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9日,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促山西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的智能制造学术报告会在太原举办。作为2017年山西省科协年会分会场活动之一,报告会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胡正寰,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制造业办公室主任屈贤明,中北大学副校长、山西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白培康等专家作专题报告。会上,院士专家同台论道,畅所欲言,积极为山西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培根:
从几个视
谈到智能制造,很多人容易联想到智能工厂、无人化车间、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等等。实际上,智能制造还是要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
作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主要观念是什么?”——客户。
智能制造不应盲目追求,要根据自身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甚至要让客户参与制造的某些过程。与此同时,还要从数据搜集等基础做起,促进制造业从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这其中最根本的是产业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例如,在实体经济低迷的社会,红领集团抓住智能化定制技术,运用智能技术,配合消费者的需求,使得私人定制实现工业化生产,做到了独树一帜。工业行业迅速发展,在号召“机器换人”的时候,并不建议盲目地机械化,应该从客户端思考,从数据搜集等基础做起,把智能技术融入其中。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是,企业的主要载体是什么?——产品。
独特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产品瓶颈在哪里?毫无疑问独特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冲出瓶颈可更多地关注产品用户体验、个性化,通过智能技术增强使用和服务功能、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等方式让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产品获得独特技术,因此做智能制造,如何使用現代技术让产品独特,是每个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独特技术可以从质量、绿色、服务等方面去寻找。他举例说,华中数控把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用在机床上,像人的心电图一样,测一些机床的指标,目的是对数控机床进行定期体检,保证机床的健康同时提高加工质量。
在从前没有大数据分析的情况下,仅仅依赖人的感知,很多有效的数据资源容易被人们筛掉了,这是影响质量问题的深层原因。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互联网+结合智能技术去适应加工过程变化。
关于智能产品自己做或购买问题,李培根认为,依赖合作伙伴的公司会牺牲了未来进行更大差异化的可能性。能引领产品洞见、未来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技术要保留,商品化或迭代速度快的技术则可选择外包。在用户界面、系统工程、数据分析和快速产品应用开发等领域尽可能自己开发,如内部开发的速度很难跟上外部供应商的脚步则购买。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是,主要现场在哪里?——车间。
企业要生产什么?设备状态怎么样?生产统计等部门都在车间。现在一些企业还不知道智能制造+互联网从什么地方入手,答案当然是要关注车间现场。东莞劲胜是全国智能制造的示范企业,是一家做手机壳的企业,包括产品的开发、品质管控、工时动态匹配等,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生产车间解决了这些问题。李培根指出,加工效率是3C制造企业的生命线,对一3000台机床规模的3C加工车间,若单件加工效率提升10%,可节省300台机床,这些都是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实现的。
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特别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质量、高效是基本目标,服务、绿色、个性等是新目标,在车间现场围绕基本目标,数据、设备和人,更容易寻找到机会。
第四个需要考虑的是,决定因素是什么?——人。
人是决定因素,也是管理的核心问题。“我们的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时候,也需要加强对‘人’的关注。”李培根特别强调,人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作用,他认为国内制造业存在一个盲点,就是忽视人的作用。而实际上,进一步提高中国工人的素质,是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智能制造反而应该更加重视系统中人的作用。
人的问题先从流程与组织创新做起,需要去中心化,即减少科层,去部门、去领导化、去审批。去中心化或少中心反而使系统更稳定,这些亦需要数据技术帮助。
另外,对于人的管理根本在于满足员工需求,选择让数据评判。把主观的监管改为客观的监管,把人的监管改为数据的监管。李培根认为,智能制造不能仅仅关注智能机器,还要尽可能发挥人的潜能,进行业务、人才的最佳匹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
快锻制圆——楔横轧精确成形铁道车轴新工艺的进展
铁道交通是我国重点发展领域,而车轴是火车中需求量较大的重要零件。目前,国内外车轴主要成形工艺是快锻和精锻,快锻制圆——楔横轧成形新工艺与前两者比较,其生产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每根节材约40~80kg,该项目经太重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等四个单位联合攻关,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楔横轧成形工艺具有提高生产效率,节材、可提高零件综合性能等优点,成为世界公认的轴类零件成形新工艺新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在楔横轧推广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80年与无锡江南工具厂在国内率先将辊式楔横轧应用于五金工具的生产。北京科技大学还设计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工艺、性能优良的楔横轧机,并被列为国家标准。在国内外首创了楔横轧重型车后桥空心轴头,先后在国内推广楔横轧生产线100多条,帮助企业建成楔横轧专业化工厂近10家,年产1~5万吨,开发并投产的轴类零件品种已达400多种,包括汽车变速箱中的传动轴,后桥主动轴与轴头,拖拉机、摩托车等中的传动轴。北京科技大学的楔横轧技术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0多项。可见,我国的楔横轧技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在楔横轧产量、品种数量、复杂程度、轧机性能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基本具备采用楔横轧工艺成形铁路车辆车轴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铁路车辆车轴既大又长,质量要求较高,楔横轧工艺在铁路车辆车轴至今还未得到应用,今后仍需要进一步解决楔横轧车轴成形及性能质量问题、设备及模具特大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培根:
