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君主缘何称“后”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u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而人们通常不太了解,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一般被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一句:“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王”之意。又如,屈原的《离骚》中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句中“三后”就是“三王”,通常指的是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全句的意思是“从前三王的德行是多么完美啊,所以众多贤人都聚集在他们的周围。”
  “后”具有“君主”的含义,这在早期的一些文字训诂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东汉史学家班固的《白虎通义》中也说:“何为后?君也,天下尊之,故谓之后。”这方面的用例在先秦文献中颇多,前面所举两例即是。另外,《尚书》和《左传》等书中也比比皆是。例如:一、《尚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我们的君主不体恤我们大家)二、《尚书·皋陶谟》:“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祖先的神灵降临了,虞舜帝的宾客来到了,各位诸侯国君登上庙堂相互致礼)三、《左传·襄公四年》:“有穷后羿。”(有穷国的君主是羿。据说此人力大而善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中的“后羿”可能就是根据此人为原型塑造的,其中的“后”字也应该是国君的称号,而不是人名中的一部分)等等。
  那么,上古时代的君主为何称为“后”呢?其来历是怎么回事呢?这就需要了解上古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后”字的本义及其演变了。
  据专家考证,“后”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近代著名文字学家王国维曾对该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进行考辨,认为是产子之形,即看上去是生小孩的样子,属于会意字,本义是表示“妇女生子”或者表示“能生孩子的妇女”。王氏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后”字的出现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体现了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极端落后,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疾病时常流行,加之其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致使人口的增加非常困难。要维持部落的生存,人类自身的繁衍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具有生育功能的女性就成了远古先民崇拜的对象,女性的社会作用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尊崇。与之相应,女性就逐渐地在氏族内部的事务管理中取得了决定权。这样,母权制就随之产生了,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生育功能决定了其在氏族社会中的最高主宰地位,氏族社会的首领一般由女性担任,“后”就成了氏族成员对女性首领的称呼。
  随着先民对男性在人类繁衍中的作用的逐渐认识和了解,氏族内部对女性的崇拜逐渐淡化,而对男性的生育功能也逐渐予以肯定。又由于男性在社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男性就逐渐取得了对氏族内部事务的支配权,进而成为氏族首领。于是,父权制就逐渐取代了母权制,“后”作为氏族首领的称号也为男性所夺取。之后,“后”又由氏族首领的称号转变为部落联盟首领或诸侯的称号。如前面提到的“后羿”之“后”。又如,大禹死后,部落联盟大会选举产生的首领被称为“后益”,不久禹的儿子启杀掉后益夺取了君主之位,自称“夏后”,后人称之为“夏后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后”的称号后来被“帝”、“皇”、“王”等称号所取代,不再被君主们所使用。但是,君主们也并不舍得完全抛弃“后”这顶“桂冠”,就将它转赠给自己的配偶,作为她们的称号,于是历史上就有了“王后”、“皇后”、“后妃”等称呼。“后”字的含义,也由“君主”、“首领”等演变为“帝王的妻子”或“帝王的配偶”之类。总之,让人颇感有趣的是,“后”的称号本来为女性所拥有,后来被男性所夺取;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后,终于又从男性那里回归于女性。当然,此时“后”所拥有的权力已今非昔比,大不如前。
  最后需要顺便指出的是,在古代,“后”和“後”是两个字,意义差别甚大。“君主”和“君主的配偶”之类的概念都不能写作“後”;而“先後”、“前後”的“後”,也不能写成“后”。现在,“後”之所以可以写作“后”,是由于“後”被简化为“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美兰染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IN)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组1为术中单纯美兰染色定位SLN,组2为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
带有自传色彩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故事生动优美,蕴意深刻。“丑小鸭”执著的生活态度激励了许许多多身处逆境的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对于将要或正在面对成
笔者所任教的是少数民族班.学生来自各乡镇的初小校、完小校。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对现代诗难以领会.很难达到和作者共鸣的境界。通过对现代诗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