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探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价值认同是前提,以文化人是关键,强化实践是保证,制度建设是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熊来平(1975- ),男,江西东乡人,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古小明(1975- ),男,江西泰和人,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厦门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与政治学研究。(江西 吉安 34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井冈山大学2008年校级人文科学科研课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08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06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体现了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不容乐观的现实,有必要分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对于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面临不容乐观的现实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认为存在的就是有用的,把知识当做适应环境的工具,把真理等同于“有用”。当下中国大学校园实用主义之风盛行,不少学生学习、为人处世有很强的功利性,社会责任感淡漠,考虑问题往往基于成本收益来分析。什么专业更好就业、什么职业收入更高,成为学生的基本选择标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是当今中国招收高考状元概率最高的院系之一。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3至1/2选择经管。这意味着每6名状元就有1人在这个学院。与此同时,传统的经典人文学科文史哲专业,不仅学生的报考热情持续下降,第一志愿报考不多,而且录取时也很勉强,只有降分以求,才能勉强招满学生”。再者,大学校园流行的“考证热”“考公务员热”“考研热”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许多学生在决定“考证”“考公务员”“考研”时,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人生规划及未来对国家的贡献进行选择,而是只图找个好工作。以大学生入党为例,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井冈山大学大学生的入党态度。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85.0%。
  调查结果显示,有127人认为入党“是一种荣誉,为自己增光”,占30%左右;199人认为入党是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占47%;80人认为入党“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给家人增光”;50多人入党是为了“评优评先”。遗憾的是,只有不足1/3的同学选择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和“帮助自己提高思想觉悟”,甚至有一部分人选择“在政治上镀金,将来有机会升官”。从显示的数据看,很多大学生功利心极强,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切身的现实利益,否则他们就不感兴趣,不会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做其他对社会更有益的事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腐朽思想曾一度成为大学生们的口头禅,足见利己思想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总而言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入党时从现实利益出发,实用主义之风的盛行反映了当代社会年青一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2.理想信念模糊。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指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状态,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当下,有不少大学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缺失等问题。现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大背景下,一些人鼓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价值观。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里,一股企图否定和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风起云涌。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蔡秀敏调查的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为例:
  
  从上表显示的数据来看,有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心存疑虑,对党的执政地位认同减弱,在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此外,校园中流行的“郁闷”“无聊”“空虚”之叹,也是一些大学生自身理想信念模糊的真实写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道德诚信缺失。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社会的底线。当下,校园存在部分大学生道德虚无主义的现象,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等问题上,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一些人甚至把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当做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把个人主义的东西当做个性加以张扬,不思进取、好逸恶劳,骄傲任性。“最近有武汉大学生给很多中国人一个似乎是‘惊世骇俗’的道德判断:白毛女应当嫁给黄世仁(地主);只要有钱,年纪大一些不要紧。”
  诚信就是守诺、践约、无欺。人无信不立,失去诚信,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陶倩教授等学者对上海五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2.2%对‘考试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25.9%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二是遵规守约观念不强。大学生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和故意拖欠学费的行为时有发生。
  4.知行脱节。大学生学习、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价值观处于迅速成型的阶段。一些学生会因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价值观在其身上表现出多重性或不一致性,如有些学生价值认知与价值行为存在矛盾, 表现为高认知、低行为的知行脱节现象;有些学生在公共场合态度积极而富有道德,在网络领域等私下行为里却心理灰暗而缺乏德性;有些学生对社会与他人要求与评价采用高标准,对自己却低要求乃至放纵自身言行;有些学生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人格。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发展方式上的这些矛盾性, 也必将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的选择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自我成长全过程,转化为其自觉追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点:
  1.价值认同是前提。“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面对错误的思潮与价值观念,必须使大学生以自觉的态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做到自身的言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与要求。为此,高校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突出理论特色,给大学生释疑解惑,从理论的高度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要充分发挥大学其他课程蕴涵的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其他课程教师在讲授课程专业知识时,要有意识地渗透价值观的教育,去粗取精,比较鉴别,引导大学生理解、掌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以文化人是关键。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作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人成为人的过程本身就是受历史社会文化熏陶影响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就是将其寓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达到以文化人的过程。首先,高校应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校园文化的纲领和灵魂,深深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灵,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优雅上进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紧紧抓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创新才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感和健全的道德人格。其次,大学生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系高校校园文化的质量,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水平。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着力打造,造成影响,形成特色,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校园文化的品位。再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日益突出,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优化上网环境,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文化。
  3.强化实践是保证。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中说:“真理不像是一种经验的对象,它必须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在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谦虚谨慎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价值、锻炼意志、升华认识。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把对大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4.制度建设是基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制度来保障。一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生处、教务处、学生所在院(系)、团委部门相互配合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制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规划,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及时开展检查、评估与总结。另一方面,形成实践养成机制。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其要求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日常行为细则,体现在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学生文明公约和班规班纪之中,促使高校学子们的行为有所依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和消除社会陋习。只有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让体现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反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受到惩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国,张鹏文.1/6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N].中国青年报,2009-
  09-21.
  [3]蔡秀敏.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调查及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4]郑永年.中国年青一代的权钱膜拜,谁应对此负责?[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11-10.
  [5]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文章阐述了理实一体相融合的“工作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改革,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创造精神和动手实操能力,为培养面向生产工作任务和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银领人才,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工作任务驱动法” 基于工作过程 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   [作
[摘要]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的焦点问题,而就业指导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手段。文章指出成功的就业指导应具有差异化、全程化和社会化的特点。  [关键词]就业指导 差异化 全程化 社会化  [作者简介]贺黎(1981- ),女,湖南株洲人,长沙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湖南 长沙 41001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