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解决对策*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基本要素所构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教师处理教学诸要素的过程,首先是基于教师对教学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认知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形成对教学要素及其关系的合理而有效的认知,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各种教学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教师在对教学认知的同时要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教学认知活动对象的多方面性与复杂性,往往会因此造成教师在对教学对象认知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直接导致其各种认知偏差的发生。这些认知偏差不仅影响到教师对各种教学现象的客观认识,同时还会导致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偏离,并最终影响其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形成对学生合理而正确的认知,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对学生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不仅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认识,同时也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正常行为反应,而直至成为影响其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教师对学生认知偏差问题予以探讨,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克服认知偏差,减少乃至消除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认知偏差及其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反映在多个方面,在此我们主要从知觉、思维判断及其归因等三个方面进行专门的讨论。
  1.教师对学生的知觉偏差及其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首先始于知觉,即通过与学生的表面接触,教师对学生的外貌特征、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的观察,进而形成其最初的印象。而教师对学生的知觉过程是一个受到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从教师自身来看,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人偏好以及在与学生接触时所反映的需要、情绪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知觉。从教师知觉的对象——学生来看,他(她)们所具有的容貌特征、举止言谈、个性特点等也会影响到教师对他(她)们的知觉。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影响,难免使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觉上产生这样与那样的偏差。由于受到教师注意选择性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忽略对一些教学对象的知觉反映,也可能受个体经验的局限而难以知觉到一些教学对象,同时还有可能因自己的知觉偏好而直接导致其无视某些教学对象。那些平时表现出众的学生往往会成为教师的知觉对象,且教师会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的优点,而对其不足,教师則可能熟视无睹;对于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多地关注其负面的信息,而很难发现其优点所在;对于那些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教师平时几乎很少注意到他们,除非他们有非常引人注目的表现。同时,教师也可能因为学生的某些特点而形成对学生的知觉反映,并因此而产生对部分学生的认知偏差。在课外,教师可能更多地接触那些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或有某种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行事拘谨的学生或家庭普通的学生教师往往关注不够,除非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非常优秀,因此,教师就容易对后一种情况的学生产生较为明显的知觉偏差。在课堂教学中,研究(Jeeker,V.D,&Meeeobyetal,1965)表明,教师关于学生对其讲授内容理解程度的知觉能力是非常欠缺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往往不能充分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他们通常是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良好表现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的。当然,教师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有时也会将其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学生及其行为方面,但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课堂发言踊跃的学生往往成为教师知觉的重点对象,教师也会不时地关注少数爱做小动作的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课堂既不发言也不讲话的“乖学生”往往难以形成必要的关注,因此教师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这样一些学生的知觉偏差。那些缺乏经验的老师更容易在课堂中产生对学生的知觉偏差,他们在课堂中的目光主要游离在几个爱发言的“好学生”身上,对于普通学生或差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他们几乎“视而不见”,而表现出对这样的学生较明显的知觉偏差。
  2.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偏差及其表现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根据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的知觉,做出对学生这样与那样的判断,并会根据其判断对学生做出种种评价,而这主要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思维认知加工活动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其表现进行判断和评价的思维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样一种认知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教师也可能产生对学生判断及评价方面的认知偏差。由于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工作往往头绪较多,同时又是一些即时性的甚至是偶然性的事件需要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加以处理,而在此种情形中教师所利用的信息十分有限,因而教师往往采取启发式认知方式,这是一种缺乏严格逻辑思考的直觉判断的认知方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偏差。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偏差集中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判断方面的偏差。教师平时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并不是全面的,他们对每个学生个人信息的掌握往往有限,因此,他们很容易凭借个别有限的信息形成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判断。有的教师往往因首次获得的信息形成对学生的各种判断而产生首因效应偏差;有的教师则只是根据学生最近的信息形成对学生的各种判断评价而产生近因效应偏差;有的只是根据所获得学生的个别信息形成对学生的整体判断与评价而产生明显的晕轮效应偏差;有的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容貌长相形成对学生的判断而产生以貌取人的认知偏差;还有的教师甚至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形成对学生的各种判断评价而产生刻板印象的认知偏差。二是教师对学生类型的判断偏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某些方面的个别表现对学生进行类型的划分,有的教师仅根据学生的几次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生”,有的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中是否守纪的表现将学生分为“好学生”、“不好的学生”,诚然,教师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片面的,教师如果以此对学生进行类型的划分标定,势必直接造成对学生评定方面的认知偏差。三是教师在比较方面的认知偏差,即教师倾向于用同一个尺度或标准对学生进行各种比较,从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比较判断。如教师常根据传统的划分标准将“听话”、“守纪”的学生视为好学生,而将“不听话”、“不安分”的学生视为不好学生的比较判断;又如,教师往往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这样一个单一标准而形成对学生聪明与否的判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基础与客观上存在的个别差异,将学生进行各种横向比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对部分学生的认知偏差。   3.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归因偏差及其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会产生对学生的知觉及思维判断等认知活動,且常常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等各种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予以解释。从理论上讲,这是教师的一种认知归因活动。教师在对学生的种种行为及结果的原因进行认知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有关归因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对他人行为及结果进行归因的时候,容易产生基本归因偏差。所谓基本归因偏差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倾向,当人们描述和解释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因时,与情境和环境因素相比,人们会过高估计人格等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这种偏差表现为认知者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这种对个体和个体行为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认知者将行为的结果归因于行为者个性因素,如能力、特质和动机等。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行为在进行归因时往往易产生基本归因错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教师往往无视其他的一些外在因素对其学习的影响作用,而将其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懒惰、不努力或智力上有问题等个人内部因素,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也往往将其好的原因归结为学生能力强、聪明等个人内部因素;有的教师对于部分学生的迟到或课堂中爱做小动作等行为,更多地归结为他们纪律观念差或意志薄弱等内在因素,还有的教师往往将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味地归因于学生的个人品质问题等。客观地讲,不管学生的哪种行为及结果,往往既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一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且往往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学生学习等行为及结果归因于自身的个人因素,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本归因偏差。这种基本归因偏差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及其行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有可能造成教师对学生教育行为的偏离。
  二、教师对学生认知偏差的解决对策
