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他者的目光与规训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ng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米的猜想》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寻找能够确认自身的“他者”的存在,用“他者”来证实自我的身份。其实与其说所有的人都在寻找“他者”,不如说所有的人都在寻找自己,都在寻找能确认自己的那个人。而那个“他者”在寻找未果并且不确定的情况下,就演化为寻找者寻找自身理想中的“我”。
  [关键词]他者目光 规训 交换机制 反思
  
  《李米的猜想》描述一个普通女出租车司机寻找失踪四年的爱人的故事。但是却让我们看到现代生活中许多偶然性的一系列聚合,偶然的数字,偶然的打车人,偶然出现的诗人,两个爱人偶然的相遇在警察局。影片中的三条线索,李米。裘水天,方文的三条线索。三个人物都是在偶然中相遇,偶然性将他们牵连在一起。李米与裘火贵、裘水天的偶然相遇。裘水天偶然的碰到裘火贵。裘火贵与裘水天偶然的碰到诗人。李米与方文在警察局里的偶然相遇。偶然性将影片中的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但是这样的偶然性背后却有着一个缺席的他者存在在那里,正因为它的存在,这部片子才被展开。
  
  一、他者目光下的爱情——缺席的他者
  
  《李米的猜想》中始终有着寻找的主题。李米寻找男朋友,裘水天寻找女朋友,裘火贵和裘水天寻找给他们机票的人,方文寻找藏毒的人(裘火贵和裘水天)。整个影片都是在寻找的主题下展开的。但是在寻找中,这个被寻找的东西却是缺席的。留给寻找的人的都是只言片语,或者是信,或者是话。通过影片中的一系列呈现。可以看到,他们寻找的是爱人、爱情或者是自我,在影片中这三者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是不确定的。所有要寻找的东西都是碎片性的、偶然的,所以不能给他们寻找的东西作出确切的规定。
  所有这些人所要寻找的都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缺席者。李米寻找的是失踪四年的男朋友,而确信男朋友存在的只有四年来的54封信。裘火贵和裘水天所要寻找的是给他们机票的人(方文),但意外的却遇到了诗人的死亡,能够证明他们身份的就是藏于他们身上的毒品。方文对于裘火贵和裘水天的寻找,目的是给他们机票。让毒品到达广州。可是他也没有见到裘火贵和裘水天,这两个人对于方文来说也是缺席的。同时缺席的还有警察(叶倾城)的老婆,通过叶倾城,观众知道他老婆出轨,但是他老婆从来没有出现过。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寻找能够确认自身的“他者”的存在,用“他者”来证实自我的身份。其实与其说所有的人都在寻找“他者”,不如说所有的人都在寻找自己,都在寻找能确认自己的那个人。而那个“他者”在寻找未果并且不确定的情况下,就演化为寻找者寻找自身理想中的“我”。
  李米寻找的男朋友,四年之内给了她54封信,每一封信的相隔日期,李米都记的非常清楚。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导演给予观众的感受是时间的空间化。将54封信的相隔日期与空间上的距离等同,这样就造成了李米本人的惶惑感,她将对于男朋友(方文)的寻找,变成了对于这54封信的相隔时间上的规律的推测,将一个本应该是距离上的寻找,变成了时间上的找寻。李米在开始时讲,她曾经跟方文讲过如果父母不让她跟方文在一起,她就绝食。这时还可以看到李米要寻找的是她的爱情,但是后来李米说,我现在就想把他找出来,然后说一句“你他妈怎么不去死呢?”在说出这句话时,李米要的可能就不是爱情,也不是方文。而是李米自己,一个不存在的,一直缺席了四年的“他者”,一直在李米想象中可以给她一个确定的身份认定的“他者”,在李米看来是永远不可能找到了,即使找到。也是要以他者的死亡来确认自我的存在。在警察局里偶遇方文时。李米曾作过努力。让方文(这时已经化名为马冰)承认李米,如果这时方文承认李米的话。可能会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方文和李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种是李米离开方文。从自己的梦想的爱情中走出来。进而在现实中确认自身。但是方文没有承认李米,这就让李米一直摇摆在现实和想象之中,不能清醒地确认自己。从警察局出来,李米跟在方文和菲菲的身后时,哭着说出每封信的日期,并开始背诵信的内容的时候,方文跟她说,我不要你了,你可以不用跟着我了吧。这时李米转身哭着跑开。其实这时候,对于李米来说就是其梦想中的爱情的破灭。也是她希望从方文身上确认意念中的自我的想法的破灭,所有的一切都将她从梦想推向现实,在现实中来确认自己。这就是最后结尾时,李米说,“我们学习都不好,都没有考上大学,我们都不起眼,没有人关心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李米自己最想说的话,也许可以改为“遇上他是我这么大最开心的一件事”,正是由于平凡人对于自身身份的渴求,而由于平凡人的“不起眼”,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身份确认是无法通过外界给予的。所以只有通过精神上的爱情的确认才可能完成对于自身的认同。才可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但是就是这样身份的认同在爱情中也由于所要的东西的缺席而被延宕。
