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领导力特质的精神资源取之不尽。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学特质理论。其中,三重人格境界指的是:外我境界,即领导者自己或者借助外力做自己的旁观者,随时随地“反观、反听、反思”自己;大我境界,即领导者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缩小人我之界,承载天地之本色,获得“大欲、大智”,以借天地之力帮助他人为功;无我境界,即领导者以服务者、公仆的角色自居,做到“无我执、无我身、无我名”。
“外我”的人格境界
领导者需要一个“外我”随时来观、思自己。所谓“外我”,就是指领导者把自己分成兩个“我”,一个“我”在正常地活动,另外一个“我”则在“我”之外随时随地反观、反听、反思自己。
以古代范蠡为例,范蠡知道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故而在成功打败吴王后,毅然离开了越王,绝不留恋,可谓观人之准;观察并领悟到了人间财富的规律。十九年期间发了三次大财,却每次都捐给自己的朋友。时刻观察自己,无私为、无妄为,可谓观己之明;“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能择人而任时”“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于粪土,贱取如珠玉”,观察当时货物市场的规律,范蠡就可以提前预知并做好买、卖的准备,可谓观万物之智。再以《易经》的观卦为例,其中包括“观我生,进退”“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乃至“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就是说,不但要观自己的进退、自己的一生,还要观他人,借人观己,最后还要观天地万物的规律。如此这般,领导者才能有全局观,才能把控全局。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看出唐太宗因为能听取魏征等这一班正直大臣的谏言而对自己管理大唐帝国获益匪浅。领导者就像手持一面镜子,通过随时随地“照”自己,反观、反听、反思自己所作所为、起心动念,达到“外我”的人格境界,进而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
“大我”的人格境界
领导者在“外我”的人格境界中,随时反观自己,慢慢缩小人我之界,承载天地之本色,借人心之力、借客观规律之力帮助他人成功,即为“大我”人格境界。就如《论语》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就是两个超出“小我”而进入“大我”的概念,把“己”与“人”的关系处于“仁”的关系。换言之,领导者想要的,也要想着下属也可能想要,再推广到众人身上;领导者不想要的,要想着下属可能也不想要,就不要推及到别人身上。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齐国的最高领导人齐宣王告诉孟子自己的内心有很多欲望,包括好乐、好勇、好色、好货。孟子却教导齐宣王拥有这些欲望并非坏事,关键是齐宣王他能否把自己的欲望推广到自己的国民身上。齐宣王好乐,如果能突破齐宣王一个人“独乐乐”,而“与人乐乐”“与众乐乐”“与民同乐”,有何不好?齐宣王好勇,如果只是“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当然不可取,但是如果能像周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有何不可?依次类推,齐宣王好色,如果能做到“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领导者做到了上面的好大乐、好大勇、好大色、好大货,此谓大欲。领导者有了这种人格境界,欲望大也不至于完全是坏事。
领导者具有了上述的大欲之后,事事只要自己想到就马上想到下属,那么这样的领导者就拥有了大智。就像老子说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不是说圣人“无心”“缺心眼”,而是说圣人“无私心”“无小心”“无伪心”“无死心”,而拥有一颗为大众的 “公心”“大心”“真心”“百世活心”,这样天下人就会主动协助领导者,主动为领导者观察、主动为领导者聆听、主动向领导者汇报,然后主动为领导者谋划,领导者获得的就不只是自己的反观、反听、反思而得的小智,而是通过大众的大观、大听、大思而得的大智。
“无我”的人格境界
在佛学概念中,“无我”指的是远离世俗之“我执”“我见”等而达到的自由自在境界的无所不在的“我”;在道家看来,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以及自我修养上的知“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在儒家看来,就是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不仅只限于个人自我的修养,也是所谓帝王学、领导哲学最重要的信守,最基本的修养。因此,领导者到了“大我”的境界,而不以我为大,破掉我执,破掉人我之界,居上反自贱,居下反自尊,光而不耀,功成身退,最终达到“无我”人格境界。
领导者要明白人生只有对财富的有限使用权,却没有对财富的绝对和持久的拥有权,即使拥有财富,也是暂时的“占有”,不能使自己成为物奴。否则,物质财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可能会大于清贫带来的问题。保持一个空杯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自己保持谦卑,才能有空间去学习、欣赏、激发、运用别人身上的优点,成为一个“法器”或道器,而不是“覆器” “漏器”“垢器”。
作为领导者,要学会分工、授权和放权,让下属有发挥的空间;要学会退后而让部下有向前的机会,下属才好有所作为。领导者学着将表演的舞台让给部下,自己去做人生这场大戏的编剧,甚至连导演的角色都分配让下级去做,舞台上的主角、配角大家轮流做,于是,大家都有扮演各种角色的机会,领导者的职责是做一个有品位、会欣赏的观众。这样,因为众人有机会表演,也体会各种角色的感觉,最终就可达到众人自治则无不治。
领导是“领”,而不是“管”,是“导”,不是“控”。领导者是用来造就下属成为英雄的利器,而自己只是一个造就英雄的“催化剂”。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公司、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有什么样的人格,具备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就会对其所领导的整个国家、组织、公司、团队产生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而整个国家、组织、公司、团队就会具备什么样的格局。
