”的战略方针。上海支持外商投资参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而后陆续推出的产业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
同时,上海也将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双边、多边合作,鼓励企业在国内跨地区转移,积极推动产业向上海以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健康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不断巩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依然充足。在产业转移与合作方面,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众多扶持措施,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可喜成绩。
特别是长三角各城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根据各自的实际与特点,着力打造新一轮经济新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发展互助”的良好发展格局。正如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建新在此次论坛上所述:“绍兴将围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现代纺织、节能环保、机械电子、医药化工、食品饮料)和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这‘5+3’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致力于从平台建设、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三方面人手,大力推进产业新发展,把绍兴打造成为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基地、机电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黄酒产业基地,以及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和医药化工产业基地。”
绍兴袍江新区管委会国际局局长朱海红也以袍江工业区吸引内资、引进外资的经验,从实践的角度阐释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新形势。
产业转移与合作的举措探究
在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下,外商是否还愿意来中国投资?外商在选择投资地点时,最关注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外商的关注?为什么本地区(企业)在吸引资本投入时总是失败?作为地区而言,应当怎样去完善本地的投资环境?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实践者的面前,机遇的把握就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
在本次论坛的互动环节,上海、绍兴外经贸政府官员与外商代表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从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比较完美地诠释了这些问题。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外商投资促进处处长田忠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示乐观。他认为,虽然2008年上海的外商投资新项目在大量减少,但这意味着外商对投资的论证更加完善了。他们需要经过更多的考察、审计来确定新的投资项目,而许多项目也仅仅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被推迟。一旦经济转暖,外国投资依然会对中国充满信心。
需要如此长时间的考察和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商对中国的不了解。美国傲天全球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CEO盖世哲是个“中国通”。他将他在中国境内外的真实感受表述给各位参会者——虽然中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国外许多中小投资机构还是不清楚中国的真情实况。外商在投资时候,最注重交通、人才、当地资源、政策优惠。其实,中国的许多区域都已经满足了这些条件,关键是中国的各级政府如何着力在深度和广度上实施推介,让更多的国外投资商感知中国,趋向中国,这是各级政府需为之努力的目标。
同时,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应当适时转变观点。一直以来,一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自己作为国外的加工工厂,希望通过压低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以价格为竞争优势,吸引外商投资。诚然,以往的大部分外国企业的策略也是如此:在中国生产的低成本商品销往欧美地区时,可以赢取高额利润。但现在,外商发现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人有着深不可测的消费潜力。于是,一部分投资就开始转为——把在中国生产的商品,销售给中国人。并且,这样的策略正在成为主流。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仅是立足于成为“制造工厂”还是专注于承接发展产业链中高端的项目,这是中国实施产业转移与合作中的核心问题。
在讨论了国际大环境的战略导向之后,盖世哲又对产业转移与合作中一些问题的提出自己的战术思考。有人苦恼于自身地区(企业)难以吸引到跨国大型企业的关注。盖世哲认为可以适当将更多的合作空间放在中小企业上。跨国大型企业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在中国已有相当业务。除非有非常特别的投资热点,否则难以吸引到大企业的重复投资。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处在上升趋势中的中型企业,他们自身也在寻找开拓市场、与中国合作的机会。相对而言,合作的成功率将会提高,也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寻找合作机会的同时,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也要打好自身的基础。对于外商而言,承接地的人才资源、政府政策以及将来可能带来的绩效,是他们比较关注的方面。绍兴袍江新区管委会国际局局长朱海红讲述了袍江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袍江的水质采取了欧共体标准,即生水可以直接饮用。这对袍江发展食品工业带来了巨大的优势。王老吉生产基地设立在袍江,仅去年就创造利税3个亿。其他还有海南椰树集团、重庆啤酒也在袍江安家落户。日资企业一直以作风严谨著称,其食品工业的要求标准也非常高。某日资企业在袍江取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水回日本检测,一般这样一个项目他们会考察15个以上开发区。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考察,那家日资企业最终决定将此项目投资袍江。
由此可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自身观念,完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当地特色吸引投资,积极寻求对外合作,都将为产业转移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