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麦尔,中文名字“梅英东”。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10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
北京大栅栏这个名字不仅仅属于一条人声鼎沸的步行街,也属于周围的一整个街区,在国外也赫赫有名。整个大栅栏地区有114条胡同,经营着将近1500种生意,7座庙宇承载了3000多户人家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多数的四合院都有着低矮的平房。可以说,这是北京,乃至整个世界人口和房屋最为密集的城市区域。大栅栏地区的面积和梵蒂冈(常住总人口572)差不多,这块不到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居住着约5.7万个居民,其中包括一个“老外”。
我搬到大栅栏的那天,房东用她那双棕色的眼睛盯着我,一字一句地宣布了四合院唯一的规矩:“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
然而,一旦我跨进院子的门槛,融入到胡同里,生活中就不存在什么隐私了。当我弓着身子站在门口时,一群老大娘别着写有“巡逻”二字的红袖章,走过我身边,亲切地打着招呼:“小梅,你吃了吗?”这些大娘正式的头衔是“街道巡逻队志愿者”。
奶奶们推着丁零咣啷的小推车,里面装满了从天桥市场买来的蔬菜。通体黑色的“飞鸽”自行车不断响起铃声,提醒人们让路。一个5岁大的小屁孩正看着自己的宠物小鸡执着地在沥青路面凹陷处的泥潭中找虫子吃。一个小贩抱着一摞报纸四处兜售,路边鸟笼里的一只八哥立刻滑稽地模仿起他的叫卖声。一个穿着白罩衫的男人在地上铺了一块垫子,整齐地摆好各式各样的假牙,亮开嗓子喊道:“补牙喽!”收破烂的老王(废品王)守着一杆铁砣秤,称着一小包空矿泉水瓶子的重量。拿瓶子来的女人对于老王的称量结果表示怀疑,把他推到一边,自己调整着准星。两人都眯起眼睛细细端详了一番,最终确认老王是对的。他给了那女人钱,把麻袋扔到平板车上。当我问他“生意怎么样”的时候,他深深叹了一口气。这个“废品王”每天都得锱铢必较,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小巷的两边被挨挨挤挤的建筑围得水泄不通。除了漆过的门,只能看到四合院灰色的墙壁。最初胡同的规划者似乎认为这样的千篇一律是一种美,不像欧洲的古都,每一座建筑的外墙都不重样,充满鲜明的个性。
我所居住的这处破败宅邸还依稀保留着过去主人荣华富贵的痕迹。厚重的双木门上留着斑驳的漆影,但刷上去的对联早已在岁月中模糊难辨。门前两边的长方形对石上曾经威风凛凛守护着宅院的石狮子不知被谁削下偷走了。门梁上曾经鲜亮的荷花与祥云也退却了颜色。曾经高挂过大红灯笼的铁钩子如今锈迹斑斑;屋瓦上碎片很多,几丛野草顽强地长了出来。
和所有四合院一样,这里有几间平房。在帝都时代的北京城,房子都禁止超过紫禁城的高度。
房东说,住四合院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时时刻刻踩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比住在高层的公寓里要健康得多。这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和大地母亲的精气神相连。
我住在杨梅竹斜街上。这条小巷斜斜地延伸了700多米。原本这里有一条运河流过,后来被居民们填满了。胡同的宽度足够容下一辆小车,不过如果真要进车,就得把路边乱停的自行车统统搬走。
杨梅竹斜街的旁边就是琉璃厂,那条街上曾有过一个窑炉,为皇家的宫殿和庙宇烧制盖屋顶用的琉璃瓦。旁边就是炭儿胡同,为琉璃厂里的窑炉提供必要的燃料;还有笤帚胡同,里面出产的笤帚可以扫去窑炉里的灰烬。
从我家出门到男厕所要步行几分钟,路上我会经过一个菜摊,那个小贩喜欢把胡萝卜摆成金字塔的形状;一家发廊,发型师正为一个顾客按摩着太阳穴;还有一个大门敞开的庭院,里面传出稀里哗啦的麻将声。杨梅竹斜街的建筑仿佛是北京上个世纪历史的缩影。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再会,老北京》 作者:[美]迈克尔·麦尔 译者:何雨珈)
