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求职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近日在全国各地陆续举行,有些人很快拿到了心仪工作的面试通知,也有人在求职途中屡屡碰壁。“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些毕业生的困惑。
困惑一:没就业何来经验
在兰州市人力资源市场11月底举办的“2012年西北地区大型用工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上,西宁市发改委、建委、房管局等展位被挤得水泄不通。但是,大多数人都手持简历,远远观望。虽然西宁市发改局等单位提供的岗位待遇优厚,但都要求工作经验。甚至现场可以听到周边不少围观的求职者抱怨,“应届毕业生,怎么可能有工作经验?”
调查发现,很多单位虽未在展牌上写明,但在与求职者沟通时,大都流露出希望对方“有一定工作经验”。西宁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最好来了就可以上手”,尤其是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
“工作经验”让不少应届毕业生一筹莫展。兰州某公司招聘负责人解释,用人单位期望应届毕业生拥有的工作经验,并非一定是在类似岗位上的工作经历,而只是希望其曾经接触过社会,入职后方能更快适应。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大学里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本专业的实习,甚至义工的经历等,都可以作为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潜心课业值得称道,但更应主动参与专业实习和其他的实践活动,如积极协助老师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担任社团负责人等,这些经历都可以为求职简历添上漂亮的一笔。
困惑二:择业与人生规划
先找份工作让自己避免“毕业即失业”,还是初次就业就必须仔细筛选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少毕业生在这两种选择中徘徊不定。
甘肃某公司副总经理张先生介绍说,这几年企业新进人员流失比例高达10%到15%。流失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坚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编制”追求者,另一部分则在入职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不喜欢目前的岗位或行业。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让企业无法按计划培养人才,在选择大学生时也多了几分谨慎。这位张先生说,他通常会询问求职者的职业规划,“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在这一单位或行业有长远就职规划的毕业生”。
对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困惑,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竹梅指出,不管选择哪一种,毕业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兴趣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兴趣,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可以在求职途中少走弯路,避免择业盲从盲动。
同时,恰当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前提。相关教育专家表示,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评估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性格、气质等,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在坐标系中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再确定择业的方向和范围。
困惑三:要“证书”还是要素养
在用人单位面前,是证书好用还是个人素养更重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增加自身的求职砝码,“学历证书 资格证书”的双证组合已成为很多求职者的必要装备,招聘会也演变成各种证书“血拼”的战场。
在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张小菲说,前年毕业后,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她毅然加入了“考证大军”,目前她已经先后考取了物流师、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当时‘考证’主要是为日后求职考虑的,像‘报关员’就是眼下最热门的证书之一。”
曾有专家对“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做过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们则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认知间存在明显差距。
宁夏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宋女士直言,名目繁多的证书,未必会带来正向效应,有时反而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杂而不专”的感觉。大学生们应着重在提高自身素养方面多下工夫,“比如现在不少80后沉溺于网络交际,对现实的人际沟通并不在行。” 宋女士说,良好的沟通能力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应当在求职前就加以重视和锤炼。此外,“企业最头疼的其实是员工‘眼高手低、急功近利’”, 宋女士认为,拥有踏实肯干态度的求职者是企业最乐意接收的。
甘肃某公司副总经理张先生也表示,员工的工作态度为大部分企业所看重,工作态度有时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工作态度则很难通过培养来改变,“踏实肯干的态度才是做好一切的基础。”
困惑一:没就业何来经验
在兰州市人力资源市场11月底举办的“2012年西北地区大型用工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上,西宁市发改委、建委、房管局等展位被挤得水泄不通。但是,大多数人都手持简历,远远观望。虽然西宁市发改局等单位提供的岗位待遇优厚,但都要求工作经验。甚至现场可以听到周边不少围观的求职者抱怨,“应届毕业生,怎么可能有工作经验?”
调查发现,很多单位虽未在展牌上写明,但在与求职者沟通时,大都流露出希望对方“有一定工作经验”。西宁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最好来了就可以上手”,尤其是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
“工作经验”让不少应届毕业生一筹莫展。兰州某公司招聘负责人解释,用人单位期望应届毕业生拥有的工作经验,并非一定是在类似岗位上的工作经历,而只是希望其曾经接触过社会,入职后方能更快适应。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大学里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本专业的实习,甚至义工的经历等,都可以作为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潜心课业值得称道,但更应主动参与专业实习和其他的实践活动,如积极协助老师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担任社团负责人等,这些经历都可以为求职简历添上漂亮的一笔。
困惑二:择业与人生规划
先找份工作让自己避免“毕业即失业”,还是初次就业就必须仔细筛选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少毕业生在这两种选择中徘徊不定。
甘肃某公司副总经理张先生介绍说,这几年企业新进人员流失比例高达10%到15%。流失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坚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编制”追求者,另一部分则在入职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不喜欢目前的岗位或行业。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让企业无法按计划培养人才,在选择大学生时也多了几分谨慎。这位张先生说,他通常会询问求职者的职业规划,“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在这一单位或行业有长远就职规划的毕业生”。
对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困惑,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竹梅指出,不管选择哪一种,毕业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兴趣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兴趣,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可以在求职途中少走弯路,避免择业盲从盲动。
同时,恰当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前提。相关教育专家表示,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评估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性格、气质等,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在坐标系中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再确定择业的方向和范围。
困惑三:要“证书”还是要素养
在用人单位面前,是证书好用还是个人素养更重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增加自身的求职砝码,“学历证书 资格证书”的双证组合已成为很多求职者的必要装备,招聘会也演变成各种证书“血拼”的战场。
在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张小菲说,前年毕业后,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她毅然加入了“考证大军”,目前她已经先后考取了物流师、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当时‘考证’主要是为日后求职考虑的,像‘报关员’就是眼下最热门的证书之一。”
曾有专家对“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做过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们则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认知间存在明显差距。
宁夏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宋女士直言,名目繁多的证书,未必会带来正向效应,有时反而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杂而不专”的感觉。大学生们应着重在提高自身素养方面多下工夫,“比如现在不少80后沉溺于网络交际,对现实的人际沟通并不在行。” 宋女士说,良好的沟通能力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应当在求职前就加以重视和锤炼。此外,“企业最头疼的其实是员工‘眼高手低、急功近利’”, 宋女士认为,拥有踏实肯干态度的求职者是企业最乐意接收的。
甘肃某公司副总经理张先生也表示,员工的工作态度为大部分企业所看重,工作态度有时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工作态度则很难通过培养来改变,“踏实肯干的态度才是做好一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