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开一度:万紫千红由疑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文章,如何为学生打开审美视野,在新奇与惊喜中去领略异国丰富绚丽的文化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开课伊始,师板书不完整课题,让学生比较课本和黑板上课题的不同,引发“花是给别人看的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有什么不同”之思考,从而进一步萌生探究之意: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又怎么让别人看?紧跟着,问题串感悟明道理:从哪儿看出德国人特别爱花?对花有着如此偏爱的德国人又是如何养花的呢?多么矛盾、多么令人费解的举动呀……在解疑答问中明白德国人爱花之深、养花之异,深入寻味后品花美之境 。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情感点为基点,以溯因究底为抓手,激发探知欲望,一而再、再而三地“抽丝剥茧”。课中,师生情感共融,思维碰撞,对美的内涵的追寻与思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在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历程中点燃思维火花,“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一度花开,让我再次回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一古训。什么是道?按照现在学术界的解释,“道”就是自然规律。“传道”,可以理解为老师传给学生一条道路、一个方向、一种思维方法、一套科学理论体系。要“传道”更要遵循“道”!让“道”落实,就得在“授业、解惑”上做文章、花心思,得看得重于泰山,得渗得无痕无迹。
花开二度:大珠小珠落玉盘
语文课要彰显语文味,而语文味的体现就要落实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词语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沧海一粟,却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效用。祖国母语博大精深、浩瀚无边,文章一个字、一个词,无不情深深、意浓浓,无不精准到位、奇妙横生。我们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开启心智,拓展想象,孕育情感。进行本课教学时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品评成语,感知“花美”。第一步,找出描写美景的5个成语,并找出描写花美的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接着采用语言渲染想象画面、展示图片丰富感知、感情朗读加深领悟等方法,理解这两个词语所描写的景致,再品评其用法,知晓句义。第二步,找出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成语也能感受到花又多又美——应接不暇,再联系生活实际的运用理解其意思,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一来,这些词语就伴随着形象和情感成为了学生头脑中鲜活的元素,今后运用也必将会得心应手。做到“提升品悟词语的实效,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可分三层进行:一是,从文本语言中提出词语;二是结合语境理解,积累词语;三是拓展生活情境,运用词语”。
二度花开,让我再次铭记“一课一得”的真谛——因材施教,这个材是教材的材,更是人才的才。手握两个锦囊:一是准确地把握教材;二是和谐地发展人才。恰当的教学目标、适量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愉悦的教学氛围、动态的教学机制,成就有效的学习。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得”却包容万千,如果将课堂比作一盘棋,那么“一得”妙解,全盘生辉。
花开三度:似曾相识情归来
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致力于多样情境的创设可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前,英文歌曲《I need you》将丝丝缕缕的异域风情透过一个个音符弥漫在整个课堂上,加上谜底为德国的知识趣味竞猜,将学生的学习“胃口”高高吊起;先想象后再现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美景,从学生的眼里获得一声声赞叹,两次德国绮丽街景的复现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学生此时的愿望就是恨不得走在街头的就是自己。尝到了“甜头”的他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舞台,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需要一个理性表达的宣泄。教师顺势而设:“让别人看自己的花,自己又去看别人的花!这种做法真是耐人寻味!假如你们就是那些在屋子里养花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养花呢?把你们心里的想法交流一下。假如你们是走在街上的人,都看到了什么呢?想象一下也互相说一说。”接着,播放课件,模拟采访养花人。在模拟采访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身临其境,想他之想,说他之说,言与言同,情与情共。最后,再次响起开课前的异域歌曲,再次欣赏花海绿洋的城市街景,将文本的主旨牢牢铭记:不要忘了德国这美丽的、让人陶醉的景色,不要忘了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更不要忘了季老先生带给我们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三度开花,让我再次折服于情境教学的魅力。寓教于乐的活动情境、无师引导的审美情境、宽松民主的交流情境、发散式问题情境、虚拟化人物情境、同喜同悲的体验情境……它们都是情境园地中亮丽的奇葩。