  方文和李米一样也是在爱情中来寻找自己(因为他也是平凡人,没有人关心他)。但是他对于爱情的寻找方式和李米不一样,他要成为李米父母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所以离开李米,去做了贩毒集团的接头人。但是自始至终这部片子都没有告诉观众,李米父母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李米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也是缺席的。方文在54封信中也提到过,说想要回昆明,他觉得他成不了李米父母所希望的那种人。但是接着又说。李米。我已经看到我们超市的样子。从此处可以看到,李米的父母希望方文成为有钱人,但是这只是方文自己的解读(因为李米的父母是缺席的。所以根本没有一个他者告诉方文,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方文所要寻找的另一个自己,也是在方文自己的想象中的他。他想通过占有金钱或者资本来使自己成为李米父母想要的那种人,继而跟李米在一起,从而确认自身。但是当他发现他就要成为他认为的那种人的时候。他也失去了自己。为了成为他想象中的那种人,他铤而走险作了接头人。最终在没有接到裘火贵和裘水天之后,贩毒集团不再信任他,警察注意上了他。最终他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自己对于李米父母(其实是他自己)所想要的自我的找寻。其实方文在这里还有一个角色,就是他是作为李米的他者存在的,但是李米的父母又是作为方文的他者存在的,所以其实李米的他者经过了方文这样一个翻译者,由此看来李米所要在愛情中找寻的自我其实也是被方文翻译后的他者的要求。这也就可以想象她们之间的爱情始终有着—个他者的目光的注视。
  叶倾城(警察)是这部片子里面的正面角色,他在开始出现时,就说出了自己生活中的困境。她的妻子出轨了。出轨的对象是一个小白脸。“小白脸”是用来称呼男性性别特征不明显的男人的。叶倾城称第三者为小白脸,说明在叶倾城心里,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但是最具戏剧性的却是,他作为一个男人,老婆却找了一个不像男人的男人(没有男子气的男人)。 这是让他感到苦恼的事情。其实这里也告诉观众,叶倾城对于自身的男性性征开始怀疑,他的男性性征被他老婆的出轨给阉割了,叶倾城要找的自然是男。性的尊严,是社会习俗告诉的男性的尊严。可以说叶倾城所要找的就是社会告诉的习俗。但是这个习俗,也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而且也是缺席的。虽然影片最终没有说叶倾城最后怎么样了,但是这个寻找的主题在他身上也有着很深刻的痕迹。
  对于爱情的寻找还有裘水天对于小香的寻找。小香始终是一个由裘水天说出的符号,如果说方文在最后我们还看到了具体的人的话,那么小香纯粹就是一个由裘水天的几句话描述出来的符号。从裘水天的口中我们大概知道,小香是一个不愿听从她妈妈逼迫自己去卖淫的农村女孩。但是她又不“土的很”(裘水天语),她为了反抗她妈妈。自己一个人来了昆明。而且从裘水天的叙述中,我们还知道,小香是一个说话口音追求城市化的农村女孩。从裘水天与裘火贵坐出租车与李米的交谈中,观众知道这个从农村来的男孩是来寻找小香的,当李米问她小香是谁时,他说是“女朋友”。紧接着他说小香和别人不一样。她敢骂镇长的儿子。在裘水天眼里,小香是一个敢于反抗权威(妈妈,镇长)的英雄。是他认为跟农村人不一样的人。小香成了裘水天想象中的完美的人格,仿佛成了小香的男朋友,他也具有了小香的性格一敢于反抗权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常常遭到裘水天的打,在现实中,他是一个相对懦弱的农村小伙子,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矛盾性,使观众看到他对自己也不满意。他渴望自己完成其男子汉的蜕变过程,而在这个蜕变过程中,小香的形象无疑是一个参照,而且他也想从与小香的爱情中来吸取蜕变的力量,从而转变成一个不土,勇敢的人。所以小香在此时,就不是他的女朋友。而是他对于另一个完美的自我的想象。
  其实。从四个人的寻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要寻找的东西都是缺席的,但是这个缺席的东西又是确实存在的,它通过爱情来向我们显现,并将对爱情的追寻演变为对于自我的追寻。它时刻影响着影片中所有人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影片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在这个缺席的东西的指引下来完成自己的一切的,整部片子中的主要人物的找寻都可以说这是一个他者目光下的爱情的寻找,继而衍生出了对于自我的寻找。虽然他者的目光无处不在,但是我们仍能看到每一个人自我的主体意识,即他们都想通过寻找来完成自我的确认。
  
  二、规训的爱情——变换机制下人被编码
  
  正是由于他者的缺席,所以也就预示了每个人都不可能找寻到那个确定意义上的爱情、爱人,或者自我。所以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中继续寻找,一直寻找。而导致每一个人都一直寻找的一个动因就是每一个人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那个缺席的他者的目标(其实是每一个人自己想象的目标),就可以得到爱情。所以每一个人都陷入了一种交换机制的诡计当中,即通过自己努力换来自己的爱情。所以观众在整部片子中到处都看到交换的痕迹。
  李米用了四年时间寻找爱人,她用来交换的东西是她的青春,以及身体上的压抑(当她愤怒的问叶倾城,还想知道什么,还想知道我跟谁上过床,她说没有,一个都没有)。通过身体上的压抑和时间来寻找她的爱人,她自己,以及爱情。
