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业绩迎“冰点” 中报预增8%垫底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pc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2点”,在各大机构的集体看空中,银行指数7月26日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市场对银行盈利预期也降到“冰点”,而明年银行业利润很可能滑向个位数增长或零增长。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在7月2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表示,机构持仓比例已小于5%,创历史低值。
  银行股遭遇持续抛压的背后,是业绩的进一步恶化。据多家券商银行股业绩预测数据,二季度银行盈利将大幅低于一季度。尤其是业绩最差的中国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或将小于10%。甚至有券商预测,中行2013年盈利增速将罕见地下降到2.3%。
  中行盈利增速连续垫底
  市场料定银行业绩前路艰险。对于上市行上半年合计净利润增速,长江证券给出的预测数据是17%。不过,中银国际预计会更低,在16.1%。其中,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2.5%,明显低于一季度的19.7%。上市银行2012年全年的净利润增速约在11.8%。
  还是有部分银行的盈利下滑速度,远远超过了全部上市行平均水平。
  国金证券7月23日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中行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仅为8.02%,是唯一增速低于10%的上市行。
  实际上,2011年二季度以来,中行的盈利增速直线下滑,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垫底上市行。
  对于整个2012年,海通证券预测,中行是唯一盈利增速在10%以下的上市行,增幅仅为9%,其2013年的预计盈利增速将下降到2.3%;而长江证券预测2013年中国银行的盈利增速将低至3%,仅为上市行平均值6%的一半。
  手续费收入大幅下降
  今年二季度,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收费业务进行了检查。而拖累中行业绩的原因之一,正是手续费收入的下滑。
  根据中银国际预计,上市行二季度手续费收入表现中,中行降幅高达14.8%,在所有上市行中降幅最大。
  早在中行2011年年报发布时东方证券就认为,中行“手续费收入增速放缓至2009年以来新低水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速下降至13.19%,就中行而言,这一增速仅高于2008和2009年。”
  此外,中行息差同业最低,同比回升幅度小。“中行息差同业最低,主要是由于其议价能力较弱,贷款利率同业最低所致。我们认为受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银行议价能力趋于下降的影响,息差可能在一、二季度达到高点。”长江证券指出。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认为:“中国银行保持较为稳定的流动性,但较高的存贷比将会对其信贷业务扩张造成一定限制。”
  2010年末,中国银行本外币存贷比处于71.72%的高位,2011年中国银行努力扩大核心存款,虽然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行存贷比下降为68.77%,但仍高于同期商业银行64.9%的平均存贷比水平;同时,中国银行长期流动性缺口有所增加。
  “由于外币业务和海外业务占比相对较高,而外币和海外业务市场化程度高,利差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银行盈利能力在上市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并不具有优势,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公国际认为。
  海外业务竞争力不强
  在经济下滑与清理融资平台贷款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有所下滑。从2011年底的数据看,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和环比都有所提高。
  2012年一季度末,中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6.7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不良率较年初下降3bp至0.97%,但拨贷比环比下降1bp至2.2%。国泰君安证券认为:“这一指标在国有银行中处于偏低水平,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大拨备计提。”
  在国有行中,海外业务一直都是中行的特色,无论从海外分支机构数量,还是总资产、净利润占比看,中行的国际化程度都最高。
  然而,美好的趋势在发生改变。在工行、交行国际业务增速缓步上升中,不太乐观的是,中行海外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在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28.24%下降到2011年的18.22%;中行海外业务净利润占比也持续下降,同期从42%下降到17%。
  对这一趋势,中信建投认为,中国银行业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相对不足。如2011年中行海外业务净息差1.43%,而国内业务的净息差达到2.12%,相较国内不占优势。
  “领头羊”中行的国际化前景如何?券商对此并不看好。长江证券在3月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银行国际多元化程度高,但议价能力较弱,贷款利率同业最低。公司手续费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公司资产质量有隐忧。”中金公司也认为,中行海外业务拖累了集团资产规模增长。
