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是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2011年注册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员单位。建社67年来,出版了大批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及各国有代表性作品的中译本、文学理论、高校文科教材、人文科学著作等图书万余种,发行超过13亿册。出版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出版社”“全国百佳出版单位”“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出版100强”“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等一系列荣誉。《白鹿原》《尘埃落定》等18部作品荣获茅盾文学奖;《天行者》《解放战争》等17种图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长征》《笨花》《当代》等多种图书和期刊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可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前行、影响了几代人的品牌出版社。值此改革开放40年,本刊记者采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掌门人——臧永清社长,请他谈谈文学阅读的意义及推广优质文学的做法与经验。
文学与我们的距离
《新阅读》:上小学时,家里给我订了《儿童文学》杂志,现在还能记住北方那阴暗的冬天,放学后我引颈期盼着杂志的到来。文学于我是这样的情感,于您又是怎样的情感?
臧永清:我高中读的是文科班,大学读的是东北师大中文系,研究生读的是文艺理论专业,工作之初在《艺术广角》杂志当编辑,之后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当副总编辑,在中信出版社、现代出版社也做了一些文学书。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亲近文学。小时候我就萌生了作家梦,上大学也写诗,读研究生时参与翻译过长篇小说,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当作家的灵气不够,而当编辑能够把自己的爱好与工作很好地结合,所以,从事文学出版是幸福的事儿。
《新阅读》:一个出版社的朋友,说他的母亲喜欢阅读杂志和小说,我眼前總会浮现这个温馨的画面。您喜欢哪类作品?您怎样理解文学于个体、城市及社会的意义?
臧永清:我个人还是喜欢现实主义的、有忧患意识的、思想性强的作品。对个体来说,一个人的情感是多维度的,每个人都需要用文学来抚慰心灵,满足精神需要,只是多与少的区别,类型的区别,获取渠道的区别。老年人喜欢看电视剧,年轻人喜欢听歌,电视剧、歌词在广义上来讲也属文学范畴。在介质选择上,有人喜欢纸本书,有人喜欢电子书。总之,大家都不能从根本上离开文学。
如果单讲文学对城市和社会的意义可能不太好说。但阅读对城市和社会的意义确实是很深远的。阅读率高的城市,创造力会更强。譬如江浙一带阅读土壤深厚,书香世家多,地杰人灵,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钱锺书、余华、毕飞宇、格非等著名作家都诞生于此。据统计,中科院院士江浙人士占比非常高,这就是深厚的文化土层产生的强大的创造力。目前我国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扶持力度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的。国内很多城市都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于是狠抓各种阅读活动,下大力气加强阅读环境的营造。形成了很有品牌影响力的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深圳读书月等。从城市、社会治理角度来讲,热爱阅读的人,内心是安定的,热爱阅读的城市往往是文明的城市。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民营书店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卖书吗?如果是卖书网络就能解决问题,还是希望实体书店成为阅读的空间,成为文化活动场所。想让城市成为文明的、安定的城市,阅读是最有效的方式,所需的成本也是最小的。
大力推广优质文学
《新阅读》: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会被各种事务绊住。另外,铺天盖地的书籍又使读者陷入了选择困惑,请您给读者介绍一下贵社最近几年出版的经典作品。
臧永清:图书在琳琅满目的同时也鱼龙混杂,难以挑选。我提倡首选大社、名社的书,这些出版社的产品是有品质保证的。
就拿人民文学出版社来说,建设67年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初,国家调集了冯雪峰、聂绀弩等一批大学者、作家来当社领导。这是人才优势。冯雪峰社长在建社之初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办社方针。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人文社都要做,但必须做精品。几代出版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攒下了珍贵的版本资源,优秀的编辑传统。譬如四大名著一直卖得好,并且越来越好,这都是当年那些大编辑做的、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版本,是别人没有的、最好的版本。出版社一流的编校质量和专业素养会吸引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加入进来,这就是聚拢效应。比如,人文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系列,就不断地被丰富。