  方文通过将自己变成贩毒集团的接头人来换得和李米在一起的生活。换得他们的爱情。最终通过身体的坠落,通过死亡为自己的寻找付出代价。
  裘水天通过自己身体藏毒来换取一万块钱,从而换得与小香在一起,但是最终却是以自由的丧失为代价。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通过交换来完成寻找的,无论是寻找自己,寻找爱情,还是寻找尊严。商品经济的交换机制在这部影片中随处可见,其实交换机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强大的机制在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他们毫无意识的就被这样的机制编码,成为机制运作过程的最好的呈现者。他们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用这样的代价是可以换得自己的爱情的。(从他们对于爱情的执着上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是可悲的确是,当你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机制操纵着你的时候。你也就预示着你是逃脱不了机制对你的束缚的,一旦被机制编码,你也就丧失了你自己,成为机制运转的一个材料,而且还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平凡人的所有)。
  从整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于身体的关注。作为交换筹码的身体在交换机制之下也不是随意妄为的,自由的,它要被这个机制所规训,身体是要符合一定的规训原则的。
  李米压抑自己的身体,只为找到方文,找回自己的爱情。她为爱情献出的是自己身体上的生理需求,是她的利比多的被压抑。她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用来寻找,而忽视了身体的需要。在李米身上,身体向观众呈现的不仅仅是道德上的为爱人守身,而是對于身体的压抑,是交换机制下,身体不得不服从的定律,因为她要寻找的东西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的昂贵。方文寻找的是与李米的爱情,但是故事叙事却没有对于方文身体的显露,可以想见他的身体更为压抑,他的身体是被遮蔽的,只有最终方文从桥上跃下,他的身体才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向我们敞开,他用他的身体交换自己想要的爱情。裘水天为了凑够1万块钱,让小香和自己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身体里藏毒。他将他的身体作为工具,他的身体里的毒品致使他的身体必须避免让毒品在自己的身体里被消化,他必须避免身体被损毁,就是为了用身体去交换他要的爱情。但是最终他却是用自己的身体的自由活动被限制来完成了我们对于他的身体的解读。
  交换机制本就是要在对人的规训中来运作的,但是普通人在这个交换机制中所能给出的筹码只有自己的身体,则身体也必然要在这种机制下被规训。但是人一旦被交换机制编码,人以后的所有的选择就会变得不受自己控制,就会变成这个疯狂机制运转的材料,最终这个交换筹码也将被这个机制所吞噬。
  人被机制编码,身体被机制控制,也就预示了在浪漫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三、现实反思
  
  其实整部片子将社会底层的人的精神和身体剥夺一空。好像告诉观众,你一无所有。你想要的精神,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得不到的,你的肉体也不是你的,你想要精神愉快,你就得付出肉体的代价,但是即使肉体的代价付出去了,这个精神上的愉悦状态,你仍然是达不到的,这是这个片子的悲情色彩所在,也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悲哀所在,即如果你被世俗化,那么你将一无所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凡人对于自己的爱情的合法性的抗争的壮烈性,这为这部片子增加了些许崇高感。每一个人都没有屈服于外在的压力,每一个人都在为成就自己的爱情努力转变自己,努力将自己转变为别人认同的人。虽然这样的转变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但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寻找。从这个层面来看,平凡人又是富有的,也是有希望的。
  《李米的猜想》讲述的就是平凡人的故事。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所有的原型,不仅是原型人物。还有事件等等。但是我们要反思的不是它的原型是否在现实中可以找到,而是平凡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至少这部片子会让我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当现实不让你拥有理想(爱情)的时候,当现实社会让每一个人都世俗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是否能逃脱他者和交换机制的规训,如果能,那么我们要以怎样态度来面对规训?如果不能,我们将被剥夺一空,我们剩下的路只有将自己变的更加现实,更加世俗化。二。在世俗化的今天,我们如何来确认自我?
