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高考作文,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也一度在网络上引起了许多非议。甚至有观点认为,这哪里是作文,分明是政治解读,因为政治色彩太浓,严重违背了作文的初衷,而且思辨弱化,顺向思维主导写作,根本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前两年大受好评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再次没落,等等。
今年的高考作文果真如此不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形式上来看,今年的作文要求显性的任务指令依然很明确:装文章于“时光瓶”,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开启,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时空“对话”。这只不过是从去年的中国青年告诉外国留学生变为“让青年与青年交流,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内容上来看,它还是去年作文的进一步延伸,并非标新立异。至于政治性太强的说法,实在有失偏颇。作文材料列举的事件既是政治事件,更是历史事件,是伴随着考生一路成长的时代印迹。而且“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什么时候能够远离现实?难道与时代脱节,埋首于象牙塔中,“躲进小楼成一统”,发一些思古幽情就是好作文吗?这只能说以前的作文过于关注“小我”,而今年作文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昂扬向上,要求融入时代“大我”的洪流。实际上材料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能够引起学生的真实体验与理性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正好贯穿于考生的成长历程,说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与挑战,于是,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考生自然也就能体会到个体推动历史进程的自豪感,与见证这个伟大时代的责任感,这种命题怎么就是政治呢?时代的“宏大叙事”与青年个体的成长体验在此相互交融,可见,没有“小我”的具体努力,时代“大我”自然也就空泛而遥远。
在具体写作时,文章一方面要求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求作者为潜在的阅读对象——18年后的青年送上殷切希望。材料所列举的八则材料本身已经非常丰富了,但反过来又可能会限制考生的思维拓展,导致他们就在这些材料中绕圈,只有如数家珍式的列举,只会从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泛泛而谈,就很容易千篇一律。正如去年的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一样,今年的作文也需要提炼聚焦,要注意多则材料组合的内在逻辑。考生可以扣住材料的两三个点,提取核心关键词即可,如线性关联题目所列举的多数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既可谈时代追求与个体幸福,如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与精神的提升;也可谈个体成长与踏实作为,等等;在对材料所列大事件的整体关注中谈自己这一代在时代大潮中的责任与担当、使命与奋斗,这一定会是多数考生的应有思考。但是,国家、民族、时代等宏大命题应该与个人使命、责任担当相结合,从独特的成长体验中去思考危机、灾难、发展、创新等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既有广阔的开放视野,又有真切的成长经历。
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避免矫枉过正,受八则材料的束缚,从抒情“小我”陷入纯粹的时代“大我”中,否则就容易写得空泛,写成很“报纸”的文章。文章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一定要有“大我”与“小我”的和谐统一。作文材料对于国家来说,是记事年谱;对于个体来说,是成长经历。“我”是事件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不能只是旁观者。也就是说,在历史事件的回顾中,一定要有“我”的身影与声音:我的记忆是如何与这些往事叠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于我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是如何介入并感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切的经验教训,而这些成长得失对于未来的一代人来说才是可资借鉴的。如果通篇只有“我们”,没有“我”,只有时代的宏大叙事,却没有个体的真实声音,这类作文就会显得虚张声势,没有着陆点。下面,我们就几个作文片段来作简要分析。
一苇以航,逐梦神州。我听说过它以前的模样,有唐尧虞舜的清明,有盛唐的繁华鼎盛,有婉约宋词的柔美身姿,有近代史上的气运游丝。我历经它蜕变的过程,有令人扼腕的汶川地震,有令人骄傲的奥运盛况,有令人欣喜的科技、经济进展。我立足她璀璨的现在,有惊人的互联网普及率,有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有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荟萃。而你,该站在你的时代瞭望它的未来。
作者没有单刀直入,而是从古代和近代的繁华切入,但是对于当今的成就却一笔带过,显得云山雾罩,浮光掠影,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的语段则忽略了“小我”。
人生注定不是坦途,一路的跌跌撞撞让我们更加坚强;国家的发展亦不总是顺风顺水,灾难让中国更加强大。2008年,中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是能被载入史册的辉煌。但你们也许不会知道,一场历史性的灾难级地震在汶川发生。乌云笼罩着颤颤发抖的汶川,多少高楼大厦瞬间被夷为平地,多少孩子刚出生就失去了父母,多少父母未及享受天伦之乐就失去了子女,更有甚者,转眼便成了孤家寡人。大地震毫不留情地撕扯着中华大地,也撕扯着中华儿女的心。梦想被搁置在高处,无人问津。十年后的今天,当初的伤口已經结痂,废墟上重又长出了茵茵绿草,曾经的灾难让其痛不欲生,却又助其涅槃重生。灾难后的中国更加刚毅了,在玉树地震、九寨沟地震时表现得淡定从容;灾难后的中国更加团结了,取下束之高阁的梦想,重新上路,朝着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这类语段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非常普遍,它们最大的问题是只有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作为个体的“我”却隐而不现。如对于汶川地震这样的画面场景,作者仿佛置身事外,没有任何行动去铭记。空有时代“大我”,没有“小我”的真切体验。下面这个语段就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关系。
18年前,千禧之年,我们诞生在刚步入新世纪的中国,被称为“世纪宝宝”,身体里流动着华夏民族“龙”的血液。8年后,也就是难忘的2008年。那一年,我们在上小学二年级,空气中氤氲着北京奥运的喜悦氛围,突然,如同雷声撕破天际,汶川大地震——家园瞬间被震碎,毁万千生灵于一旦,举国悲恸。然而,我亦在此时看见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解放军不畏余震,只争朝夕,高举救灾的大旗;幸存者克服悲伤与恐惧,眼里盛满笃定与坚强;孩子们怀抱感恩之心,眼里依旧闪耀着希望……十年前的汶川,地震震碎了一切,而仅仅十年后,这里又神奇地诞生了一座新汶川!——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灾难可以毁灭一切,但却永远无法动摇我中华民族追求完满、追求幸福的中国梦想。愿今日的你,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能怀追梦之光,不断前进!