从几个视
谈到智能制造,很多人容易联想到智能工厂、无人化车间、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等等。实际上,智能制造还是要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
作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主要观念是什么?”——客户。
智能制造不应盲目追求,要根据自身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甚至要让客户参与制造的某些过程。与此同时,还要从数据搜集等基础做起,促进制造业从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这其中最根本的是产业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例如,在实体经济低迷的社会,红领集团抓住智能化定制技术,运用智能技术,配合消费者的需求,使得私人定制实现工业化生产,做到了独树一帜。工业行业迅速发展,在号召“机器换人”的时候,并不建议盲目地机械化,应该从客户端思考,从数据搜集等基础做起,把智能技术融入其中。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是,企业的主要载体是什么?——产品。
独特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产品瓶颈在哪里?毫无疑问独特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冲出瓶颈可更多地关注产品用户体验、个性化,通过智能技术增强使用和服务功能、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等方式让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产品获得独特技术,因此做智能制造,如何使用現代技术让产品独特,是每个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独特技术可以从质量、绿色、服务等方面去寻找。他举例说,华中数控把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用在机床上,像人的心电图一样,测一些机床的指标,目的是对数控机床进行定期体检,保证机床的健康同时提高加工质量。
在从前没有大数据分析的情况下,仅仅依赖人的感知,很多有效的数据资源容易被人们筛掉了,这是影响质量问题的深层原因。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互联网+结合智能技术去适应加工过程变化。
关于智能产品自己做或购买问题,李培根认为,依赖合作伙伴的公司会牺牲了未来进行更大差异化的可能性。能引领产品洞见、未来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技术要保留,商品化或迭代速度快的技术则可选择外包。在用户界面、系统工程、数据分析和快速产品应用开发等领域尽可能自己开发,如内部开发的速度很难跟上外部供应商的脚步则购买。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是,主要现场在哪里?——车间。
企业要生产什么?设备状态怎么样?生产统计等部门都在车间。现在一些企业还不知道智能制造+互联网从什么地方入手,答案当然是要关注车间现场。东莞劲胜是全国智能制造的示范企业,是一家做手机壳的企业,包括产品的开发、品质管控、工时动态匹配等,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生产车间解决了这些问题。李培根指出,加工效率是3C制造企业的生命线,对一3000台机床规模的3C加工车间,若单件加工效率提升10%,可节省300台机床,这些都是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实现的。
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特别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质量、高效是基本目标,服务、绿色、个性等是新目标,在车间现场围绕基本目标,数据、设备和人,更容易寻找到机会。
第四个需要考虑的是,决定因素是什么?——人。
人是决定因素,也是管理的核心问题。“我们的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时候,也需要加强对‘人’的关注。”李培根特别强调,人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作用,他认为国内制造业存在一个盲点,就是忽视人的作用。而实际上,进一步提高中国工人的素质,是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智能制造反而应该更加重视系统中人的作用。
人的问题先从流程与组织创新做起,需要去中心化,即减少科层,去部门、去领导化、去审批。去中心化或少中心反而使系统更稳定,这些亦需要数据技术帮助。
另外,对于人的管理根本在于满足员工需求,选择让数据评判。把主观的监管改为客观的监管,把人的监管改为数据的监管。李培根认为,智能制造不能仅仅关注智能机器,还要尽可能发挥人的潜能,进行业务、人才的最佳匹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
快锻制圆——楔横轧精确成形铁道车轴新工艺的进展
铁道交通是我国重点发展领域,而车轴是火车中需求量较大的重要零件。目前,国内外车轴主要成形工艺是快锻和精锻,快锻制圆——楔横轧成形新工艺与前两者比较,其生产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每根节材约40~80kg,该项目经太重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等四个单位联合攻关,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楔横轧成形工艺具有提高生产效率,节材、可提高零件综合性能等优点,成为世界公认的轴类零件成形新工艺新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在楔横轧推广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80年与无锡江南工具厂在国内率先将辊式楔横轧应用于五金工具的生产。北京科技大学还设计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工艺、性能优良的楔横轧机,并被列为国家标准。在国内外首创了楔横轧重型车后桥空心轴头,先后在国内推广楔横轧生产线100多条,帮助企业建成楔横轧专业化工厂近10家,年产1~5万吨,开发并投产的轴类零件品种已达400多种,包括汽车变速箱中的传动轴,后桥主动轴与轴头,拖拉机、摩托车等中的传动轴。北京科技大学的楔横轧技术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0多项。可见,我国的楔横轧技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在楔横轧产量、品种数量、复杂程度、轧机性能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基本具备采用楔横轧工艺成形铁路车辆车轴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铁路车辆车轴既大又长,质量要求较高,楔横轧工艺在铁路车辆车轴至今还未得到应用,今后仍需要进一步解决楔横轧车轴成形及性能质量问题、设备及模具特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