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不断突破的新时代,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作为新型艺术形式诞生并非偶然,强大的科技助推是主要原因。生长在如此相似的环境下,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的解答十分耐人寻味。从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角度出发,对两者的纵横向度发展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追溯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生物艺术;传媒艺术;艺术形式
一、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纵向历时发展
众所周知,当代所呈现的成熟完备的各种艺术,其形式载体与特征绝非生来如此,而是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进而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而完备,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艺术的“生成”要经历悠久的发展过程。
生物艺术作为一个前沿的年轻学科,是生物学和艺术最激烈的交叉碰撞,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是艺术的进步,更是人类的进步。若要探究生物艺术的艺术形式,首先,需厘清生物艺术的概念。生物艺术在狭义上而言,就是活的,有生命的艺术。当然,这也并非是我随心所欲的定义,而是引用了路易·贝克的观点,“生物艺术也就是生命艺术”。就广义概念而言,生物艺术指的是艺术家将各个生物特征符号化后,通过艺术形式重构生物艺术作品,其表现特征包含无生命体和有生命体或者两种兼容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19世纪上半叶摄影的诞生,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再次分流,这次分流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艺术群体,这便是由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组成的艺术集体—传媒艺术。[1]从概念的两方面分析认识,广义上的传媒艺术范围甚广,涵盖一切艺术品类,所以不作为这篇文章的探究点;在狭义上而言,传媒艺术主要是借助科技的迅猛发展,并蕴涵着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也促使传统艺术格局发生了新的扭变,这也是给我们提供从传统的艺术认知中脱离出来的机遇,用新的思维和方式重新诠释这一新型的艺术群体。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思维的一种挑战。
二、艺术形式的内在形式分析
艺术形式的研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研究,更是其内容的剖析。只有当我们把形式拿来同材料,以及由形式通过艺术作品的内容赋予它以新的生命的材料一起加以考察时,形式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1、内容要素的联系分析
探究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内形式关系时,考察了两者共有的要素及其内在的联系。由于艺术不同深度的融合发展于社会系统之中,避无可避的会与社会的各种组成因素产生着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关系。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提出,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去呈现。而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的创作恰恰是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把对于生活的思考融于艺术中,体现超越现实物象的艺术价值,使作品更具有了集中性、典型性与艺术性。
2、内容特征的对立分析
权衡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注重内容的诠释,还应该分析艺术形式是否完满地呈现了内容。因此,我们以内容特征为依据,将其分为两部分,即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传媒艺术的内容特征多为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类等等,属于再现艺术;而生物艺术内容特征较为广泛,有声乐、绘画、影视类等等,既属于表现艺术,又属于再现艺术。虽然两者的内部构造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都是新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艺术群体,并且都为人类艺术打开了新格局。
三、艺术形式的外在形式分析
1、科技性的联系分析
现如今,科技性无论对生物艺术还是传媒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灵魂”定位,从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发展史来看,很多创新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科技的推动发展。艺术是一种情感诉求,科技则是一种便于诠释的工具;艺术传达精神世界,科技改变客观世界,那么,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就是将精神世界通过“媒介”客观实在的展现给受众。
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收过程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来说,指的是科技在传媒艺术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度拓展,是介入对传媒艺术本身形态、传播与接收方式和价值实现等方面所产生的非可取代性的影响。[2]生物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全新生物结构下的生命艺术。科技性的推进也对生物艺术本身的形态和传播的方式,以及重构生命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深遠的影响。生物艺术的科技性更多表现的是科技智能与人类的融合,在接近或超越人类智慧的“奇点”状况下创作艺术。因此,“科技性”无疑占有两大艺术群体的“灵魂”地位。
只有在技术突破的不断冲击下,艺术才会保持新鲜感、绽放魅力、让人心旷神怡。
2、艺术形象的对立分析
探究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外形式的对立关系时,分别从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审美方式和物化形式三维度加以分析。
首先,以存在方式作为依据,可以划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传媒艺术的内容特征多为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类等等,属于时空艺术;而生物艺术内容特征涵盖范围较广,同时包含三种艺术特征。
其次,以审美方式作为依据,对艺术进行分析,艺术是由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两部分构成。生物艺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限于视觉艺术领域的探究,另附加少量的声音和装置艺术。而传媒艺术的发展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高度融合发展。因此,传媒艺术独具视听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而生物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更加丰富,是具有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穿插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
最后,以物化形式作为依据,可以将艺术作品划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生物艺术是一种在传统艺术形式上加入新“媒介”的艺术,打破传统艺术作品“静”的本质,所以,生物艺术既是动态艺术又是静态艺术。传媒艺术则更多地追求技术性“质”的物化表现,属于动态艺术范围。
四、结语
总体上看,在纵横对比中,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联系统一,首先基于他们艺术形式的结构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使用的物质材料或是支撑主体都与科技性牢牢捆绑,同时他们都直接产生于人类生活,亦或是诉说人类生活等等。综上所述,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在有限的时空中绽放出多样中建统一,共生中现差异的无限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志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第72~76页。
[2]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93~100页。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08),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瓦房店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综合艺术媒介材料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