“外我”的人格境界
领导者需要一个“外我”随时来观、思自己。所谓“外我”,就是指领导者把自己分成兩个“我”,一个“我”在正常地活动,另外一个“我”则在“我”之外随时随地反观、反听、反思自己。
以古代范蠡为例,范蠡知道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故而在成功打败吴王后,毅然离开了越王,绝不留恋,可谓观人之准;观察并领悟到了人间财富的规律。十九年期间发了三次大财,却每次都捐给自己的朋友。时刻观察自己,无私为、无妄为,可谓观己之明;“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能择人而任时”“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于粪土,贱取如珠玉”,观察当时货物市场的规律,范蠡就可以提前预知并做好买、卖的准备,可谓观万物之智。再以《易经》的观卦为例,其中包括“观我生,进退”“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乃至“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就是说,不但要观自己的进退、自己的一生,还要观他人,借人观己,最后还要观天地万物的规律。如此这般,领导者才能有全局观,才能把控全局。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看出唐太宗因为能听取魏征等这一班正直大臣的谏言而对自己管理大唐帝国获益匪浅。领导者就像手持一面镜子,通过随时随地“照”自己,反观、反听、反思自己所作所为、起心动念,达到“外我”的人格境界,进而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
“大我”的人格境界
领导者在“外我”的人格境界中,随时反观自己,慢慢缩小人我之界,承载天地之本色,借人心之力、借客观规律之力帮助他人成功,即为“大我”人格境界。就如《论语》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就是两个超出“小我”而进入“大我”的概念,把“己”与“人”的关系处于“仁”的关系。换言之,领导者想要的,也要想着下属也可能想要,再推广到众人身上;领导者不想要的,要想着下属可能也不想要,就不要推及到别人身上。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齐国的最高领导人齐宣王告诉孟子自己的内心有很多欲望,包括好乐、好勇、好色、好货。孟子却教导齐宣王拥有这些欲望并非坏事,关键是齐宣王他能否把自己的欲望推广到自己的国民身上。齐宣王好乐,如果能突破齐宣王一个人“独乐乐”,而“与人乐乐”“与众乐乐”“与民同乐”,有何不好?齐宣王好勇,如果只是“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当然不可取,但是如果能像周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有何不可?依次类推,齐宣王好色,如果能做到“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领导者做到了上面的好大乐、好大勇、好大色、好大货,此谓大欲。领导者有了这种人格境界,欲望大也不至于完全是坏事。
领导者具有了上述的大欲之后,事事只要自己想到就马上想到下属,那么这样的领导者就拥有了大智。就像老子说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不是说圣人“无心”“缺心眼”,而是说圣人“无私心”“无小心”“无伪心”“无死心”,而拥有一颗为大众的 “公心”“大心”“真心”“百世活心”,这样天下人就会主动协助领导者,主动为领导者观察、主动为领导者聆听、主动向领导者汇报,然后主动为领导者谋划,领导者获得的就不只是自己的反观、反听、反思而得的小智,而是通过大众的大观、大听、大思而得的大智。
“无我”的人格境界
在佛学概念中,“无我”指的是远离世俗之“我执”“我见”等而达到的自由自在境界的无所不在的“我”;在道家看来,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以及自我修养上的知“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在儒家看来,就是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不仅只限于个人自我的修养,也是所谓帝王学、领导哲学最重要的信守,最基本的修养。因此,领导者到了“大我”的境界,而不以我为大,破掉我执,破掉人我之界,居上反自贱,居下反自尊,光而不耀,功成身退,最终达到“无我”人格境界。
领导者要明白人生只有对财富的有限使用权,却没有对财富的绝对和持久的拥有权,即使拥有财富,也是暂时的“占有”,不能使自己成为物奴。否则,物质财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可能会大于清贫带来的问题。保持一个空杯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自己保持谦卑,才能有空间去学习、欣赏、激发、运用别人身上的优点,成为一个“法器”或道器,而不是“覆器” “漏器”“垢器”。
作为领导者,要学会分工、授权和放权,让下属有发挥的空间;要学会退后而让部下有向前的机会,下属才好有所作为。领导者学着将表演的舞台让给部下,自己去做人生这场大戏的编剧,甚至连导演的角色都分配让下级去做,舞台上的主角、配角大家轮流做,于是,大家都有扮演各种角色的机会,领导者的职责是做一个有品位、会欣赏的观众。这样,因为众人有机会表演,也体会各种角色的感觉,最终就可达到众人自治则无不治。
领导是“领”,而不是“管”,是“导”,不是“控”。领导者是用来造就下属成为英雄的利器,而自己只是一个造就英雄的“催化剂”。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公司、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有什么样的人格,具备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就会对其所领导的整个国家、组织、公司、团队产生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而整个国家、组织、公司、团队就会具备什么样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