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阅读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学生读起书来,有的节奏拖拉、哼声一片;有的吐字含糊、没精打采;有的抢读拖读、各行其道、我行我素……
孩子怕朗读是因为他们不会读,如何让孩子会读、乐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范读引路,跟读模仿,激发兴趣。
人的学习,大多从模仿开始。每天早读、语文课上,我就带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去读课文。我读一句,孩子们读一句,读完一段,再让他们把这段连起来读一读。教师的朗读为学生树立了感性直观的榜样,让学生在“模仿——矫正——再模仿”的過程中,朗读能力不断提高。跟着老师一起读书,学生读得兴趣盎然、非常认真投入,都在竭力地表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一边读我还一边讲解一些朗读的方法、技巧,学生边体会边模仿,进步很大、很快。
二、标点入手,句读停顿,读通读顺。
模仿对于学生的作用固然不可小视,但是朗读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于是我就从句子节奏把握和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入手,教孩子学会停顿和节奏,将课文读通读顺。
例如:教学《七律 长征》一课,我就先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节奏,然后再进行指导,就变得简单很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再如:《灰椋鸟》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学生一开始读时,没有注意到这里的问号。我问:“大家看一看,这是一个什么句?”学生看了回答:“反问句。”我追问:“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呢?”当学生理解到了这里是用反问的语气来强调,我让学生再来读这句时,朗读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轻声重音,突出关键,读出感情。
我们常说,读书要做到抑扬顿挫。要做到这点,轻声和重音的朗读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不同的轻重音也能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这里的轻声不仅指应该读成轻声的音节,还指轻读。
例如:“着、了、的……”学生常常会将轻声音节拖长。于是这里必须强调读得轻短,而且要经常、反复地强调。
再如:“我已经吃过了。”(“过”重读,表示完成态)“北京我以前去过。”(“过”轻读,表示经历态)
说过轻声的朗读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重音的朗读指导与训练。
例如:《大江保卫战》中,写战士们营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一段,就要从语气的高低轻重的不同,来强调战士们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及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下面的这些字就要读得重一些:“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除此以外,我让学生在把握了文章的基调,体会了文中的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融入文章、读出感情。
四、多样活动,多元评价,爱上朗读。
朗读形式的变化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多种方式的比较朗读、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富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充满挑战的比赛朗读……给孩子的朗读插上了翅膀,让他们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自由飞翔。
教师及时的评价、肯定和鼓励则是学生朗读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一个及时的提醒、一个真诚的夸奖、一个鼓励的眼神,细心呵护着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朗读,每天早读课上,读书已经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为:一到学校,一放下书包,就进入到了读书的状态。语文课上,我一声:“谁来读?”立刻小手林立,学生们争先恐后要表现一番。在学校的公开课上,我班学生课前准备时背诵古诗,一张嘴便“语惊四座”,听课老师对孩子们的诵读赞不绝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琅琅书声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美丽音符,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朗读吧!
【作者单位:扬州市竹西小学 江苏】
孩子怕朗读是因为他们不会读,如何让孩子会读、乐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范读引路,跟读模仿,激发兴趣。
人的学习,大多从模仿开始。每天早读、语文课上,我就带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去读课文。我读一句,孩子们读一句,读完一段,再让他们把这段连起来读一读。教师的朗读为学生树立了感性直观的榜样,让学生在“模仿——矫正——再模仿”的過程中,朗读能力不断提高。跟着老师一起读书,学生读得兴趣盎然、非常认真投入,都在竭力地表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一边读我还一边讲解一些朗读的方法、技巧,学生边体会边模仿,进步很大、很快。
二、标点入手,句读停顿,读通读顺。
模仿对于学生的作用固然不可小视,但是朗读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于是我就从句子节奏把握和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入手,教孩子学会停顿和节奏,将课文读通读顺。
例如:教学《七律 长征》一课,我就先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节奏,然后再进行指导,就变得简单很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再如:《灰椋鸟》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学生一开始读时,没有注意到这里的问号。我问:“大家看一看,这是一个什么句?”学生看了回答:“反问句。”我追问:“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呢?”当学生理解到了这里是用反问的语气来强调,我让学生再来读这句时,朗读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轻声重音,突出关键,读出感情。
我们常说,读书要做到抑扬顿挫。要做到这点,轻声和重音的朗读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不同的轻重音也能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这里的轻声不仅指应该读成轻声的音节,还指轻读。
例如:“着、了、的……”学生常常会将轻声音节拖长。于是这里必须强调读得轻短,而且要经常、反复地强调。
再如:“我已经吃过了。”(“过”重读,表示完成态)“北京我以前去过。”(“过”轻读,表示经历态)
说过轻声的朗读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重音的朗读指导与训练。
例如:《大江保卫战》中,写战士们营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一段,就要从语气的高低轻重的不同,来强调战士们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及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下面的这些字就要读得重一些:“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除此以外,我让学生在把握了文章的基调,体会了文中的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融入文章、读出感情。
四、多样活动,多元评价,爱上朗读。
朗读形式的变化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多种方式的比较朗读、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富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充满挑战的比赛朗读……给孩子的朗读插上了翅膀,让他们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自由飞翔。
教师及时的评价、肯定和鼓励则是学生朗读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一个及时的提醒、一个真诚的夸奖、一个鼓励的眼神,细心呵护着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朗读,每天早读课上,读书已经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为:一到学校,一放下书包,就进入到了读书的状态。语文课上,我一声:“谁来读?”立刻小手林立,学生们争先恐后要表现一番。在学校的公开课上,我班学生课前准备时背诵古诗,一张嘴便“语惊四座”,听课老师对孩子们的诵读赞不绝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琅琅书声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美丽音符,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朗读吧!
【作者单位:扬州市竹西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