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必考题型,分值高达10分,不可小视。有些同学平时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是每到考试时,依然跟着感觉走,稀里糊涂地丢分。其实,大都时候是我们自己把鉴赏古诗词的问题复杂化了。其实,古诗词鉴赏题并不是很难的,关键在于把握答题思路。下面以2010年高考江苏卷鉴赏题为例,尝试一下快速把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三步”法。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第一步,由“题”入诗,整体把握。此处的“题”,是指诗词的题目。“送魏二”,显然是一首送别诗,在我们的头脑里应该立即呈现出“送别诗”的一般特点和通常所表现的情感。古往今来,送别诗呈现的一般是凄清意境和离愁别恨。读过题目,再进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时,不妨先进行自我发问:这首诗是谁写的?此人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特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阅读和感知全诗就容易多了,王昌龄的这首诗也不例外。该诗作于贬龙标尉时,试卷没有交代本诗的写作背景,但第四句一个“愁”字可以想见作者的心情。值得提醒的是,整体感知的时候,不要忘了注释。既然提供注释,多少是有点作用的——或理解诗句,或了解作者,或把握背景。
第二步,缘“题”回诗,细致咀嚼。这里的“题”,是指考题。高考鉴赏题最终落脚点在于答题,答题就要有的放矢。在整体感知以后,要迅速地看一下所要回答的题目,然后由“题”再读诗,具体把握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看看有哪些体现时令、描写景色、抒发情绪的特征词,从而了解诗歌的思路和内容。这首诗和许多离别诗一样把时间放在秋风秋雨笼罩下的水边,由一、二句的现实描写,到三、四句的别后想象,表现的都是主客愁绪。但此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在于诗歌的“三处转折”,第一处转折是从“橘柚香”的清新到“江风引雨”的凄凉的转折;第二处是后两句对前两句的转折,前两句是描写现实,后两句则是想象别后的情景,可谓虚实相生;第三处是前两句写主客,后两句则重点写“客”。有了这样的把握与咀嚼,解答时就会顺手多了。
第三步,扣“题”联诗,善用术语。在答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尚能完成以上两步,但从读到懂,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不是每个同学都能顺利做到的。问题往往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空泛,不能扣紧诗句作答,譬如借景抒情,要答到写的是什么景,抒的是什么情,二是琐碎,语言不凝练,不能运用鉴赏术语。运用术语,既可以使答案凝练,也可以凭借“行话”打动阅卷老师。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可以用“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术语;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可以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术语;在鉴赏表达方式时,可以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术语;在作答表现技巧时,则可以用“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用典”等术语。作答第三道题时,首先就要抓住“想象”、“拓展意境”、“意境”等术语,然后再具体阐述,充分体现“如何”二字,才符合“请作具体分析”的题目要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鉴赏古诗词,要以“情”为本,所谓“诗言志”也。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古诗词无非是写了什么景(物、人),表现了什么情,只是表现的人物、背景、方式、内容不同而已,无论试题怎样变化,其鉴赏途径是一样的。
(作者:刘立忠,江苏省江都市第一中学)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第一步,由“题”入诗,整体把握。此处的“题”,是指诗词的题目。“送魏二”,显然是一首送别诗,在我们的头脑里应该立即呈现出“送别诗”的一般特点和通常所表现的情感。古往今来,送别诗呈现的一般是凄清意境和离愁别恨。读过题目,再进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时,不妨先进行自我发问:这首诗是谁写的?此人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特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阅读和感知全诗就容易多了,王昌龄的这首诗也不例外。该诗作于贬龙标尉时,试卷没有交代本诗的写作背景,但第四句一个“愁”字可以想见作者的心情。值得提醒的是,整体感知的时候,不要忘了注释。既然提供注释,多少是有点作用的——或理解诗句,或了解作者,或把握背景。
第二步,缘“题”回诗,细致咀嚼。这里的“题”,是指考题。高考鉴赏题最终落脚点在于答题,答题就要有的放矢。在整体感知以后,要迅速地看一下所要回答的题目,然后由“题”再读诗,具体把握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看看有哪些体现时令、描写景色、抒发情绪的特征词,从而了解诗歌的思路和内容。这首诗和许多离别诗一样把时间放在秋风秋雨笼罩下的水边,由一、二句的现实描写,到三、四句的别后想象,表现的都是主客愁绪。但此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在于诗歌的“三处转折”,第一处转折是从“橘柚香”的清新到“江风引雨”的凄凉的转折;第二处是后两句对前两句的转折,前两句是描写现实,后两句则是想象别后的情景,可谓虚实相生;第三处是前两句写主客,后两句则重点写“客”。有了这样的把握与咀嚼,解答时就会顺手多了。
第三步,扣“题”联诗,善用术语。在答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尚能完成以上两步,但从读到懂,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不是每个同学都能顺利做到的。问题往往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空泛,不能扣紧诗句作答,譬如借景抒情,要答到写的是什么景,抒的是什么情,二是琐碎,语言不凝练,不能运用鉴赏术语。运用术语,既可以使答案凝练,也可以凭借“行话”打动阅卷老师。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可以用“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术语;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可以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术语;在鉴赏表达方式时,可以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术语;在作答表现技巧时,则可以用“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用典”等术语。作答第三道题时,首先就要抓住“想象”、“拓展意境”、“意境”等术语,然后再具体阐述,充分体现“如何”二字,才符合“请作具体分析”的题目要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鉴赏古诗词,要以“情”为本,所谓“诗言志”也。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古诗词无非是写了什么景(物、人),表现了什么情,只是表现的人物、背景、方式、内容不同而已,无论试题怎样变化,其鉴赏途径是一样的。
(作者:刘立忠,江苏省江都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