  或许正是受此影响,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24日报道,中行将出售其在日内瓦的分支机构。“虽然中国银行一直在为其海外私人银行业务投入资源,但亚洲地区的银行家和分析师们对其数年内在亚洲私人银行业务领域所能具有的影响力持怀疑态度,因为中行缺少更为复杂的产品以及成熟业内企业所具备的客户关系技巧。”
  可以预见,将于8月24日披露的中行中报数据,不会太好看。
其他文献
有的股票股价回到6000点了,也有基金回到6000点以上,而上证综指还在2100点徘徊,这样的股票和基金十分难得。  截至7月24日,除了华夏大盘精选外,嘉实邵健管理的嘉实增长混合基金也已回到6000点时的基金净值了。  “有风浪不是说船就不出海了,只是要有抵御性,同样可以。”最近邵健在一个论坛上说。对于他而言,抵御性就是找到优秀的企业。  在不同场合,邵健均明确指出,自己的风格就是坚持投资成长股
期刊
作为“上市公司内幕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增持备受关注。他们的增持往往被视为产业资本的抄底,从而提振市场信心。  近期,新和成管理层的集体增持引起市场注意。2012年5月至7月,包括公司董事长、董事、总裁、财务总监等在内的12名管理人增持近260万股新和成,涉及资金5174万元。  尽管这些增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大,但对增持的管理人员而言,其增持金额是其年薪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新和成主要从事药
期刊
在股指迭创新低,投资者停发IPO呼声高涨之际,创业板发审委于7月20日审核通过了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华科技”)的首发申请。  恒华科技招股书(申报稿)显示,该公司是一家面向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服务供应商。  然而,这家依托智能电网的高新技术企业,身上的疑点却有很多。公司“一把手”多次易主。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当前仅有一项专利,且该项专利仅是软件包装盒外观设计。 
期刊
上半年,国际铅价下跌了9.3%,成为仅次于镍表现最差的基本金属品种,而表现最好的锌则录得了0.9%的涨幅。铅和锌本是姐妹品种,但此番却形成了鲜明对照,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不是基本面因素所能轻易解释的。  去年,投资者在铅的多头和锌的空头合约进行平仓的交易中获得成功,这恐怕是今年铅价表现不佳的最大原因。这一点可能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铅高出锌的那部分溢价会遭到侵蚀,去年每吨铅的价格比锌高出300美元,但
期刊
6月底,网上传出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租户因租金贵而组织闹事的帖子,不久后相关发帖被删。  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小商品城(600415.SH)的核心资产。为调查事件进展,7月24日记者赶赴事发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记者看到了商贸城贴出的公告。公告称如果有商户不满意可以退出。同时,将免除物业、空调等费用。不过,正在看公告栏的经营户嘟哝道:“这些费用都很小,主要的租金还是没有降。”  该事件后,身为小商品
期刊
7月26日,浙江杭州建设银行秋涛支行,业务正在进行中。  对于建行30亿坏账的事情,员工们三缄其口。秋涛支行朱行长对《投资者报》表示,现在都是省分行在处理,不能接受采访。  据报道,中江集团因投资地产、酒店失利,资金链断裂,目前正进行破产重组,创办人俞中江已被警方控制。初步统计,中江集团债务规模80亿元,为杭州历来最大宗。银行贷款约50亿元,其中,建行占30亿元,中行和工行分别占10亿元及1.5亿
期刊
近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12年二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二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5.53万亿元,同比增48%,季度环比仅增4.46%。与上一季度相比,增速明显放缓。  这种放缓的趋势还在延续,《投资者报》统计7月数据显示,发行锐减,期限拉长,收益率没有惊喜,信托市场显得冷淡。  7月发行量环比下滑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30家信托公司共发行了109款信托产品,月环比下滑了
期刊
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上涨后,债券市场将何去何从?  信用债延续投资盛宴  201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下滑、股市震荡反复,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债券市场如火如荼。6月8日、7月6日央行两次降息,引发债市一度大涨。  专家认为,央行降息对债券市场影响积极,基准利率下调将直接促进各品种和各期限的债券收益率下降。  海通证券2012年上半年基金业绩分析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上半年债券型基金的业绩在各类型
期刊
当苏泊尔(002032.SZ)、爱仕达(002403.SZ)等竞争对手因2012年业绩预期不佳而股价跌跌不休的时候,又一家主营不锈钢餐厨具的企业广东凌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凌丰”)踏上了IPO之路。  公司“一把手”叶灿雄等人依靠密切的政商关系,隐匿巨额国资,未经评估就改制,将国企低价卖给自己。他以几乎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获得广东凌丰控股权,从政府官员华丽转身为私企老板。  然而红顶商人身
期刊
冷清的基金销售市场再被引爆。  7月20日成立的南方润元纯债基金,以首募规模超85亿元,成为今年以来除短期理财型基金产品外,募集规模最大的标准债券基金;亦是除创新型产品之外,募集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  此前的半年时间里,短期理财、沪深300ETF等创新型基金产品曾聚集基金业界众多目光,对相关产品井喷式的发行成绩,业界或艳羡、或感叹,由此也广泛引发对基金公司营销能力的探讨。  在他们看来,一只新基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