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万事开头难,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景中去?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的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从而启动学生思想机器,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可能。因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入艺术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体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1.以相关题材的音乐内容作为开场白或背景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在安排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可以选用一段与课文相宜的音乐,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以较强的煽情性文学语言导入新课,从而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开启学生心扉使其尽快进入角色,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作品中对生命的审视,对母爱的体验,对人生之路的思考,都有很强的哲理性。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着最苦的母亲。”
满文军的《懂你》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流行歌曲,学生中有不少人会唱。教师在教授《我与地坛》时,若能放《懂你》的的录音,伴以深情的朗诵上面体现母亲的心理的一段话导入,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沉浸在一种对父母之爱的无限感激的情感海洋,他们对史铁生在文中所表现的母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2.由题入文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由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
由审题入手导入,往往能够开门见山,抓注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是这样开始的:“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面挂在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一篇以项链为题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
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项链的知识,理解题意,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3.温故知新导入
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同一作家作品,有的编排在初中教,有的编排在高中教,甚至有的作家的作品在小学课本里也能找的到。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
4.叙述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
例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针对本文内容,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③他的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
这则佚闻,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而又切合课文内容,给“拿来主义”一个很好的诠释,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更好理解课文。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强调重点,化解难点,创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5.欣赏图画导入
中学语文课能本上有许多彩图,通过引领学生观赏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时,先让学生课本上《兰亭集序》摹本彩图,体会图上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领略它“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艺术美。
那么,兰亭是一个什么地方,那些人在这里集会,为何集会。王羲之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呢?
如此导入,学生首先领略《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的美,进而探询产生这篇书法作品的原因,了解成文的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引领他们走进王羲之的内心深处,欣赏兰亭的美景,领悟对人生的感悟。
小结
导语如歌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要短小精悍。
不同的课,不同的教师,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方法贵在灵活自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所授课程的特点来设计,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主观活动的内驱力。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教师的导语设计就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就会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来兴味盎然。
收稿日期:2011-07-13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入艺术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体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1.以相关题材的音乐内容作为开场白或背景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在安排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可以选用一段与课文相宜的音乐,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以较强的煽情性文学语言导入新课,从而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开启学生心扉使其尽快进入角色,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作品中对生命的审视,对母爱的体验,对人生之路的思考,都有很强的哲理性。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着最苦的母亲。”
满文军的《懂你》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流行歌曲,学生中有不少人会唱。教师在教授《我与地坛》时,若能放《懂你》的的录音,伴以深情的朗诵上面体现母亲的心理的一段话导入,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沉浸在一种对父母之爱的无限感激的情感海洋,他们对史铁生在文中所表现的母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2.由题入文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由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
由审题入手导入,往往能够开门见山,抓注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是这样开始的:“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面挂在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一篇以项链为题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
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项链的知识,理解题意,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3.温故知新导入
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同一作家作品,有的编排在初中教,有的编排在高中教,甚至有的作家的作品在小学课本里也能找的到。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
4.叙述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
例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针对本文内容,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③他的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
这则佚闻,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而又切合课文内容,给“拿来主义”一个很好的诠释,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更好理解课文。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强调重点,化解难点,创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5.欣赏图画导入
中学语文课能本上有许多彩图,通过引领学生观赏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时,先让学生课本上《兰亭集序》摹本彩图,体会图上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领略它“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艺术美。
那么,兰亭是一个什么地方,那些人在这里集会,为何集会。王羲之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呢?
如此导入,学生首先领略《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的美,进而探询产生这篇书法作品的原因,了解成文的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引领他们走进王羲之的内心深处,欣赏兰亭的美景,领悟对人生的感悟。
小结
导语如歌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要短小精悍。
不同的课,不同的教师,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方法贵在灵活自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所授课程的特点来设计,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主观活动的内驱力。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教师的导语设计就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就会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来兴味盎然。
收稿日期: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