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已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给课堂带来崭新的面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升华积极情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48-02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采取单一模式,先简单了解,然后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最后适当讲解、学唱。整个过程虽然有序,但是过于形式化,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学习热情逐渐消退。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引入信息技术,在激活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给音乐课堂注入活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一久,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很难调整心态,重新融入。对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理念,尝试运用视听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在此过程中帮助其掌握乐理、内涵以及技巧,高效完成目标。这样一来,不仅能改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参与,还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满足其多元发展的需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不同于文化课堂教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兴趣导学,鼓励学生融入,使其在参与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因此,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内容优化,在呈现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图像、声音、视频等,突破教材局限,尽可能地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以此便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创建,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改进教学方式
在传统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传授大多依靠教师“言传”,中间没有任何媒介传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便导致学生音乐学习的单一化。对此,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改善,将单一“听”的模式转化为“视、听、音”结合的三位一体方式,引导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魅力,扎实掌握音乐知识,有效提高各种技能,促进音乐素质提升。
二、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前进的动力。有了兴趣的驱动,学生会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促进目标的完成。反之,则是消磨时间,一味地忍耐,毫无快乐可言,学习效果可见一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兴趣导学,充分顾及学生心理,实现趣味、高效课堂的创建。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以崭新的方式呈现知识,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将静态内容动态化,以此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让其全情投入,开启一场音乐之旅。比如,在讲《大海啊,故乡》一课时,我就借助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了大海的视频以及浪花的声音,计划设计一场“聆海盛宴”。具体实施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我的引导来到“大海边”。我先播放浪花声,“哗哗哗”撞击着岩石,清脆悦耳,学生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播放了大海的视频,波澜壮阔的景象映入其眼簾,学生满眼向往,情绪激昂,仿佛真的来到了大海边,倾听海浪声,感受海风,吮吸海的味道,忘记了烦恼,全身放松。由此,便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成功吸引其注意力,为《大海啊,故乡》的教学做好铺垫,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二)突破教学难点
难点的攻克是教学的重要部分,除了迎“难”而上,我们别无选择。在传统课堂上,对于重难点教师很重视,尝试运用板书、图片、乐器等工具,虽然花了很多工夫,但效果却一般,学生对重点仍是一知半解。对此,就要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突出重难点,运用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音乐学科有着独特的魅力,大多是无声的语言,内敛含蓄,不像美术可以用色彩、线条、形态展示主题,也不像语文可以文字描述,表情达意。音乐更多的是抽象与意境的结合,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体会,对形象有深刻的了解。考虑到学生认知有限,阅历不足,无法直接感受,我们就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引导,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实现难点的突破。比如,在教《彝族舞曲》一课时,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意境,了解曲风,进而流畅演唱,模仿表演。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歌曲内涵,感受其中情绪,掌握风格,正确演绎,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迷人的夜色下,彝族同寨的小伙和姑娘三五成群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十分欢快。学生观看时我播放歌曲,既给他们视觉享受,又刺激其听觉,充分调动其思维,让其在想象中感受、体验,加强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以此突破难点,顺利演绎,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欣赏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作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教学时只能渗透引导,采取不同的手段促进学生感知、体验,帮助其积累、内化,实现能力的提升,能正确赏析音乐,达到预期目标。根据不同的赏析内容,我会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边学边玩,发挥寓教于乐的激励作用。
比如,在欣赏《荧屏乐声》时,我就借助信息技术实施“音画对照”的策略,挑选了学生陌生的几个电影片段作消声处理,让其观赏体会,自主想象情景内容,感受其中氛围,然后进行合作学习,为片段配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主体会,理解画面情感,还能在小组交流中分享讨论,促进情感的升华,达到正确赏析的目的。再如,拓展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时,考虑到学生对电影的内容比较熟悉,我结合乐曲着重播放杰克与露丝相识、相恋、诀别的画面,让学生视听结合,重点体会,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入赏析,深化感悟。之后,我鼓励学生评价交流,先在小组里表述,汇总后由代表在班级里发言,展开活动,加强分享交流。其中,有一个小组赏析得很好:“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泰坦尼克号》是悲壮的,爱情与灾难在沉船后一起沉默,但故事将在人们心中永远流传,音乐也会是永恒的经典。”
(四)升华积极情感
达尔克罗兹说过:“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个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对音乐熟悉的人都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而情感则是音乐的“灵魂”。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其受到作品情感的感染,深化体验。