  在世俗化的今天,无论是他者目光下的爱情,还是规训下的爱情,虽然交换机制无处不在,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这样的机制的存在,意识到我们自身的主体性,也许我们能够了解交换机制的规则,从而能够在编码后获得自由。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由主义之困境随其萌芽、发展和滥觞的过程而发展。当代共和主义批评自由主义导致人的原子化,社会公共生活的衰退,公民美德的缺失,以及私益与公益的失衡,并力图实现公域与私域,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个人善与公民美德,以及私益与公益之统一与和谐。  关键词: 自由主义 共和主义 个人与社会 统一与和谐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判定揭示了政治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紧密关系。然而
[摘要] 《海上钢琴师》寓含的意旨丰富而暧昧——缺乏社会性的精神自由,有限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探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校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发展给出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  1.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
要把这么多的材料往崎岖的高山上运送,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都无能为力,这样的工作只能靠训练有素、吃苦耐劳的骡子运输队才能完成。  这些作品是随一支由四川人组成的山区骡子运输队行走拍摄而成的。队员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绥德县石家湾乡沙滩坪村、张家砭乡霍家沟村、辛店乡房焉村等,为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西电东送”建设“高压铁塔”,为陕北当地老百姓建设“信号塔”。  人们都说四川人能吃苦、不怕累、不
摘 要: 中职语文课堂气氛沉闷,与教师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有关。本文从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立足校园、链接社会等方面,阐述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有效激活课堂气氛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据调查,中职学生普遍厌倦语文课,感觉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感染力,甚至很“无聊”,无法吸引他们,表示对语文学科较有兴趣的学生不及三分之一。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
作书当以感觉为先导,以理法为约束。写字的时候脑子放空,不可边想边写;临摹的时候却要尽可能考虑周详,从全局到枝节全面锤炼。这样感性的释放才不会泛滥无状,平时蓄积的能量可以使放空状态的下意识反应合于规矩,方能“合情合理”。时下不少人反着来,临摹时不假思索,创作时绞尽脑汁。写字亦如同打仗,必以士气为先,所以孙子说“故杀敌者,怒也”,你情绪得上来,士气高涨,则一鼓作气;但又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还需“知己知彼
之于电影史学,电影大师(多指导演)和经典作品多为电影艺术史的研究、阐述对象。之前的电影史学著作,如20世纪30年代问世的法国学者埃米尔·克雷斯的《电影历史》与美国学者罗伯特·格罗的《科学剧院》,20世纪60年代以后问世的法国学者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让·米特里的《电影史》,德国学者乌利希·格雷戈尔的《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来)》,英国学者罗伊·阿米斯的《电影和现实》,波兰学者托埃普立茨的
摘 要: 贾迎春是《红楼梦》中命运遭际十分悲惨的女性。虽然她一直规规矩矩地遵守封建贵族小姐的本分,但是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却毫不反抗,最终被中山狼孙绍祖折磨致死。她的悲剧人生与她的性格缺陷值得关注和借鉴。本文着眼于她的人生轨迹,探讨她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与悲惨命运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贾迎春 性格 懦弱 命运  贾迎春在《红楼梦》中着墨不多,但通过拼贴,我们仍能描绘出一个逆来顺受的懦小姐形象
一、文化寻根:乡土中国的价值观  1948年,費孝通出版《乡土中国》一书,首次提出“乡土中国”的概念。从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乡土中国的组织结构和价值内核,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时代变迁,20世纪70年后的中国不断获得新的书写,传统乡土中国已经步入现代化转型中的“新乡土中国”,“乡土性”发生了一系列嬗变,文化
摘 要: 阜宁县图书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因地制宜、奋力开拓,抓住每年暑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举办“七彩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得到少年儿童朋友的热情参与,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阜宁县图书馆践行“悦读”理念,让快乐学习、愉快阅读成为暑期未成年人的习惯和风尚。让青少年读者变“阅读”为“悦读”,是县级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