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中,一些人不顾实事求是的原则,以“重新评价”丑化英雄美化反面人物,以“重新发现”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最终达到“解构主流”“重构历史”的目的。种种走偏的言行,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
  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比如,提出“如果不打抗日战争”“如果没有抗美援朝”,以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推演,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再比如,罔顾历史条件和历史真实,提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殖民地统治有助于提高中国人素质”等。
  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比如,“好人不好”,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相反,“坏人不坏”,慈禧是“优秀的政治家”,李鸿章妥协投降是“争取国家利益”。在他们眼里,为佐证自己的观点,为了解构主流价值、历史成了予取予求的工具,而不再是客观的存在。
  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规律,美其名曰“再思考”。比如,把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认为儒家充满“奴性”,道家安于现状,法家崇尚专制,毫无可取之处。再比如,宣扬“告别革命”论,抹杀、贬损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一切进步运动,从而否认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历史并非不能考证、不能讨论,但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90后”少年以其任性、脆弱、自大、狂傲、叛逆等鲜明的个性形象存在于人们的传统价值评价之中,然而四川地震中巴蜀少年的英雄行为却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巴蜀英雄少年的行为和
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具有的三个基本性质,即整体综合性、政治科学性和当代本土性;突出一个重点,即着重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