任戬,大连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生物艺术;传媒艺术;艺术形式
一、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纵向历时发展
众所周知,当代所呈现的成熟完备的各种艺术,其形式载体与特征绝非生来如此,而是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进而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而完备,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艺术的“生成”要经历悠久的发展过程。
生物艺术作为一个前沿的年轻学科,是生物学和艺术最激烈的交叉碰撞,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是艺术的进步,更是人类的进步。若要探究生物艺术的艺术形式,首先,需厘清生物艺术的概念。生物艺术在狭义上而言,就是活的,有生命的艺术。当然,这也并非是我随心所欲的定义,而是引用了路易·贝克的观点,“生物艺术也就是生命艺术”。就广义概念而言,生物艺术指的是艺术家将各个生物特征符号化后,通过艺术形式重构生物艺术作品,其表现特征包含无生命体和有生命体或者两种兼容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19世纪上半叶摄影的诞生,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再次分流,这次分流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艺术群体,这便是由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组成的艺术集体—传媒艺术。[1]从概念的两方面分析认识,广义上的传媒艺术范围甚广,涵盖一切艺术品类,所以不作为这篇文章的探究点;在狭义上而言,传媒艺术主要是借助科技的迅猛发展,并蕴涵着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也促使传统艺术格局发生了新的扭变,这也是给我们提供从传统的艺术认知中脱离出来的机遇,用新的思维和方式重新诠释这一新型的艺术群体。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思维的一种挑战。
二、艺术形式的内在形式分析
艺术形式的研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研究,更是其内容的剖析。只有当我们把形式拿来同材料,以及由形式通过艺术作品的内容赋予它以新的生命的材料一起加以考察时,形式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1、内容要素的联系分析
探究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内形式关系时,考察了两者共有的要素及其内在的联系。由于艺术不同深度的融合发展于社会系统之中,避无可避的会与社会的各种组成因素产生着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关系。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提出,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去呈现。而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的创作恰恰是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把对于生活的思考融于艺术中,体现超越现实物象的艺术价值,使作品更具有了集中性、典型性与艺术性。
2、内容特征的对立分析
权衡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注重内容的诠释,还应该分析艺术形式是否完满地呈现了内容。因此,我们以内容特征为依据,将其分为两部分,即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传媒艺术的内容特征多为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类等等,属于再现艺术;而生物艺术内容特征较为广泛,有声乐、绘画、影视类等等,既属于表现艺术,又属于再现艺术。虽然两者的内部构造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都是新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艺术群体,并且都为人类艺术打开了新格局。
三、艺术形式的外在形式分析
1、科技性的联系分析
现如今,科技性无论对生物艺术还是传媒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灵魂”定位,从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发展史来看,很多创新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科技的推动发展。艺术是一种情感诉求,科技则是一种便于诠释的工具;艺术传达精神世界,科技改变客观世界,那么,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就是将精神世界通过“媒介”客观实在的展现给受众。
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收过程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来说,指的是科技在传媒艺术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度拓展,是介入对传媒艺术本身形态、传播与接收方式和价值实现等方面所产生的非可取代性的影响。[2]生物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全新生物结构下的生命艺术。科技性的推进也对生物艺术本身的形态和传播的方式,以及重构生命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深遠的影响。生物艺术的科技性更多表现的是科技智能与人类的融合,在接近或超越人类智慧的“奇点”状况下创作艺术。因此,“科技性”无疑占有两大艺术群体的“灵魂”地位。
只有在技术突破的不断冲击下,艺术才会保持新鲜感、绽放魅力、让人心旷神怡。
2、艺术形象的对立分析
探究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外形式的对立关系时,分别从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审美方式和物化形式三维度加以分析。
首先,以存在方式作为依据,可以划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传媒艺术的内容特征多为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类等等,属于时空艺术;而生物艺术内容特征涵盖范围较广,同时包含三种艺术特征。
其次,以审美方式作为依据,对艺术进行分析,艺术是由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两部分构成。生物艺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限于视觉艺术领域的探究,另附加少量的声音和装置艺术。而传媒艺术的发展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高度融合发展。因此,传媒艺术独具视听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而生物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更加丰富,是具有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穿插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
最后,以物化形式作为依据,可以将艺术作品划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生物艺术是一种在传统艺术形式上加入新“媒介”的艺术,打破传统艺术作品“静”的本质,所以,生物艺术既是动态艺术又是静态艺术。传媒艺术则更多地追求技术性“质”的物化表现,属于动态艺术范围。
四、结语
总体上看,在纵横对比中,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联系统一,首先基于他们艺术形式的结构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使用的物质材料或是支撑主体都与科技性牢牢捆绑,同时他们都直接产生于人类生活,亦或是诉说人类生活等等。综上所述,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在有限的时空中绽放出多样中建统一,共生中现差异的无限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志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第72~76页。
[2]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93~100页。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08),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瓦房店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综合艺术媒介材料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
任戬,大连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