  1.教师要理性地对待认知偏差,自觉减少因认知偏差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想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必须正视偏差的存在,并理性地对待与处置其认知偏差。首先,教师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因种种原因,教师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学生的认知偏差,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地自我审视,及时发现其认知偏差,应对自己所持有的一些认知偏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不管怎样的认知偏差,都有可能会对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平时应该努力地去发现其认知偏差有可能带给学生怎样的负面影响。自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因认知偏差给学生及自我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避免因观念问题而造成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观念是认知活动的结果,同时经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所形成的观念,将对人以后的认知活动及其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结果。所谓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对学生的看法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已有的学生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当前的认知活动的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往往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有关。我国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客体,是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的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和具有成长的价值;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具有责任和权利的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培养与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够避免因片面的学生观而造成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3.教师要加强必要的知识学习,尽可能避免因知识的欠缺而造成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知识是认知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影响其认知水平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讲,人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愈丰富,就愈有助于形成对该方面事物认知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之所以存在对学生的某些认知偏差,有可能是由于教师有关知识方面的欠缺所致。因此,要想避免因知识的欠缺所造成对学生的认知偏差,需要教师加强必要的知识的学习。教师只有掌握较为丰富的关于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才能够克服自身因相关知识的不足而造成的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4.教师应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防止因信息掌握不全而造成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教师对学生的许多认知偏差,往往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仅凭有限的信息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反映的结果。从客观方面来看,由于教师的工作头绪多,而自己的精力相对有限,因此不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信息。从主观方面来看,许多教师缺乏对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的动机,且在思想意识方面不够重视对学生深入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们很难深入到学生中去,加之缺乏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无法全面地掌握有关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因此一旦他们需要形成对学生的评价判断时,往往运用非常有限的信息资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由此看来,教师要想克服自己对学生的认知偏差,需要很好地深入到学生中去,真正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信息掌握不足而造成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5.教师的思维应具有广泛性与灵活性,防止因思维的单一性与刻板性而造成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教师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是影响教师社会认知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教师社会认知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成长与变化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是来自直接的生活现实,有的来自他人,有的有一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有的可能是受到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以线性或平面的思维方式去认知学生,难免会产生各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教师要想克服与纠正自己片面的认知,就应该学会用多维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研究学生。在现实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思维既要从正面入手,也不要放过对问题的反面分析;既要分析学生所处的现实直接原因,也要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原因;既要认真分析认知对象的主观因素,又要注意对认知对象以外的各种客观条件的了解。只有运用多维而灵活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分析学生的问题,才能掌握学生各种有用的信息材料,从而使自己在认知学生的过程中更客观与更全面。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应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自觉地调整自我,同时还要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熟悉并避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偏差,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Jeeker,V.D.,& Meeeobyetal,Teaeher Aeeuraeyin Assessing Cognitive Visual Feedbaee from Students.Journal of Applied Psyehology,1965(48).
  [2] 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4(5).
其他文献
【摘要】当“互动”对话这些课改新理念逐渐成为大家共识,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时,语文教师传统的拿手“绝活”——“点拨”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价值吗?那么就通过这篇文章体现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点拨法;语文教学;运用  【Abstract】When the "interactive" dialogue of these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come
期刊
【摘要】本文从近年来中职德育教学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入手,探讨班主任任教德育课程的可行性来分析,提出班主任任教德育课的模式及实施办法,并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力求把德育实效落到中职教育的实处。  【关键词】德育教学;改革;探讨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moral teaching staff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期刊
Abstract:English reading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English learning. Although most of the college have the Extensive reading as the required course, some students’
期刊
[摘 要] 探索在教师协助下学生主动学习工程力学的新模式,即教师先依据大纲明确每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围绕这些知识点,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听课、自主学习解答等环节,以分组形式自选或自行设计相关习题,完成习题解答,提交学习报告,最后由教师主导对提交的报告进行定量考核评估。课堂精讲环节教师可利用CAE计算软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大胆尝试,发现
期刊
[摘 要] 卓越工程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较强工程动手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是中国工程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将结合南京工程学院模具卓越工程师的总体培养目标及工程能力需要,介绍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内容、培养途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实践。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模具;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期刊
[摘 要]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广州市部分中职学校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重点分析影响广州市中职学校健美操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健美操教学在中职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合理化帮助对策。  [关键词] 广州市;中职学校;健美操;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G8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
期刊
[摘 要] 采用“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以广东4所地方高校50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合访谈法探讨地方高校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同情况和特征。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总体水平偏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高考志愿、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地方高校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的水平,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期刊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内涵和外延理解的模糊将导致高等学校在设置其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时的混乱。文章基于对50家用人单位的网络招聘要求的整理,指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两种,一般实践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等18类具体要求,专业实践能力则包括专业工作能力等6类;同时,文章还基于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主要体现
期刊
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一系列政府政策导向下,全民健身的推广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政治高度,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概念应运而生,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与体育产业进行深度结合。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上游,在体育产业链中处于金字塔塔尖的位置。基于此背景,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赛事运营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游泳俱乐部大联盟的赛事运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结合“互联网+”的内涵、特征和技术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推动环节。目前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我们在对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以及未来教师(自下而上)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建议性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框架,旨在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以及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一、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的迫切性分析  从国际范围来看,教师资格制度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对于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有着明确的规定,并要求有效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