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作为文本的载体,是最直观也是最丰富的呈现。纵观近几年高涉及外国小说阅读的考题,我们发现,针对语言的考查,多借助小说人物语言或作家语言来解读人物形象、分析心理活动和挖掘主题思想等,将语言与小说的这些要素熔于一炉综合考查。
看下面的题干:
①(病人)“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做补充。
②分析X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③小说开头/结尾/第X段xxx的话有哪些作用?
分析 ①要求我们补充(推断)人物未说出的话,属于“还原语言”类。还原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心理、性格等,要根据语境合理推测和补充。②要求我们分析某个指定位置的语言特点,属于评价小说文本语言类。解答类题一般从修辞、表达技巧的角度评析。要通过对指定语言特色的品评,凸显人物特征,还要析出字里行间作者寄寓的情感。③要求我们把握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小说的主题,联系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例1 读《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片段,回答:母亲的四处语言是否与后面概括母亲形象特点的词语“慈祥”矛盾?
那位妇女停下来不吃了。
“把鞋穿上!”她对小姑娘说。
小姑娘向窗外张望了一下。映入她眼帘的还是那片荒凉的旷野。她把剩下的饼干塞进袋子里,连忙穿上鞋。妈妈递给她一把梳子。
“梳梳头!”妈妈说。
小姑娘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那个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抹去脸上的油污。小姑娘刚梳完头,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这个镇子比前面几个要大一些,然而也更凄凉。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
“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小姑娘点点头……她母亲也用慈祥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分析 从句式上看,这4处都是命令语气、强制口吻,近乎粗暴、不近人情。寥寥数语,从一位母亲的嘴里出来似乎更显冰冷。字里行间,文本的张力就在此,极度的反常恰恰是受深层心理影响的刺激。从主题上看,从母亲说话的背景和心情可以看出,言语的背后,流露的是这位母亲备受煎熬、满怀悲愤的情感。从说话对象——小姑娘的角度,她其实不知道要面对什么,可是母亲却明确要求她不许哭。其实,这句话未尝不是母亲对自己的警告,对自己的心理暗示。也说明母亲此时是十分难过、脆弱的,想要痛哭一场都不能,只能抑住悲痛,勇敢面对。所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的生硬语气并不影响母亲的慈爱形象。隐忍恰恰是真挚母爱的深沉所在。
示例 四处语言描写与“慈爱”并不矛盾。内容上看,依然是一个母亲从穿鞋、梳头、喝水等生活角度对女孩的关心,只是受特定场合、强烈情绪的影响,使这种关心显得“严厉”,而这种“严厉”恰恰是极度紧张、悲痛时母爱真情的流露,不管自己是什么糟糕状况,对孩子的爱并未减少,把爱放在非常态的情况下考验,反比普通平常的设置有更深的感染力。所以,这四处语言与“慈爱”不仅不矛盾,反而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母亲“慈爱”形象。
例2 读《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片段,结合此片段中的语言描写,分析作家是怎样塑造“小偷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分析 “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之问,既考查人物语言,也兼顾作家笔法,应由点到面,适当挖掘,全面作答。从内容、语气上看,母亲内心是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是小偷的,她甚至不愿意让儿子独自来承受这样一种耻辱的称呼。最后一段描写可圈可点,足显作家匠心。
示例 ①母亲的回答不卑不亢,用孩子的真实名字来回应,体现她对自己孩子的坚定信赖;母亲的回答语气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特别是最后一处语言,在说出小偷后补上一句“我是他母亲”,坚持与孩子一起承受一切,这不仅仅是勇气,更是用自己的尊严撑起儿子的脊梁,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②作家除了说话内容的精心设置外,独立简短的句式,精彩的细节刻画也很到位。故作平静的外表下是心潮澎湃、激流暗涌。作家除了对母亲神情的特写,还有说话对象——神父的侧面烘托。母爱是个常见的主题,而超越道德的伟大母爱,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驾驭的。
归纳 从思维层面上看,解读小说语言有三部曲:定性,说话的内容是什么(如例1,说的是穿鞋、梳头、喝水等琐屑小事);定位,是什么时候说的,什么场合下说的(如例1,越来越接近孩子被打死的地方,即将见到可怜的孩子的坟墓);定神,话语的背后透露的是人物的那种心理、情感、精神、韵味。(如例2,母亲故作平静的神态背后是激荡不平的内心)
从答题的层面上看,首先要读清题目意图,确认方向。语言有无特殊之处,是关注人物语言还是评论小说语言,明确思维路径。如例1,以语言赏析为主,探讨言语含义及内因。其次,建立考点关联,再锁定区域分析。言为心声,人物语言背后透露的是形象、心理、性格品质,因而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孤立开来。如例2,从语言赏析切入,上升到形象、主旨层面。
[练习]
题目 下面是小说《报复》开头的文字,说说彭恩打电话说的话有哪些作用?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2012年高考江苏卷)
示例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言者的剧评家身份;③体现了主人公的性格;④为下文作铺垫。
看下面的题干:
①(病人)“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做补充。
②分析X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③小说开头/结尾/第X段xxx的话有哪些作用?
