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是在七年级上学期学完“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后,继续几何学习的又一段旅程.在本章中,对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习本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对知识理解及应用方面的问题.下面呈现同学们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希望同学们认清错误原因,在后续的学习和解题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易错点一,对课本中的结论断章取义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位角相等
B.同旁内角相等
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
D.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線平行
【错解】A.
【正解】C.
【学生自述】认为课本上有“同位角相等”这句话.[图1]
【剖析】部分同学的错误在于将课本上的“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断章取义了,认为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都是相等的,同旁内角都是互补的,实际上他们忘记了要想得到这些结论,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两直线平行”.其实,举出反例(如图1),即能说明问题,当两直线a与b不平行时,显然同位角∠1与∠2是不相等的,可以通过画图加深对结论的认识和理解.D选项中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例2 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a、8,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错解】a<11.
【正解】5 【学生自述】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可以得到a<3 8.
【剖析】本题的错误源还是在于对课本中的结论断章取义,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3页有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很多同学把“任意”两个字丢掉了,一般我们只要看最小的两条边之和大于最大的边即可.由于本题中a的大小的不确定性,故需分类讨论:①a最大,故a<3 8;②8最大,故8<3 a,综合①②可得a的范围.当然,对于课本上的这个结论,我们经过变形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灵活地运用这个结论,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易错点二,列举时无序,导致考虑不周全
例3 长为2、3、4、5的四根木条,选其中三根组成三角形,选法有 种.
【错解】2.
【正解】3.
【学生自述】解答时要考虑的情况多了,容易乱,有一组漏考虑了.
【剖析】对于四个数中选三个,部分同学在考虑问题时思维上缺乏有序性,应该按照2、3、4;2、3、5;2、4、5;3、4、5的顺序罗列,这样能够不重不漏.写出各种情况后再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其实只要看最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判断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掌握了具体的方法,面对在更多的木条中选择3根组成三角形的问题,便都能从容面对了.
易错点三,搞不清钝角三角形的高怎么画
例4 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错解】B.
【正解】A.
【学生自述】作BC边上的高,以为只要和BC垂直就行了.
【剖析】在作三角形的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画钝角三角形中钝角所在的两条边上的高,因为这两条高都是在三角形的外部.对于三角形的高,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由定义可知,BC边上的高,肯定要过顶点A,同时垂直于BC所在直线;同样,要作AC边上的高,也是要过顶点B,而且垂直于AC所在直线.
易错点四,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时未检验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
例5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它的周长为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4,周长是18,则它的腰长为 .
【错解】(1)10或8;(2)4或7.
【正解】(1)10;(2)7.
【学生自述】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和边不明确时要分类讨论,但忘记检验结果了.
【剖析】有的同学做有关此类等腰三角形题目时,头脑中已经有明确的分类讨论思想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讨论完了,一定不要忘了检验三边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如(1)中,2,4,4;2,2,4(2 2=4,故舍去),如(2)中,7,7,4;4,4,10(4 4<10,故舍去).
易错点五,不会正确列出关于未知数的表达式
例6 在△ABC中,∠A=[12]∠B=[13]∠C,则∠A=
°,∠B= °.
【错解】[108011],[54011].
【正解】30,60.
【学生自述】设∠A=x,则∠B=[12x],∠C=[13x],根据x [12x] [13x]=180°,解出x,再算出∠B即可.
【剖析】就本题而言,很多同学的困惑是:有三个未知量∠A,∠B,∠C,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大部分同学都想到了用关于未知数x的表达式来表示这三个未知量.其实只要选定一个量,如∠A,那么其他的量∠B,∠C都设法用∠A去表示即可.如设∠A=x,则根据∠A=[12]∠B,可知∠B=2∠A=2x,同理∠C=3∠A=3x,根据x 2x 3x=180°,解出x即可.
易错点六,对平行线的判定掌握不牢
例7 如图,若∠1=∠2,则 ∥ ;
若∠3=∠4,则 ∥ .
【错解】AD∥BC;AB∥CD.
【正解】AB∥CD;AD∥BC.
【学生自述】有点搞不清到底是哪两边平行.
【剖析】此题的错误源在于没有弄清楚图形中角的位置关系,如∠1和∠2是内错角.分析时不妨借助基本的“N”或“Z”字型,再搞清是哪两条线被第三条线所截,这样便能轻松解决问题.
易错点七,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缺少理解
例8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62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错解】9.
【正解】11.
【学生自述】直接用算术方法1620°÷180°=9,最后忘记加2了.