前阵子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最杰出的学者逯钦立先生的儿子就找到出版社,把逯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的简体字版推荐给我们,希望增补进这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好书太多了,古典文学的镇社之宝有四大名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系列等;现代文学的镇社之宝有《鲁迅全集》《老舍全集》《子夜》《家》《围城》等;当代文学作品有《茅盾文学奖作品全集》《白鹿原》《尘埃落定》等。红色经典有几十种,如《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还有一套小众丛书《蓝星诗库》,20多本做了十多年,包括海子、顾成、舒婷等名家的作品都被收入此套丛书,可称得上是当代诗歌的明珠。外国文学作品有《名著名译丛书》、“哈利·波特 ”系列、丹·布朗系列、斯蒂芬·金系列等。
目前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还很混乱,有些出版社与书商合作出版的一些书不标注翻译者,或者随意编个译者。这些书有很多是抄袭别人的译文,为了避免侵权,随意篡改译文,这样的书是没有保存价值的。我们的翻译家们在翻译作品时严格遵守信、达、雅,浑然天成的作品被随意删改后还有什么滋味?有的读者不清楚这些,买了很多这样的书,还大段背诵,结果佳话变成了笑柄,所以,买书时一定要重视译本。
《新阅读》:出版社都在发掘优秀的作家及作品,竞争可谓激烈,贵社有怎样的方略来引进这些资源?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初就与作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友谊。譬如前几天我去见冯骥才先生时,他还提到人文社的老一代出版家曾给过他很多帮助。我们出版社的编辑会给作家提出很专业的修改意见,对作者打磨作品很有帮助。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作家与编辑有着深厚的友谊。在人文社出书成了好作家的试金石,如果没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书甚至成了一个遗憾。当然,我们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我们不能老大自居,我们会遵从市场规律,在版税和印数方面尽量满足作家的诉求。出版社有足够的诚意,有最好的出版队伍,我们有理由相信会留住作家和吸引更多的作家。另外,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的力量越来越强,我们出版的纯文学作品都卖得不错。我们一直在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渠道维护,做好营销和市场,使出版社的出版事业焕发青春。
《新阅读》:《甄嬛传》风靡国内外,现在大家又开始追《延禧攻略》,我很清楚大家的时间被妃子争宠——这部戏的卖点,给白白消耗掉了。这样很有市场的网络文学其实没有什么文本价值,平庸的文学作品对于人们精神的浸淫,对于阅读时间的争夺,使我们很容易陷进温水煮青蛙的境地,我们如何把更优质的文学作品呈现并送到读者身边?
臧永清:党和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推动优质阅读、经典阅读,作为国家级出版社,我们也会做很多阅读推广活动,如与各地图书馆联合举办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请红学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专家到全国巡讲,告诉读者,四大名著怎么读才有趣;我们常年不断地为重点新书做读者见面会等营销推广活动。当然,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阅读》: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带头人,您对自己和出版社的期待或者说目标是什么?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展势头很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不错。我们的目标不是与社会上的企业比利润,出好书才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人文社建社有67年历史,积累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未来,我们要让这些作品既可看又可听。我们还要大力开发文创产品。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总之,我们要走融合发展之路,在营销方面进一步发力,让出版社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持续稳定地发展,成为既有深厚历史积淀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顶尖、国际一流的文学出版机构。
文学与我们的距离
《新阅读》:上小学时,家里给我订了《儿童文学》杂志,现在还能记住北方那阴暗的冬天,放学后我引颈期盼着杂志的到来。文学于我是这样的情感,于您又是怎样的情感?
臧永清:我高中读的是文科班,大学读的是东北师大中文系,研究生读的是文艺理论专业,工作之初在《艺术广角》杂志当编辑,之后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当副总编辑,在中信出版社、现代出版社也做了一些文学书。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亲近文学。小时候我就萌生了作家梦,上大学也写诗,读研究生时参与翻译过长篇小说,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当作家的灵气不够,而当编辑能够把自己的爱好与工作很好地结合,所以,从事文学出版是幸福的事儿。
《新阅读》:一个出版社的朋友,说他的母亲喜欢阅读杂志和小说,我眼前總会浮现这个温馨的画面。您喜欢哪类作品?您怎样理解文学于个体、城市及社会的意义?