为了充分发挥音乐净化心灵、提升情感的作用,我们要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其生动化、形象化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让其身临其境,深入领会,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让自身情感得到升华,达到陶冶的目的。比如,在讲《我的中国心》一课时,作品主要表达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这一作品在战争年代影响很大,不仅表达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与无限依恋,还让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体会其中浓浓的爱国情怀,我结合文本制作了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播放相关画面。待其融入后,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从歌词、音调以及附点的角度分析歌曲,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号召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引入是激活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其感受、体验的积极性,还能更新理念,优化内容,改善教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时代产物为当代教育服务,为音乐课堂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 黄 晓)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48-02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采取单一模式,先简单了解,然后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最后适当讲解、学唱。整个过程虽然有序,但是过于形式化,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学习热情逐渐消退。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要引入信息技术,在激活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给音乐课堂注入活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一久,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很难调整心态,重新融入。对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理念,尝试运用视听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在此过程中帮助其掌握乐理、内涵以及技巧,高效完成目标。这样一来,不仅能改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参与,还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满足其多元发展的需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不同于文化课堂教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兴趣导学,鼓励学生融入,使其在参与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因此,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内容优化,在呈现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图像、声音、视频等,突破教材局限,尽可能地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以此便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创建,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改进教学方式
在传统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传授大多依靠教师“言传”,中间没有任何媒介传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便导致学生音乐学习的单一化。对此,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改善,将单一“听”的模式转化为“视、听、音”结合的三位一体方式,引导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魅力,扎实掌握音乐知识,有效提高各种技能,促进音乐素质提升。
二、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前进的动力。有了兴趣的驱动,学生会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促进目标的完成。反之,则是消磨时间,一味地忍耐,毫无快乐可言,学习效果可见一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兴趣导学,充分顾及学生心理,实现趣味、高效课堂的创建。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以崭新的方式呈现知识,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将静态内容动态化,以此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让其全情投入,开启一场音乐之旅。比如,在讲《大海啊,故乡》一课时,我就借助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了大海的视频以及浪花的声音,计划设计一场“聆海盛宴”。具体实施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我的引导来到“大海边”。我先播放浪花声,“哗哗哗”撞击着岩石,清脆悦耳,学生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播放了大海的视频,波澜壮阔的景象映入其眼簾,学生满眼向往,情绪激昂,仿佛真的来到了大海边,倾听海浪声,感受海风,吮吸海的味道,忘记了烦恼,全身放松。由此,便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成功吸引其注意力,为《大海啊,故乡》的教学做好铺垫,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二)突破教学难点
难点的攻克是教学的重要部分,除了迎“难”而上,我们别无选择。在传统课堂上,对于重难点教师很重视,尝试运用板书、图片、乐器等工具,虽然花了很多工夫,但效果却一般,学生对重点仍是一知半解。对此,就要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突出重难点,运用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音乐学科有着独特的魅力,大多是无声的语言,内敛含蓄,不像美术可以用色彩、线条、形态展示主题,也不像语文可以文字描述,表情达意。音乐更多的是抽象与意境的结合,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体会,对形象有深刻的了解。考虑到学生认知有限,阅历不足,无法直接感受,我们就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引导,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实现难点的突破。比如,在教《彝族舞曲》一课时,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意境,了解曲风,进而流畅演唱,模仿表演。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歌曲内涵,感受其中情绪,掌握风格,正确演绎,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迷人的夜色下,彝族同寨的小伙和姑娘三五成群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十分欢快。学生观看时我播放歌曲,既给他们视觉享受,又刺激其听觉,充分调动其思维,让其在想象中感受、体验,加强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以此突破难点,顺利演绎,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欣赏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作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教学时只能渗透引导,采取不同的手段促进学生感知、体验,帮助其积累、内化,实现能力的提升,能正确赏析音乐,达到预期目标。根据不同的赏析内容,我会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边学边玩,发挥寓教于乐的激励作用。
比如,在欣赏《荧屏乐声》时,我就借助信息技术实施“音画对照”的策略,挑选了学生陌生的几个电影片段作消声处理,让其观赏体会,自主想象情景内容,感受其中氛围,然后进行合作学习,为片段配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主体会,理解画面情感,还能在小组交流中分享讨论,促进情感的升华,达到正确赏析的目的。再如,拓展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时,考虑到学生对电影的内容比较熟悉,我结合乐曲着重播放杰克与露丝相识、相恋、诀别的画面,让学生视听结合,重点体会,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入赏析,深化感悟。之后,我鼓励学生评价交流,先在小组里表述,汇总后由代表在班级里发言,展开活动,加强分享交流。其中,有一个小组赏析得很好:“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泰坦尼克号》是悲壮的,爱情与灾难在沉船后一起沉默,但故事将在人们心中永远流传,音乐也会是永恒的经典。”
(四)升华积极情感
达尔克罗兹说过:“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个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对音乐熟悉的人都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而情感则是音乐的“灵魂”。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其受到作品情感的感染,深化体验。
为了充分发挥音乐净化心灵、提升情感的作用,我们要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其生动化、形象化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让其身临其境,深入领会,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让自身情感得到升华,达到陶冶的目的。比如,在讲《我的中国心》一课时,作品主要表达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这一作品在战争年代影响很大,不仅表达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与无限依恋,还让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体会其中浓浓的爱国情怀,我结合文本制作了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播放相关画面。待其融入后,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从歌词、音调以及附点的角度分析歌曲,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号召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引入是激活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其感受、体验的积极性,还能更新理念,优化内容,改善教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时代产物为当代教育服务,为音乐课堂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