这个语段中,“我”“我们”“咱们”交替出现,尤其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我”亲身经历了民族众志成城战胜灾难、建设新汶川的一幕,亲历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强化了“我”的责任担当,后文对于“你”的殷切期望就水到渠成了。下面这个语段更精准地写出了“小我”与“大我”。
我的老家,曾经是一个不通公路的山村,父亲当年翻过一座山头,要花一个小时时间步行到学校。他考上了大学,背井离乡到了城市定居,却与贫瘠的故乡挥手告别,留下了守着大山特产却卖不出去的乡亲。
那是父亲心中的痛,是一代人无奈的叹息。
现在,乡村公路修通了,产业扶贫进山了,土特产成了市场的热销品,几百年没有变样的山村几年之间成了旅游的热点,枝头果实的碰撞与游客的欢笑让曾经沉寂的山村充满了生机。
如果有一天你去那里旅游,别忘了,那是我们的故乡,我根系深埋的土壤。
你看到的现实,曾是我们奋斗的梦想。
这个语段显示出了考生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它放弃了直接引入列举的八则材料,而是用父亲和“我”两代人的共同见证来展现家乡的变迁与发展,用“旧貌变新颜”来照应材料中的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回避了人云亦云的“大我”宣扬,表面上落笔于一个家庭的“小确幸”,背后折射的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显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加真实可信。
(责任编辑 / 吴
今年的高考作文果真如此不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形式上来看,今年的作文要求显性的任务指令依然很明确:装文章于“时光瓶”,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开启,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时空“对话”。这只不过是从去年的中国青年告诉外国留学生变为“让青年与青年交流,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内容上来看,它还是去年作文的进一步延伸,并非标新立异。至于政治性太强的说法,实在有失偏颇。作文材料列举的事件既是政治事件,更是历史事件,是伴随着考生一路成长的时代印迹。而且“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什么时候能够远离现实?难道与时代脱节,埋首于象牙塔中,“躲进小楼成一统”,发一些思古幽情就是好作文吗?这只能说以前的作文过于关注“小我”,而今年作文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昂扬向上,要求融入时代“大我”的洪流。实际上材料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能够引起学生的真实体验与理性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正好贯穿于考生的成长历程,说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与挑战,于是,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考生自然也就能体会到个体推动历史进程的自豪感,与见证这个伟大时代的责任感,这种命题怎么就是政治呢?时代的“宏大叙事”与青年个体的成长体验在此相互交融,可见,没有“小我”的具体努力,时代“大我”自然也就空泛而遥远。
在具体写作时,文章一方面要求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求作者为潜在的阅读对象——18年后的青年送上殷切希望。材料所列举的八则材料本身已经非常丰富了,但反过来又可能会限制考生的思维拓展,导致他们就在这些材料中绕圈,只有如数家珍式的列举,只会从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角度泛泛而谈,就很容易千篇一律。正如去年的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一样,今年的作文也需要提炼聚焦,要注意多则材料组合的内在逻辑。考生可以扣住材料的两三个点,提取核心关键词即可,如线性关联题目所列举的多数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既可谈时代追求与个体幸福,如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与精神的提升;也可谈个体成长与踏实作为,等等;在对材料所列大事件的整体关注中谈自己这一代在时代大潮中的责任与担当、使命与奋斗,这一定会是多数考生的应有思考。但是,国家、民族、时代等宏大命题应该与个人使命、责任担当相结合,从独特的成长体验中去思考危机、灾难、发展、创新等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既有广阔的开放视野,又有真切的成长经历。
