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也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益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引导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新诗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扩展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切忌语言不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还有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在目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可以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二美”原则,并结合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二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可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要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可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因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的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二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讲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话”,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这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可能会有多重解释,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读,这是近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深度而准确的讲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细读”。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要从旁充实。比如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白——悲哀、黑——死”之间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现在有些教师们把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一位,不是浅显的阐释,更不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面意思的解释。
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对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讲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诗句表面,而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分析。这首诗语言如白话,意象单纯明净,诗风清新明朗,全诗基本是以质朴明朗的笔调剖白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理想生活执着而孤独的追求。诗中比较好理解的是对得到的喜悦和对尘世中亲人、友人以及陌生人的祝愿,流淌着一种温暖清丽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人自杀前两个多月所写的作品,看似单纯、平淡,却寄意幽深,温婉平和中透露出诗人对都市物欲生活的拒绝和对乡村纯净生活的向往。“大海”构成了诗中的核心意象,成为诗人理想的象征和灵魂的归依,诗人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最关键、最能泄露诗人内心秘密、反映诗人最真实感人的是最后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情感与生命的最终归宿。诗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尘世中的幸福”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根本上是异质的,言外之意是:我自己不在尘世,尘世的幸福不属于我,是给予别人甚至陌生人的,因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把美好的希望留给尘世,而自己追求的幸福却是超越弃绝了尘世幸福的永恒幸福。
三、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合,从各种角度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一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时,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与古代边来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白、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
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扩展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切忌语言不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还有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在目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可以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二美”原则,并结合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二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可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要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可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因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的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二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讲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话”,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这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可能会有多重解释,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读,这是近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深度而准确的讲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细读”。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要从旁充实。比如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白——悲哀、黑——死”之间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现在有些教师们把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一位,不是浅显的阐释,更不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面意思的解释。
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对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讲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诗句表面,而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分析。这首诗语言如白话,意象单纯明净,诗风清新明朗,全诗基本是以质朴明朗的笔调剖白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理想生活执着而孤独的追求。诗中比较好理解的是对得到的喜悦和对尘世中亲人、友人以及陌生人的祝愿,流淌着一种温暖清丽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人自杀前两个多月所写的作品,看似单纯、平淡,却寄意幽深,温婉平和中透露出诗人对都市物欲生活的拒绝和对乡村纯净生活的向往。“大海”构成了诗中的核心意象,成为诗人理想的象征和灵魂的归依,诗人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最关键、最能泄露诗人内心秘密、反映诗人最真实感人的是最后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情感与生命的最终归宿。诗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尘世中的幸福”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根本上是异质的,言外之意是:我自己不在尘世,尘世的幸福不属于我,是给予别人甚至陌生人的,因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把美好的希望留给尘世,而自己追求的幸福却是超越弃绝了尘世幸福的永恒幸福。
三、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合,从各种角度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一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时,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与古代边来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白、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