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网络教学等方面的提出了改革方案。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现状改革方案设计
0、 引言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至今还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来检测教学质量,将证书作为课程的最终衡量标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等级证,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2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一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导致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1.3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掌握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三维表现技能,土木建筑、机械设计专业需要掌握CAD绘图技能,财会及管理专业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能。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的一本教材、一个大纲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远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4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很多學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自己独立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应社会、促进就业”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爱与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教材内容设计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材中以介绍软件菜单命令功能为主的方式,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指;以案例项目为引导,以“典型案例+基础知识”的组织形式,按照CDIO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软件的操作命令、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2.3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一体化案例设计思想,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即前面设计的作品,会为后续项目中的案例使用,项目案例之间前后呼应。案例的形式上注重了三个层面,合适—>协调—>美,案例的内容上体现了三个原则,知识—>情趣—>爱。
2.4教学方法设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任务驱动法、案例展示法、作业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网络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5教学手段设计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视频点播等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
2.6考核方式设计
“考”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真正体现考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在考核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即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模块设立考核目标,考试题对学生公开,学生以进阶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2.7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介实用等优点的基础上在视频点播环节独具特色,根据计算机课程注重演示过程的特点,用Camtasia Studio录制了课程的讲解过程,将整门课程划分为若干单元,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选择、有针对地学习。
3、结尾
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三年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会了创造美、表达爱。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9第3期44-45页
[2] 李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福建电脑, 2010年第4期205页
[3] 尹志军.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26卷(第6期)52-53页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现状改革方案设计
0、 引言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至今还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来检测教学质量,将证书作为课程的最终衡量标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等级证,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2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一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导致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1.3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掌握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三维表现技能,土木建筑、机械设计专业需要掌握CAD绘图技能,财会及管理专业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能。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的一本教材、一个大纲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远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4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很多學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自己独立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应社会、促进就业”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爱与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教材内容设计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材中以介绍软件菜单命令功能为主的方式,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指;以案例项目为引导,以“典型案例+基础知识”的组织形式,按照CDIO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软件的操作命令、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2.3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一体化案例设计思想,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即前面设计的作品,会为后续项目中的案例使用,项目案例之间前后呼应。案例的形式上注重了三个层面,合适—>协调—>美,案例的内容上体现了三个原则,知识—>情趣—>爱。
2.4教学方法设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任务驱动法、案例展示法、作业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网络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5教学手段设计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视频点播等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
2.6考核方式设计
“考”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真正体现考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在考核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即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模块设立考核目标,考试题对学生公开,学生以进阶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2.7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介实用等优点的基础上在视频点播环节独具特色,根据计算机课程注重演示过程的特点,用Camtasia Studio录制了课程的讲解过程,将整门课程划分为若干单元,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选择、有针对地学习。
3、结尾
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三年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会了创造美、表达爱。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9第3期44-45页
[2] 李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福建电脑, 2010年第4期205页
[3] 尹志军.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26卷(第6期)5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