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花开 拔节而上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开一度:万紫千红由疑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文章,如何为学生打开审美视野,在新奇与惊喜中去领略异国丰富绚丽的文化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开课伊始,师板书不完整课题,让学生比较课本和黑板上课题的不同,引发“花是给别人看的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有什么不同”之思考,从而进一步萌生探究之意: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又怎么让别人看?紧跟着,问题串感悟明道理:从哪儿看出德国人特别爱花?对花有着如此偏爱的德国人又是如何养花的呢?多么矛盾、多么令人费解的举动呀……在解疑答问中明白德国人爱花之深、养花之异,深入寻味后品花美之境 。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情感点为基点,以溯因究底为抓手,激发探知欲望,一而再、再而三地“抽丝剥茧”。课中,师生情感共融,思维碰撞,对美的内涵的追寻与思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在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历程中点燃思维火花,“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一度花开,让我再次回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一古训。什么是道?按照现在学术界的解释,“道”就是自然规律。“传道”,可以理解为老师传给学生一条道路、一个方向、一种思维方法、一套科学理论体系。要“传道”更要遵循“道”!让“道”落实,就得在“授业、解惑”上做文章、花心思,得看得重于泰山,得渗得无痕无迹。
  花开二度:大珠小珠落玉盘
  语文课要彰显语文味,而语文味的体现就要落实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词语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沧海一粟,却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效用。祖国母语博大精深、浩瀚无边,文章一个字、一个词,无不情深深、意浓浓,无不精准到位、奇妙横生。我们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开启心智,拓展想象,孕育情感。进行本课教学时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品评成语,感知“花美”。第一步,找出描写美景的5个成语,并找出描写花美的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接着采用语言渲染想象画面、展示图片丰富感知、感情朗读加深领悟等方法,理解这两个词语所描写的景致,再品评其用法,知晓句义。第二步,找出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成语也能感受到花又多又美——应接不暇,再联系生活实际的运用理解其意思,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一来,这些词语就伴随着形象和情感成为了学生头脑中鲜活的元素,今后运用也必将会得心应手。做到“提升品悟词语的实效,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可分三层进行:一是,从文本语言中提出词语;二是结合语境理解,积累词语;三是拓展生活情境,运用词语”。
  二度花开,让我再次铭记“一课一得”的真谛——因材施教,这个材是教材的材,更是人才的才。手握两个锦囊:一是准确地把握教材;二是和谐地发展人才。恰当的教学目标、适量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愉悦的教学氛围、动态的教学机制,成就有效的学习。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得”却包容万千,如果将课堂比作一盘棋,那么“一得”妙解,全盘生辉。
  花开三度:似曾相识情归来
  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致力于多样情境的创设可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前,英文歌曲《I need you》将丝丝缕缕的异域风情透过一个个音符弥漫在整个课堂上,加上谜底为德国的知识趣味竞猜,将学生的学习“胃口”高高吊起;先想象后再现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美景,从学生的眼里获得一声声赞叹,两次德国绮丽街景的复现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学生此时的愿望就是恨不得走在街头的就是自己。尝到了“甜头”的他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舞台,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需要一个理性表达的宣泄。教师顺势而设:“让别人看自己的花,自己又去看别人的花!这种做法真是耐人寻味!假如你们就是那些在屋子里养花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养花呢?把你们心里的想法交流一下。假如你们是走在街上的人,都看到了什么呢?想象一下也互相说一说。”接着,播放课件,模拟采访养花人。在模拟采访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身临其境,想他之想,说他之说,言与言同,情与情共。最后,再次响起开课前的异域歌曲,再次欣赏花海绿洋的城市街景,将文本的主旨牢牢铭记:不要忘了德国这美丽的、让人陶醉的景色,不要忘了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更不要忘了季老先生带给我们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三度开花,让我再次折服于情境教学的魅力。寓教于乐的活动情境、无师引导的审美情境、宽松民主的交流情境、发散式问题情境、虚拟化人物情境、同喜同悲的体验情境……它们都是情境园地中亮丽的奇葩。不管何种情境,只要能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置身于愉悦、自主、创造性的学习之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这个情境就是成功的、合理的、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力求事半功倍,达到“乐学、善学、博学、美学”,才能实现“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彰显出课堂无限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历史新课程与以往旧课程相比,无论是从体例、授课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的目的上都有了彻底改观。就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可读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对教师而言,新课程带来的却是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构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真正按自己的意志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是的,只有深入摸索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把教师的工作做到最精细、最全面。注意是通向科学知识的门户,只有集中注意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才最快、最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注意是顺利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期刊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审美教育,《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中生在音乐欣赏课上的表现却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不喜欢听民族音乐和经典音乐,认为听这一些就是“落伍”;二是学生不会欣赏,在课堂上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欣赏主体的作用,通过
期刊
一次单元测验中,作文考题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关心、帮助……在这个充满真情的世界里,你一定看到或听到或亲身经历过令人感动的事情,请你自拟题目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试卷改下来,很令人沮丧,作文题目单调乏味,除了以“感动”为题,便是“信任”再不就是“关心”或“帮助 ”。作文题目毫无韵味。大家都知道“花香蝶自飞,题好一半文”,若是如此题目必然不能吸引读者,在考试检测中作文分数自然要深受影响。为此我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变得幽默诙谐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本人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巧妙设喻  写作课上,语文教师为了强调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巧妙设喻,他先引用《周礼》上的话:“绘图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接着打比方说:“人的脸有赤有青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天生就是一篇文章。古往今来,许多女同胞都喜欢讲究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她们每天晨起梳洗罢,独自改文章;用白大夫反复揣摩(涂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指出新版《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化的功能,爱的理念作为其隐性线索贯穿始终,这对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养 爱的理念 教材建设  一、“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各异,归总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文学史为纲,即按照文学史的脉络,精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如武汉大学
期刊
英语复习课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如何让教师的动机产生良好的教学结果,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为此,我在英语复习课中,对历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逐一分析。  一、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复习课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多数教师都会花上简短的几分钟复习,让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印象,巩固教学成果。  按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伴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个性的发展,有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逐渐衰减。如何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使他们好学乐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爱心带入课堂,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  1.尊重和宽容,做学生的朋友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让学生真正成
期刊
【缘起】  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禅师的最后一课》,是这么说的:  一位著名的禅师将不久于人世,弟子们围坐在其周围,等待师父告诉他们人生的奥秘。没想到禅师突然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众弟子争相答道,不外乎是“用铲子铲、用火烧、用石灰撒”一类方法或者“斩草就要除根,把草根挖出来”……禅师始终微笑着听完,并不时点头。  “你们讲得都很好!”禅师说,“这样吧,寺庙后面有块杂草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义务教育教材中选取的唐诗宋词都堪称历代的经典之作。它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但是,由于古诗词言简意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还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法上,学生容易产生畏惧的厌学心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的不断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