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图中O点为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km,向正北偏448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回答1~2题。
1. 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 沼泽大面积萎缩 B. 土地荒漠化
C. 森林面积锐减 D. 生态用水紧张
2. 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心从O点移到P1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 重心从O点移到P2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 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 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 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 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 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 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 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4. 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 2009年春,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 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 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 黄淮地区的洪涝
5. 该地区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 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B. 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C.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D. 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图为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Ⅰ、Ⅱ两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 下列因素中,影响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拔 B. 水分 C. 热量 D. 光照
7. 为遏制“半固定半流动沙地荒漠草原牧业带”向东扩张的趋势,宜采取的措施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沙漠侵袭
B. 退耕还林还草,稳定生态系统
C. 实行休耕政策,恢复自然植被
D. 恢复湿地生态,增强调节能力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8~9题。
8. 图中,甲表示( )
A. 土地盐渍化 B. 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 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 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9. 导致图示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原因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⑥ D. ③⑥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第10题。
[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1.4\&]
10.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 治理盐碱地 B. 退耕还草
C. 保护沼泽地 D. 植树造林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到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地农垦区冬春季常有6~8级大风,分析该地区冬春季多大风的原因。
(2)垦荒区面临的最主要生态问题是 ,当地人们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收获后在田间留残茬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评价该农垦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2.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000 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二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
点\&海拔
高度
(m)\&1月
均温
(℃)\&7月
均温
(℃)\&1月
降水
量(mm)\&7月
降水
量(mm)\&年降
水量
(mm)\&年日
照时数
(小时)\&R\&201\&2.6\&20.7\&54.1\&60.6\&824.5\&1 975.3\&Q\&1 111\&-8.4\&23.3\&1.2\&42.2\&193.7\&2 975.7\&]
材料三
(1)分析R地1月份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图中P处地势 (高/低)于Q处;土壤盐分 (高/低)于Q处,请分析原因。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图中O点为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km,向正北偏448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回答1~2题。
1. 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 沼泽大面积萎缩 B. 土地荒漠化
C. 森林面积锐减 D. 生态用水紧张
2. 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心从O点移到P1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 重心从O点移到P2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 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 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 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 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 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 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 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4. 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 2009年春,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 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 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 黄淮地区的洪涝
5. 该地区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 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B. 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C.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D. 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图为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Ⅰ、Ⅱ两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 下列因素中,影响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拔 B. 水分 C. 热量 D. 光照
7. 为遏制“半固定半流动沙地荒漠草原牧业带”向东扩张的趋势,宜采取的措施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沙漠侵袭
B. 退耕还林还草,稳定生态系统
C. 实行休耕政策,恢复自然植被
D. 恢复湿地生态,增强调节能力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8~9题。
8. 图中,甲表示( )
A. 土地盐渍化 B. 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 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 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9. 导致图示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原因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⑥ D. ③⑥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第10题。
[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1.4\&]
10.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 治理盐碱地 B. 退耕还草
C. 保护沼泽地 D. 植树造林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到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地农垦区冬春季常有6~8级大风,分析该地区冬春季多大风的原因。
(2)垦荒区面临的最主要生态问题是 ,当地人们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收获后在田间留残茬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评价该农垦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2.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000 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二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
点\&海拔
高度
(m)\&1月
均温
(℃)\&7月
均温
(℃)\&1月
降水
量(mm)\&7月
降水
量(mm)\&年降
水量
(mm)\&年日
照时数
(小时)\&R\&201\&2.6\&20.7\&54.1\&60.6\&824.5\&1 975.3\&Q\&1 111\&-8.4\&23.3\&1.2\&42.2\&193.7\&2 975.7\&]
材料三
(1)分析R地1月份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图中P处地势 (高/低)于Q处;土壤盐分 (高/低)于Q处,请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