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6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来源 :现代肿瘤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法:搜集6例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3岁,平均年龄44.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大体为红色肿物,部分见包膜;镜下瘤细胞呈巢团状、条索状排列,胞质丰富,核深染.免疫组化:Syn阳性,其他S100、CgA等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p、CD34、CD31、SMA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约<10%.结论: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为罕见的头颈部肿瘤,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50年,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进入到分子、粒子水平;诊断技术也从传统的临床分析、经验推断上升到检验影像等可视化检查,使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从传统形态上升为细胞功能.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射频消融、起搏治疗等为代表的系列心血管技术到包括神经免疫及干细胞移植等治疗,为心血管学科发展带来新的认识,即关注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的相关性,关注人的情绪心理和心血管系统的深层联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很多爱好古建筑的人,对欣赏古塔都有高度的兴趣,那么看塔怎么看?从什么角度才能真正将塔看得透彻呢?rn门道一:从塔的组成看rn我国的古塔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古塔由四部分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
期刊
●北京现存最早的塔:云居寺唐景云二年塔(公元711年)rn始建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的景云二年塔,是北京市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塔.“景云二年岁次辛亥夏四月八日建……”历经千年风化,景云二年塔塔身外侧的石刻上还保存着少量文字.景云二年塔通高约3米,塔基周长约4米,有着唐塔典型的密檐式造型.
期刊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rn昆曲舞台上,演员魏春荣带领观众,进入了一场古老梦境.眼前的她,一身浅粉色花帔,化身《牡丹亭》中,因爱而死因爱而生的杜丽娘,行腔婉转,水袖翩然,美得如梦似幻.
期刊
期刊
中国近代课堂空间的形成,是中国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相较西方现代教育空间的诞生,中国近代课堂空间建立的背后呈现出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多种教育因素相互冲突的态势.通过教学物品的更迭、新的教室布局方式、钟表时间的运用等一系列举措,新旧课堂空间的空间秩序、教学秩序以及文化秩序随之转换.新式课堂空间作为标准化、精确量化的建造物,与以卫生观念为核心的科学秩序也密切相关;教室中空气的流动、光线的射入等,均被加以精密设计.由此,中国近代课堂空间的出现也为现代社会空间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目的:探究转录因子TWIST对胶质瘤干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与微小RNA(microRNA,miR)-145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为研究对象,提取干细胞并经免疫荧光染色CD13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鉴定.实验分组:对照组、过表达对照组、TWIST过表达组、沉默对照组、TWIST沉默组,分别用pcDNA3、pcDNA3-TWIST、pGPH1-shNC、pGP-TWIST-shRNA转染提取并鉴定后的干细胞
目的:探讨肌醇的跨膜激酶/核酸内切酶1α(inositol-requiring transmembrane kinase/endonuclease1α,IRE1α)调控CD155表达对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RE1α的表达;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IRE1α与CD155的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CD3-CD56+NK细胞百分比及与其纯度和NK细胞表面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
目的:分析CD47基因mRNA在MPM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价其与MP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qPCR分析人正常胸膜间皮LP9细胞系和MPM细胞系NCI-H28(上皮样型)、NCI-H2052(肉瘤样型)、NCI-H2452(双相混合型)中CD47基因mRNA表达量;采用RT-qPCR检测12例MPM组织及配对正常胸膜组织中CD47基因mRNA表达量.通过Oncomine数据库对非瘤组织与MPM组织中CD47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利用TCGA数据库对CD47基因mRNA表达量与
Earth, a blue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is the only home of human beings. Frequently we consume resources excessively on the Earth. However, if the Earth were driven away from the Solar System, where could we go? There was a film about the dilemma: T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