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避免矫枉过正,受八则材料的束缚,从抒情“小我”陷入纯粹的时代“大我”中,否则就容易写得空泛,写成很“报纸”的文章。文章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一定要有“大我”与“小我”的和谐统一。作文材料对于国家来说,是记事年谱;对于个体来说,是成长经历。“我”是事件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不能只是旁观者。也就是说,在历史事件的回顾中,一定要有“我”的身影与声音:我的记忆是如何与这些往事叠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于我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是如何介入并感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切的经验教训,而这些成长得失对于未来的一代人来说才是可资借鉴的。如果通篇只有“我们”,没有“我”,只有时代的宏大叙事,却没有个体的真实声音,这类作文就会显得虚张声势,没有着陆点。下面,我们就几个作文片段来作简要分析。
一苇以航,逐梦神州。我听说过它以前的模样,有唐尧虞舜的清明,有盛唐的繁华鼎盛,有婉约宋词的柔美身姿,有近代史上的气运游丝。我历经它蜕变的过程,有令人扼腕的汶川地震,有令人骄傲的奥运盛况,有令人欣喜的科技、经济进展。我立足她璀璨的现在,有惊人的互联网普及率,有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有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荟萃。而你,该站在你的时代瞭望它的未来。
作者没有单刀直入,而是从古代和近代的繁华切入,但是对于当今的成就却一笔带过,显得云山雾罩,浮光掠影,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的语段则忽略了“小我”。
人生注定不是坦途,一路的跌跌撞撞让我们更加坚强;国家的发展亦不总是顺风顺水,灾难让中国更加强大。2008年,中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是能被载入史册的辉煌。但你们也许不会知道,一场历史性的灾难级地震在汶川发生。乌云笼罩着颤颤发抖的汶川,多少高楼大厦瞬间被夷为平地,多少孩子刚出生就失去了父母,多少父母未及享受天伦之乐就失去了子女,更有甚者,转眼便成了孤家寡人。大地震毫不留情地撕扯着中华大地,也撕扯着中华儿女的心。梦想被搁置在高处,无人问津。十年后的今天,当初的伤口已經结痂,废墟上重又长出了茵茵绿草,曾经的灾难让其痛不欲生,却又助其涅槃重生。灾难后的中国更加刚毅了,在玉树地震、九寨沟地震时表现得淡定从容;灾难后的中国更加团结了,取下束之高阁的梦想,重新上路,朝着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这类语段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非常普遍,它们最大的问题是只有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作为个体的“我”却隐而不现。如对于汶川地震这样的画面场景,作者仿佛置身事外,没有任何行动去铭记。空有时代“大我”,没有“小我”的真切体验。下面这个语段就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关系。
18年前,千禧之年,我们诞生在刚步入新世纪的中国,被称为“世纪宝宝”,身体里流动着华夏民族“龙”的血液。8年后,也就是难忘的2008年。那一年,我们在上小学二年级,空气中氤氲着北京奥运的喜悦氛围,突然,如同雷声撕破天际,汶川大地震——家园瞬间被震碎,毁万千生灵于一旦,举国悲恸。然而,我亦在此时看见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解放军不畏余震,只争朝夕,高举救灾的大旗;幸存者克服悲伤与恐惧,眼里盛满笃定与坚强;孩子们怀抱感恩之心,眼里依旧闪耀着希望……十年前的汶川,地震震碎了一切,而仅仅十年后,这里又神奇地诞生了一座新汶川!——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灾难可以毁灭一切,但却永远无法动摇我中华民族追求完满、追求幸福的中国梦想。愿今日的你,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能怀追梦之光,不断前进!
这个语段中,“我”“我们”“咱们”交替出现,尤其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我”亲身经历了民族众志成城战胜灾难、建设新汶川的一幕,亲历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强化了“我”的责任担当,后文对于“你”的殷切期望就水到渠成了。下面这个语段更精准地写出了“小我”与“大我”。
我的老家,曾经是一个不通公路的山村,父亲当年翻过一座山头,要花一个小时时间步行到学校。他考上了大学,背井离乡到了城市定居,却与贫瘠的故乡挥手告别,留下了守着大山特产却卖不出去的乡亲。
那是父亲心中的痛,是一代人无奈的叹息。
现在,乡村公路修通了,产业扶贫进山了,土特产成了市场的热销品,几百年没有变样的山村几年之间成了旅游的热点,枝头果实的碰撞与游客的欢笑让曾经沉寂的山村充满了生机。
如果有一天你去那里旅游,别忘了,那是我们的故乡,我根系深埋的土壤。
你看到的现实,曾是我们奋斗的梦想。
这个语段显示出了考生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它放弃了直接引入列举的八则材料,而是用父亲和“我”两代人的共同见证来展现家乡的变迁与发展,用“旧貌变新颜”来照应材料中的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回避了人云亦云的“大我”宣扬,表面上落笔于一个家庭的“小确幸”,背后折射的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显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加真实可信。
(责任编辑 / 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