北京大栅栏这个名字不仅仅属于一条人声鼎沸的步行街,也属于周围的一整个街区,在国外也赫赫有名。整个大栅栏地区有114条胡同,经营着将近1500种生意,7座庙宇承载了3000多户人家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多数的四合院都有着低矮的平房。可以说,这是北京,乃至整个世界人口和房屋最为密集的城市区域。大栅栏地区的面积和梵蒂冈(常住总人口572)差不多,这块不到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居住着约5.7万个居民,其中包括一个“老外”。
我搬到大栅栏的那天,房东用她那双棕色的眼睛盯着我,一字一句地宣布了四合院唯一的规矩:“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
然而,一旦我跨进院子的门槛,融入到胡同里,生活中就不存在什么隐私了。当我弓着身子站在门口时,一群老大娘别着写有“巡逻”二字的红袖章,走过我身边,亲切地打着招呼:“小梅,你吃了吗?”这些大娘正式的头衔是“街道巡逻队志愿者”。
奶奶们推着丁零咣啷的小推车,里面装满了从天桥市场买来的蔬菜。通体黑色的“飞鸽”自行车不断响起铃声,提醒人们让路。一个5岁大的小屁孩正看着自己的宠物小鸡执着地在沥青路面凹陷处的泥潭中找虫子吃。一个小贩抱着一摞报纸四处兜售,路边鸟笼里的一只八哥立刻滑稽地模仿起他的叫卖声。一个穿着白罩衫的男人在地上铺了一块垫子,整齐地摆好各式各样的假牙,亮开嗓子喊道:“补牙喽!”收破烂的老王(废品王)守着一杆铁砣秤,称着一小包空矿泉水瓶子的重量。拿瓶子来的女人对于老王的称量结果表示怀疑,把他推到一边,自己调整着准星。两人都眯起眼睛细细端详了一番,最终确认老王是对的。他给了那女人钱,把麻袋扔到平板车上。当我问他“生意怎么样”的时候,他深深叹了一口气。这个“废品王”每天都得锱铢必较,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小巷的两边被挨挨挤挤的建筑围得水泄不通。除了漆过的门,只能看到四合院灰色的墙壁。最初胡同的规划者似乎认为这样的千篇一律是一种美,不像欧洲的古都,每一座建筑的外墙都不重样,充满鲜明的个性。
我所居住的这处破败宅邸还依稀保留着过去主人荣华富贵的痕迹。厚重的双木门上留着斑驳的漆影,但刷上去的对联早已在岁月中模糊难辨。门前两边的长方形对石上曾经威风凛凛守护着宅院的石狮子不知被谁削下偷走了。门梁上曾经鲜亮的荷花与祥云也退却了颜色。曾经高挂过大红灯笼的铁钩子如今锈迹斑斑;屋瓦上碎片很多,几丛野草顽强地长了出来。
和所有四合院一样,这里有几间平房。在帝都时代的北京城,房子都禁止超过紫禁城的高度。
房东说,住四合院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时时刻刻踩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比住在高层的公寓里要健康得多。这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和大地母亲的精气神相连。
我住在杨梅竹斜街上。这条小巷斜斜地延伸了700多米。原本这里有一条运河流过,后来被居民们填满了。胡同的宽度足够容下一辆小车,不过如果真要进车,就得把路边乱停的自行车统统搬走。
杨梅竹斜街的旁边就是琉璃厂,那条街上曾有过一个窑炉,为皇家的宫殿和庙宇烧制盖屋顶用的琉璃瓦。旁边就是炭儿胡同,为琉璃厂里的窑炉提供必要的燃料;还有笤帚胡同,里面出产的笤帚可以扫去窑炉里的灰烬。
从我家出门到男厕所要步行几分钟,路上我会经过一个菜摊,那个小贩喜欢把胡萝卜摆成金字塔的形状;一家发廊,发型师正为一个顾客按摩着太阳穴;还有一个大门敞开的庭院,里面传出稀里哗啦的麻将声。杨梅竹斜街的建筑仿佛是北京上个世纪历史的缩影。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再会,老北京》 作者:[美]迈克尔·麦尔 译者:何雨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