【剖析】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n-2)×180°,若建立方程(n-2)×180°=1620°来解,估计会大大降低此类问题的错误率;若用算术方法,那就要记住最后要加上2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无锡市庞彦福名师工作室)
易错点一,对课本中的结论断章取义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位角相等
B.同旁内角相等
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
D.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線平行
【错解】A.
【正解】C.
【学生自述】认为课本上有“同位角相等”这句话.
【剖析】部分同学的错误在于将课本上的“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断章取义了,认为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都是相等的,同旁内角都是互补的,实际上他们忘记了要想得到这些结论,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两直线平行”.其实,举出反例(如图1),即能说明问题,当两直线a与b不平行时,显然同位角∠1与∠2是不相等的,可以通过画图加深对结论的认识和理解.D选项中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例2 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a、8,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错解】a<11.
【正解】5 【学生自述】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可以得到a<3 8.
【剖析】本题的错误源还是在于对课本中的结论断章取义,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3页有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很多同学把“任意”两个字丢掉了,一般我们只要看最小的两条边之和大于最大的边即可.由于本题中a的大小的不确定性,故需分类讨论:①a最大,故a<3 8;②8最大,故8<3 a,综合①②可得a的范围.当然,对于课本上的这个结论,我们经过变形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灵活地运用这个结论,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易错点二,列举时无序,导致考虑不周全
例3 长为2、3、4、5的四根木条,选其中三根组成三角形,选法有 种.
【错解】2.
【正解】3.
【学生自述】解答时要考虑的情况多了,容易乱,有一组漏考虑了.
【剖析】对于四个数中选三个,部分同学在考虑问题时思维上缺乏有序性,应该按照2、3、4;2、3、5;2、4、5;3、4、5的顺序罗列,这样能够不重不漏.写出各种情况后再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其实只要看最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判断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掌握了具体的方法,面对在更多的木条中选择3根组成三角形的问题,便都能从容面对了.
易错点三,搞不清钝角三角形的高怎么画
例4 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错解】B.
【正解】A.
【学生自述】作BC边上的高,以为只要和BC垂直就行了.
【剖析】在作三角形的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画钝角三角形中钝角所在的两条边上的高,因为这两条高都是在三角形的外部.对于三角形的高,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由定义可知,BC边上的高,肯定要过顶点A,同时垂直于BC所在直线;同样,要作AC边上的高,也是要过顶点B,而且垂直于AC所在直线.
易错点四,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时未检验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
例5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它的周长为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4,周长是18,则它的腰长为 .
【错解】(1)10或8;(2)4或7.
【正解】(1)10;(2)7.
【学生自述】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和边不明确时要分类讨论,但忘记检验结果了.
【剖析】有的同学做有关此类等腰三角形题目时,头脑中已经有明确的分类讨论思想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讨论完了,一定不要忘了检验三边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如(1)中,2,4,4;2,2,4(2 2=4,故舍去),如(2)中,7,7,4;4,4,10(4 4<10,故舍去).
易错点五,不会正确列出关于未知数的表达式
例6 在△ABC中,∠A=[12]∠B=[13]∠C,则∠A=
°,∠B= °.
【错解】[108011],[54011].
【正解】30,60.
【学生自述】设∠A=x,则∠B=[12x],∠C=[13x],根据x [12x] [13x]=180°,解出x,再算出∠B即可.
【剖析】就本题而言,很多同学的困惑是:有三个未知量∠A,∠B,∠C,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大部分同学都想到了用关于未知数x的表达式来表示这三个未知量.其实只要选定一个量,如∠A,那么其他的量∠B,∠C都设法用∠A去表示即可.如设∠A=x,则根据∠A=[12]∠B,可知∠B=2∠A=2x,同理∠C=3∠A=3x,根据x 2x 3x=180°,解出x即可.
易错点六,对平行线的判定掌握不牢
例7 如图,若∠1=∠2,则 ∥ ;
若∠3=∠4,则 ∥ .
【错解】AD∥BC;AB∥CD.
【正解】AB∥CD;AD∥BC.
【学生自述】有点搞不清到底是哪两边平行.
【剖析】此题的错误源在于没有弄清楚图形中角的位置关系,如∠1和∠2是内错角.分析时不妨借助基本的“N”或“Z”字型,再搞清是哪两条线被第三条线所截,这样便能轻松解决问题.
易错点七,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缺少理解
例8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62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错解】9.
【正解】11.
【学生自述】直接用算术方法1620°÷180°=9,最后忘记加2了.
【剖析】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n-2)×180°,若建立方程(n-2)×180°=1620°来解,估计会大大降低此类问题的错误率;若用算术方法,那就要记住最后要加上2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无锡市庞彦福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