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票通过的《慈善法》昭示了什么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net2002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636票赞成、131票反对、83票弃权,这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投票结果。这一结果,昭示着一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新法律诞生。由于是中国慈善领域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慈善法》一经通过,迅速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热议。有人认为这部法律“亮点很多”,比如,对受益人、捐赠人的保护,明文规定“慈善组织不得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否则要限期改正”,这一规定体现了富有人情味让人印象深刻。也有人认为这部法律“留有遗憾”,比如,对基金会年度管理费用从15%下调到10%,反对者认为,很多国家的管理费用要更高,这样的硬性规定对于慈善组织的运行将带来压力和影响。赞成者从国情和舆情的角度,认为下调有一定道理,即现在很多慈善组织在资金使用和运行情况不够透明的情况下,相关规定有助于倒逼慈善组织减少不必要开支,打消公众舆论对于慈善组织的疑虑。
  针对慈善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慈善法》似乎体现了“严管”与“重罚”的立法用意。对于违法行为,罚款从草案讨论稿中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调整为“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此外,管理费用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慈善组织一般会将善款的15%作为自身支出,一些奢华、浪费和花费缺乏监督的现象一再引来外界批评。尤其是一些资金规模较大的基金会,善款本身数额就很巨大,而按比例提取的“管理费用”也十分惊人。而资金较少的基金会,却苦于15%的费用不够花销。因此,硬性规定10%的限制,实际上是“一刀切”来约束相关慈善组织的行为,避免挥霍善款的现象发生。
  由于《慈善法》在起草、出台过程中广泛听取了社会各方的意见,有人赞其为“开门立法”。其实,对于立法过程和方式而言,近年来,涉及民生和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法律而言,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非个例。而对于期间发生的争议,立法机构也能够兼听则明,比较公道和果断地作出判断,在直面质疑和平息争议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心态和做法。由于是一部规范慈善行为的综合性法律,《慈善法》牵涉面较广,将每年9月5日定为“中华慈善日”,体现了这部法律影响社会、推动慈善的动议和用心。从其3月中旬通过、9月1日起实施的时间安排来看,有明显的完善配套法规、推动普法过程并在9月5日迎来宣传高潮的意图。
  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法治进程的改革年代里,《慈善法》所要影响的,无疑是牵涉国家社会未来的重要领域。依靠慈善的力量,扶助弱者,让悲观者乐观,让无力者有力,是促进社会全面迈向公平正义的大事。用句通俗的话说,把好事办好,把大事办好,是《慈善法》承载社会期待、诠释自身意义的主要内容。可以预见的是,慈善事业是一个千帆竞发、蓬勃壮大、充满生机的领域,《慈善法》所能调整的仅仅是一些基础性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慈善的探索、发展,法律中的一些规定会在今后由立法机关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不管是眼前的“亮点”或“遗憾”,都会经历现实的风雨和考验,而相关的探讨和争论,也会与《慈善法》实施、慈善事业发展一起,如影随形,不绝于耳。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慈善理念、慈善精神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慈善的行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着慈善救助。在这一背景下,民间慈善组织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需要政府和各界的倾力扶持,也需要更广泛的公众动员和社会参与。《慈善法》的诞生,是顺应社会潮流的应时之举,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规范相关领域秩序、推动相关事业发展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法律的通过,就意味着不同社会利益群体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在平息社会争议、促进各方达成共识方面,有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各个社会组织和牵涉慈善领域的公众都有了尊法、学法、用法的义务,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得到了彰显。接下来,国务院、民政部等相关的行政部门会为此而奔忙,他们将会出台一些与《慈善法》配套的法律解释和说明,对一些与《慈善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进行及时修改。地方民政部门也会据此调整相关的管理方式,社会组织也会自觉将行为和活动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之下。执法部门能否保证这一法律的严格实施,社会公众能否在法治宣传中及时了解更多内容,都将是《慈善法》通过之后的现实课题。这些后续行动,将有助于解答今天很多人心中存在的疑问。春天种下的种子,总会在秋天收获。早春通过的法律,也会在初秋实施。这样的寓意决定了《慈善法》实际上也是一粒种子,能否收获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来证明。
其他文献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交通,让淮安这座美丽的古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弹奏出更加绚丽多彩、雄伟壮阔的乐章。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古称楚州,历来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是江淮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兴,则城市兴。历史上的淮安,因京杭大运河发达的水运而得享千年繁华,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古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享有“壮丽东南第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当下,开放、创新、投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关键。  2018年11月5日,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虹桥国际经贸论坛同期举行,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行业的40多位重量级嘉宾围绕“激发全球贸易新活力,共创开放共赢新格局”主题进行了讨论。三场平行论坛分别以“贸易与开放”“贸易与创新”“贸易与投资”作为主题,吸引了
伴随新年到来,中国改革开放也走过了将近40年,在这段令世界瞩目的时光里,中国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小康。同时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35%。  为此,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7年12月18-20日,中央经济工作
2016年9月4日至5日,20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简称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这是2008年以来,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  在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演变,世界各国在既面临重大机遇,也有不少重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谋合作、促发展是全球各经济体的共同责任。中国期待,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机制,今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能够在完善全球治理,推动世界经济实现稳定复苏和促进全球经
近年来,伴隨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各种文化作品和产品通过不同渠道、载体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  文化影响力的根本特性在于“直指人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在于使中国文化、中国模式、中国故事走进他国人民的内心世界,走进人类历史的深处,丰富世界文明的传播内容。  当前,文化“走出去”已提升为中国国家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
中国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最传统最熱烈的新年庆祝方式。这些也许并不那么有名的地方,却深藏着传承千年的中国年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过年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已经成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中国还是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最传统最热烈的新年庆祝方式。这些也许并不那么有名的地方,却深藏着传承千年的中国年味。  陕北安塞:黄河源头看腰鼓  安塞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担任摄影的
前不久,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的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全球慰侨访演活动圆满落幕,在海外侨界及主流社会获得巨大反响。就“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访演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等重要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  何亚非表示,“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访演活动是国侨办为了满足华侨华人的精神需求、传播中华文化所努力培育的侨务文化品牌。他说,中国人民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除了经济领域的
豫台一家亲,经济、文化、教育互动也频繁。在豫台企已达2069家,2018年台生来豫就学实现突破,57名台生来豫就读。  河南省台办2019年1月10日对外公布了“2018年河南省涉台十大新闻”。其中,河南“惠台60条”和郑州大学首次招生88名臺生(57名报到就读)等新闻事件入围。  通报称,2018年,豫台经贸合作成效明显,先后举办了“2018两岸智能装备制造郑州论坛”“豫台绿色农业发展合作对接会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没有蜜月期,只有没完没了的“痛苦期”。“520”民进党正式执政开始,就遇到一波接一波的民众抗议行动,这是过去任何前朝执政所没有的现象。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到9月10日,去“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大门口陈情抗议活动就达24场,而过去每年平均才50场,蔡当局执政3个多月,民众抗议活动数量就接近年平均的一半。“520”以来这些大大小小的民众抗议,和台湾过去的“公民运动”,表面上都是争取
二十多岁,他为施展才华远走他乡,倾尽所有;三十多岁,理想碰壁,他为“意义”受尽折磨;不惑之年,承蒙音乐和宗教的恩典;半百之时,接纳世间的悲欣交结—几十年倏忽而逝,音乐潮流早已随时代变迁几经流转,为什么一直有这么多人爱许巍?大概是因为这听起来像是每个人都可能会走過的路。  知天命之年已至,而那个关于“人的一生到底该如何度过”的命题,许巍或许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你我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