不管何种情境,只要能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置身于愉悦、自主、创造性的学习之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这个情境就是成功的、合理的、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力求事半功倍,达到“乐学、善学、博学、美学”,才能实现“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彰显出课堂无限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文章,如何为学生打开审美视野,在新奇与惊喜中去领略异国丰富绚丽的文化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开课伊始,师板书不完整课题,让学生比较课本和黑板上课题的不同,引发“花是给别人看的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有什么不同”之思考,从而进一步萌生探究之意: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又怎么让别人看?紧跟着,问题串感悟明道理:从哪儿看出德国人特别爱花?对花有着如此偏爱的德国人又是如何养花的呢?多么矛盾、多么令人费解的举动呀……在解疑答问中明白德国人爱花之深、养花之异,深入寻味后品花美之境 。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情感点为基点,以溯因究底为抓手,激发探知欲望,一而再、再而三地“抽丝剥茧”。课中,师生情感共融,思维碰撞,对美的内涵的追寻与思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在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历程中点燃思维火花,“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一度花开,让我再次回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一古训。什么是道?按照现在学术界的解释,“道”就是自然规律。“传道”,可以理解为老师传给学生一条道路、一个方向、一种思维方法、一套科学理论体系。要“传道”更要遵循“道”!让“道”落实,就得在“授业、解惑”上做文章、花心思,得看得重于泰山,得渗得无痕无迹。
花开二度:大珠小珠落玉盘
语文课要彰显语文味,而语文味的体现就要落实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词语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沧海一粟,却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效用。祖国母语博大精深、浩瀚无边,文章一个字、一个词,无不情深深、意浓浓,无不精准到位、奇妙横生。我们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开启心智,拓展想象,孕育情感。进行本课教学时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品评成语,感知“花美”。第一步,找出描写美景的5个成语,并找出描写花美的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接着采用语言渲染想象画面、展示图片丰富感知、感情朗读加深领悟等方法,理解这两个词语所描写的景致,再品评其用法,知晓句义。第二步,找出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成语也能感受到花又多又美——应接不暇,再联系生活实际的运用理解其意思,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一来,这些词语就伴随着形象和情感成为了学生头脑中鲜活的元素,今后运用也必将会得心应手。做到“提升品悟词语的实效,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可分三层进行:一是,从文本语言中提出词语;二是结合语境理解,积累词语;三是拓展生活情境,运用词语”。
二度花开,让我再次铭记“一课一得”的真谛——因材施教,这个材是教材的材,更是人才的才。手握两个锦囊:一是准确地把握教材;二是和谐地发展人才。恰当的教学目标、适量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愉悦的教学氛围、动态的教学机制,成就有效的学习。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得”却包容万千,如果将课堂比作一盘棋,那么“一得”妙解,全盘生辉。
花开三度:似曾相识情归来
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致力于多样情境的创设可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前,英文歌曲《I need you》将丝丝缕缕的异域风情透过一个个音符弥漫在整个课堂上,加上谜底为德国的知识趣味竞猜,将学生的学习“胃口”高高吊起;先想象后再现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美景,从学生的眼里获得一声声赞叹,两次德国绮丽街景的复现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学生此时的愿望就是恨不得走在街头的就是自己。尝到了“甜头”的他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舞台,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需要一个理性表达的宣泄。教师顺势而设:“让别人看自己的花,自己又去看别人的花!这种做法真是耐人寻味!假如你们就是那些在屋子里养花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养花呢?把你们心里的想法交流一下。假如你们是走在街上的人,都看到了什么呢?想象一下也互相说一说。”接着,播放课件,模拟采访养花人。在模拟采访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身临其境,想他之想,说他之说,言与言同,情与情共。最后,再次响起开课前的异域歌曲,再次欣赏花海绿洋的城市街景,将文本的主旨牢牢铭记:不要忘了德国这美丽的、让人陶醉的景色,不要忘了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更不要忘了季老先生带给我们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三度开花,让我再次折服于情境教学的魅力。寓教于乐的活动情境、无师引导的审美情境、宽松民主的交流情境、发散式问题情境、虚拟化人物情境、同喜同悲的体验情境……它们都是情境园地中亮丽的奇葩。不管何种情境,只要能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置身于愉悦、自主、创造性的学习之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这个情境就是成功的、合理的、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力求事半功倍,达到“乐学、善学、博学、美学”,才能实现“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彰显出课堂无限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