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科学课堂中还存在着缺失安静的思考氛围、缺失全神贯注的倾听习惯、缺失动静有序的探究习惯的现象。笔者从构建“安静”的探究氛围、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动静有序的探究习惯三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常规 安静 倾听 有序
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建立并有效的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现在的科学课堂中还存在许多由于课堂常规失位引起的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例举如下:
现象一:缺失了安安静静的思考氛围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宣布“现在开始分组讨论”或“开始实验”,于是,刚刚还是寂静无声的课堂,立刻变得人声鼎沸、群情激昂。这些课表面上气氛热烈,却缺失了学生安静思考的氛围。
现象二:缺失了全神贯注的倾听习惯
课堂上,当一个学生正在汇报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另一些学生早已把手高高举起。可请他回答时却发现与别人的回答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我们的学生总是静不下心来倾听别人的见解。
现象三:缺失了动静有序的探究习惯
科学课课堂探究活动形式多样,学生需要经常在动与静之间交替学习。但我们经常看到:小组讨论已经结束,学生还在那里热烈的讨论着,久久不能停息;当老师宣布实验结束时,学生迟迟不肯坐下来,继续着他们的“实验”。我们常感叹:让学生动起来容易,静下来真难啊!
要改变这些现象,使我们的课堂有序、高效地进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一、构建“安静”的探究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噪声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严重的影响,在75db时开始出现轻度疲劳现象,50%左右的学生会出现心理烦恼现象。在85db时会出现重度疲劳现象,80%左右的学生会出现心理烦恼现象,思维能力发生明显的下降。如何保证在探究过程中有这种和谐的“安静”环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探究活动的“轻声”规则
每当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探究活动的“轻声”规则。在小组交流、动手实验等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尽量做到轻声交流,以不影响他人活动为目的。我还设立了一名噪音控制员,负责控制组内同学的说话声音。通过“轻声”规则的建立,学生逐渐养成了“安安静静”搞科学的习惯。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
小学生的自我克制力较差,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经常出现探究前几分钟很认真,而后几分钟便开始不自觉,甚至开始游离于课堂之外。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调控,使课堂能一直保持“安静”有序的探究氛围,有效地开展教学过程。
二、培养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0%,说占35%,读占16%,写占9%。人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教师要言传身教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认真倾听,自己首先要做好倾听的典范。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带头专心倾听,决不做其他事情,也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和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微笑地看着他们,轻轻地点点头,使学生感到老师在认真地听他们说话,重视他们的发言。这样,学生才会以老师为榜样自觉地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听,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听。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诱导,教学生会听。如听他人发言时,要眼睛看着发言同学,仔细听发言的内容,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记下来,但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在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等。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听“热闹”,而是要用心去听,要听清楚内容,更要边听边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要仔细想想别人的发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等。
(三)适时评价激励
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说诸如“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同学发言,不但听明白还能指出不足,真了不起”等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及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样的课堂,你还担心学生会不认真倾听吗?
三、培养动静有序的探究习惯
在备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动”“静”环节,要预设好有效转换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收放自如,活而不乱。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特定的“信号”调控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课堂环境也会相对吵闹,对于教师发出的普通信号会忽略。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声音、图像信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可以使用课件播放新奇的音乐、动画等方法。等学生静下来后,教师再提出实验要求,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适当的“材料”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实验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超过教师对他们的吸引。因此要让学生从动手实验迅速转换到思考交流,控制实验材料是关键的一步。实验结束后,我们可以把一套实验材料中关键的材料收起,从而使学生无法继续实验。例如:溶解实验中的玻璃棒;连接电路实验中的电池等等。缺乏了这些关键材料后,学生也就只能乖乖地静下来思考交流了。
萨穆尔·斯迈尔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在日常教学中把课堂常规的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才能最终养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常规 安静 倾听 有序
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建立并有效的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现在的科学课堂中还存在许多由于课堂常规失位引起的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例举如下:
现象一:缺失了安安静静的思考氛围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宣布“现在开始分组讨论”或“开始实验”,于是,刚刚还是寂静无声的课堂,立刻变得人声鼎沸、群情激昂。这些课表面上气氛热烈,却缺失了学生安静思考的氛围。
现象二:缺失了全神贯注的倾听习惯
课堂上,当一个学生正在汇报自己的发现、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另一些学生早已把手高高举起。可请他回答时却发现与别人的回答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我们的学生总是静不下心来倾听别人的见解。
现象三:缺失了动静有序的探究习惯
科学课课堂探究活动形式多样,学生需要经常在动与静之间交替学习。但我们经常看到:小组讨论已经结束,学生还在那里热烈的讨论着,久久不能停息;当老师宣布实验结束时,学生迟迟不肯坐下来,继续着他们的“实验”。我们常感叹:让学生动起来容易,静下来真难啊!
要改变这些现象,使我们的课堂有序、高效地进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一、构建“安静”的探究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噪声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严重的影响,在75db时开始出现轻度疲劳现象,50%左右的学生会出现心理烦恼现象。在85db时会出现重度疲劳现象,80%左右的学生会出现心理烦恼现象,思维能力发生明显的下降。如何保证在探究过程中有这种和谐的“安静”环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探究活动的“轻声”规则
每当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探究活动的“轻声”规则。在小组交流、动手实验等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尽量做到轻声交流,以不影响他人活动为目的。我还设立了一名噪音控制员,负责控制组内同学的说话声音。通过“轻声”规则的建立,学生逐渐养成了“安安静静”搞科学的习惯。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
小学生的自我克制力较差,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经常出现探究前几分钟很认真,而后几分钟便开始不自觉,甚至开始游离于课堂之外。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调控,使课堂能一直保持“安静”有序的探究氛围,有效地开展教学过程。
二、培养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0%,说占35%,读占16%,写占9%。人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教师要言传身教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认真倾听,自己首先要做好倾听的典范。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带头专心倾听,决不做其他事情,也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和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微笑地看着他们,轻轻地点点头,使学生感到老师在认真地听他们说话,重视他们的发言。这样,学生才会以老师为榜样自觉地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听,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听。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诱导,教学生会听。如听他人发言时,要眼睛看着发言同学,仔细听发言的内容,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记下来,但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在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等。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听“热闹”,而是要用心去听,要听清楚内容,更要边听边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要仔细想想别人的发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等。
(三)适时评价激励
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说诸如“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同学发言,不但听明白还能指出不足,真了不起”等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及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样的课堂,你还担心学生会不认真倾听吗?
三、培养动静有序的探究习惯
在备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动”“静”环节,要预设好有效转换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收放自如,活而不乱。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特定的“信号”调控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课堂环境也会相对吵闹,对于教师发出的普通信号会忽略。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声音、图像信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可以使用课件播放新奇的音乐、动画等方法。等学生静下来后,教师再提出实验要求,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适当的“材料”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实验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超过教师对他们的吸引。因此要让学生从动手实验迅速转换到思考交流,控制实验材料是关键的一步。实验结束后,我们可以把一套实验材料中关键的材料收起,从而使学生无法继续实验。例如:溶解实验中的玻璃棒;连接电路实验中的电池等等。缺乏了这些关键材料后,学生也就只能乖乖地静下来思考交流了。
萨穆尔·斯迈尔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在日常教学中把课堂常规的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才能最终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