臧永清:我个人还是喜欢现实主义的、有忧患意识的、思想性强的作品。对个体来说,一个人的情感是多维度的,每个人都需要用文学来抚慰心灵,满足精神需要,只是多与少的区别,类型的区别,获取渠道的区别。老年人喜欢看电视剧,年轻人喜欢听歌,电视剧、歌词在广义上来讲也属文学范畴。在介质选择上,有人喜欢纸本书,有人喜欢电子书。总之,大家都不能从根本上离开文学。
如果单讲文学对城市和社会的意义可能不太好说。但阅读对城市和社会的意义确实是很深远的。阅读率高的城市,创造力会更强。譬如江浙一带阅读土壤深厚,书香世家多,地杰人灵,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钱锺书、余华、毕飞宇、格非等著名作家都诞生于此。据统计,中科院院士江浙人士占比非常高,这就是深厚的文化土层产生的强大的创造力。目前我国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扶持力度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的。国内很多城市都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于是狠抓各种阅读活动,下大力气加强阅读环境的营造。形成了很有品牌影响力的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深圳读书月等。从城市、社会治理角度来讲,热爱阅读的人,内心是安定的,热爱阅读的城市往往是文明的城市。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民营书店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卖书吗?如果是卖书网络就能解决问题,还是希望实体书店成为阅读的空间,成为文化活动场所。想让城市成为文明的、安定的城市,阅读是最有效的方式,所需的成本也是最小的。
大力推广优质文学
《新阅读》: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会被各种事务绊住。另外,铺天盖地的书籍又使读者陷入了选择困惑,请您给读者介绍一下贵社最近几年出版的经典作品。
臧永清:图书在琳琅满目的同时也鱼龙混杂,难以挑选。我提倡首选大社、名社的书,这些出版社的产品是有品质保证的。
就拿人民文学出版社来说,建设67年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初,国家调集了冯雪峰、聂绀弩等一批大学者、作家来当社领导。这是人才优势。冯雪峰社长在建社之初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办社方针。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人文社都要做,但必须做精品。几代出版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攒下了珍贵的版本资源,优秀的编辑传统。譬如四大名著一直卖得好,并且越来越好,这都是当年那些大编辑做的、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版本,是别人没有的、最好的版本。出版社一流的编校质量和专业素养会吸引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加入进来,这就是聚拢效应。比如,人文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系列,就不断地被丰富。前阵子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最杰出的学者逯钦立先生的儿子就找到出版社,把逯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的简体字版推荐给我们,希望增补进这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好书太多了,古典文学的镇社之宝有四大名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系列等;现代文学的镇社之宝有《鲁迅全集》《老舍全集》《子夜》《家》《围城》等;当代文学作品有《茅盾文学奖作品全集》《白鹿原》《尘埃落定》等。红色经典有几十种,如《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还有一套小众丛书《蓝星诗库》,20多本做了十多年,包括海子、顾成、舒婷等名家的作品都被收入此套丛书,可称得上是当代诗歌的明珠。外国文学作品有《名著名译丛书》、“哈利·波特 ”系列、丹·布朗系列、斯蒂芬·金系列等。
目前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还很混乱,有些出版社与书商合作出版的一些书不标注翻译者,或者随意编个译者。这些书有很多是抄袭别人的译文,为了避免侵权,随意篡改译文,这样的书是没有保存价值的。我们的翻译家们在翻译作品时严格遵守信、达、雅,浑然天成的作品被随意删改后还有什么滋味?有的读者不清楚这些,买了很多这样的书,还大段背诵,结果佳话变成了笑柄,所以,买书时一定要重视译本。
《新阅读》:出版社都在发掘优秀的作家及作品,竞争可谓激烈,贵社有怎样的方略来引进这些资源?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初就与作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友谊。譬如前几天我去见冯骥才先生时,他还提到人文社的老一代出版家曾给过他很多帮助。我们出版社的编辑会给作家提出很专业的修改意见,对作者打磨作品很有帮助。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作家与编辑有着深厚的友谊。在人文社出书成了好作家的试金石,如果没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书甚至成了一个遗憾。当然,我们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我们不能老大自居,我们会遵从市场规律,在版税和印数方面尽量满足作家的诉求。出版社有足够的诚意,有最好的出版队伍,我们有理由相信会留住作家和吸引更多的作家。另外,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的力量越来越强,我们出版的纯文学作品都卖得不错。我们一直在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渠道维护,做好营销和市场,使出版社的出版事业焕发青春。
《新阅读》:《甄嬛传》风靡国内外,现在大家又开始追《延禧攻略》,我很清楚大家的时间被妃子争宠——这部戏的卖点,给白白消耗掉了。这样很有市场的网络文学其实没有什么文本价值,平庸的文学作品对于人们精神的浸淫,对于阅读时间的争夺,使我们很容易陷进温水煮青蛙的境地,我们如何把更优质的文学作品呈现并送到读者身边?
臧永清:党和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推动优质阅读、经典阅读,作为国家级出版社,我们也会做很多阅读推广活动,如与各地图书馆联合举办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请红学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专家到全国巡讲,告诉读者,四大名著怎么读才有趣;我们常年不断地为重点新书做读者见面会等营销推广活动。当然,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阅读》: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带头人,您对自己和出版社的期待或者说目标是什么?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展势头很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不错。我们的目标不是与社会上的企业比利润,出好书才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人文社建社有67年历史,积累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未来,我们要让这些作品既可看又可听。我们还要大力开发文创产品。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总之,我们要走融合发展之路,在营销方面进一步发力,让出版社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持续稳定地发展,成为既有深厚历史积淀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顶尖、国际一流的文学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