分析 ①要求我们补充(推断)人物未说出的话,属于“还原语言”类。还原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心理、性格等,要根据语境合理推测和补充。②要求我们分析某个指定位置的语言特点,属于评价小说文本语言类。解答类题一般从修辞、表达技巧的角度评析。要通过对指定语言特色的品评,凸显人物特征,还要析出字里行间作者寄寓的情感。③要求我们把握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小说的主题,联系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例1 读《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片段,回答:母亲的四处语言是否与后面概括母亲形象特点的词语“慈祥”矛盾?
那位妇女停下来不吃了。
“把鞋穿上!”她对小姑娘说。
小姑娘向窗外张望了一下。映入她眼帘的还是那片荒凉的旷野。她把剩下的饼干塞进袋子里,连忙穿上鞋。妈妈递给她一把梳子。
“梳梳头!”妈妈说。
小姑娘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那个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抹去脸上的油污。小姑娘刚梳完头,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这个镇子比前面几个要大一些,然而也更凄凉。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
“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小姑娘点点头……她母亲也用慈祥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分析 从句式上看,这4处都是命令语气、强制口吻,近乎粗暴、不近人情。寥寥数语,从一位母亲的嘴里出来似乎更显冰冷。字里行间,文本的张力就在此,极度的反常恰恰是受深层心理影响的刺激。从主题上看,从母亲说话的背景和心情可以看出,言语的背后,流露的是这位母亲备受煎熬、满怀悲愤的情感。从说话对象——小姑娘的角度,她其实不知道要面对什么,可是母亲却明确要求她不许哭。其实,这句话未尝不是母亲对自己的警告,对自己的心理暗示。也说明母亲此时是十分难过、脆弱的,想要痛哭一场都不能,只能抑住悲痛,勇敢面对。所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的生硬语气并不影响母亲的慈爱形象。隐忍恰恰是真挚母爱的深沉所在。
示例 四处语言描写与“慈爱”并不矛盾。内容上看,依然是一个母亲从穿鞋、梳头、喝水等生活角度对女孩的关心,只是受特定场合、强烈情绪的影响,使这种关心显得“严厉”,而这种“严厉”恰恰是极度紧张、悲痛时母爱真情的流露,不管自己是什么糟糕状况,对孩子的爱并未减少,把爱放在非常态的情况下考验,反比普通平常的设置有更深的感染力。所以,这四处语言与“慈爱”不仅不矛盾,反而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母亲“慈爱”形象。
例2 读《礼拜二午睡时刻》的片段,结合此片段中的语言描写,分析作家是怎样塑造“小偷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分析 “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之问,既考查人物语言,也兼顾作家笔法,应由点到面,适当挖掘,全面作答。从内容、语气上看,母亲内心是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是小偷的,她甚至不愿意让儿子独自来承受这样一种耻辱的称呼。最后一段描写可圈可点,足显作家匠心。
示例 ①母亲的回答不卑不亢,用孩子的真实名字来回应,体现她对自己孩子的坚定信赖;母亲的回答语气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特别是最后一处语言,在说出小偷后补上一句“我是他母亲”,坚持与孩子一起承受一切,这不仅仅是勇气,更是用自己的尊严撑起儿子的脊梁,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②作家除了说话内容的精心设置外,独立简短的句式,精彩的细节刻画也很到位。故作平静的外表下是心潮澎湃、激流暗涌。作家除了对母亲神情的特写,还有说话对象——神父的侧面烘托。母爱是个常见的主题,而超越道德的伟大母爱,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驾驭的。
归纳 从思维层面上看,解读小说语言有三部曲:定性,说话的内容是什么(如例1,说的是穿鞋、梳头、喝水等琐屑小事);定位,是什么时候说的,什么场合下说的(如例1,越来越接近孩子被打死的地方,即将见到可怜的孩子的坟墓);定神,话语的背后透露的是人物的那种心理、情感、精神、韵味。(如例2,母亲故作平静的神态背后是激荡不平的内心)
从答题的层面上看,首先要读清题目意图,确认方向。语言有无特殊之处,是关注人物语言还是评论小说语言,明确思维路径。如例1,以语言赏析为主,探讨言语含义及内因。其次,建立考点关联,再锁定区域分析。言为心声,人物语言背后透露的是形象、心理、性格品质,因而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孤立开来。如例2,从语言赏析切入,上升到形象、主旨层面。
[练习]
题目 下面是小说《报复》开头的文字,说说彭恩打电话说的话有哪些作用?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2012年高考江苏卷)
示例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言者的剧评家身份;③体现了主人公的性格;④为下文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