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历史专业传统的培养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中国史学长久以来形成的书斋式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关系密切。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新一代史学工作者的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出社会适应性更强的专业人才,高校历史教育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对实践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和思考。本文从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基本类型等方面探讨现代语境下高校历史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但伴随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招生基数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张,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环节逐渐被忽视。虽然因为专业差异和学校师资的不同,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并非完全相同,但以历史学为代表的传统基础学科教学中实践观念的淡薄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水平。笔者拟对现代教育语境下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高校历史学专业主要分为非师范和师范两大类。因专业定位的差异,各学校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并非完全相同。但为了迎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所有大学追求的目标。
历史学是一门传统学科,中国进行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治史、写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单纯利用历史文献探讨古代社会的学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斋式学问”,这也是中国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传统方法。因此,在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从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除了师范类专业在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安排了教学实践的环节外,其他非师范类历史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专业理论教学几乎占据了整个培养计划的全部。各高校实践课程多是浅尝辄止,不仅时间较短,各方面对这一环节也不够重视。
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实践工作能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过分依赖课堂教学的专业培养模式犹如单腿走路,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
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素质高、潜力大的高级人才。古人对于“成才之路”也有过很多思考,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曾提到:“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成为古人关于成才之路的精论。其实这句话的核心便是“理论联系实践”,强调了学习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二、实践类型及其关系
综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等因素,笔者认为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类型应是多样化的。一方面要满足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考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因为高校人才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元的,如师范类人才的就业方向并非只有教师岗位,也可能是科研或其他实践性、服务性较强的工作岗位。高校在制订历史专业学生培养计划过程中对这一情况应予以充分重视。
高校历史学专业类型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别,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实践环节也各有侧重。一般情况下,师范专业以教育实践为主,而非师范专业则更注重专业素养的熏陶与培养。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储备与建设,但从目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流向看,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走上考研路,因此在就业发展趋势上,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开始合流,专业类型差异逐渐淡化。从这一角度看,无论高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何,培养单位都应站在培养综合型、能力型人才的立场之上,从各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结合高校历史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其实践教学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类型主要是针对师范类历史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对师范生教学技巧、方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际上,教学技能除了诸如教案的设计与编写、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组织等基本教学素质之外,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师范生在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网络信息的获取等方面都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这给师范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顺利开展工作带来不便。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主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专业实习等。历史学专业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实地考察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考古所等拥有历史实物资料的地点或机构,同时还可组织学生聆听相关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并引导学生尝试简单的学术研究。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收集文献记载以外的其他史料,思考文献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学会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研究水平。历史学教学现状是,课堂教学基本代替了专业实习或专业实习流于形式。专业调查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调查意识,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史学研究方法很难在年青学者中践行。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社会实践主要指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让其通过参与或见习社会工作,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这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逐渐增强,但多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缺乏目的性和专业相关性,有些学生为了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占用了在校的大量时间甚至荒废学业,这就得不偿失了。社会实践形式虽可不拘一格,但学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需求规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实践类型是高校历史专业普遍适用的三种形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对所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实践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这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其次,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同等重要。无论是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在设定毕业流向与专业一致的前提下,专业实习是提高其历史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历史来源于社会,社会发展也需要历史,因此历史学习也应是与时俱进的。一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过硬学术研究基础的历史教师或史学工作者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最后,考虑学制等因素,对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环节的侧重应具体对待。组织非师范历史专业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历史教育实习是不现实的,但笔者认为,即使是非师范专业,这一环节也不应缺失。 三、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践教学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实践教学课程不仅要明确列入学生的培养计划,而且要像理论课程一样有明确的课程设计,尽量使教学过程做到规范划和科学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能有效实施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应注意把握几个重要问题。
1.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实践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并编写相关的教学大纲,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明确的教学目的可以使实践教学有的放矢,如教学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为学生走向教学工作岗打好基础;而专业实习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
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
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并非孤立存在,而应保持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密切联系。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则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实践教学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相关课堂教学的配合必不可少。可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利用一定的学时围绕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实践内容、实践操作技巧、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学时安排及考核标准等相关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操作技巧等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自然过渡,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
3.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践教学一般都是在校外其他单位实施完成的,实施和考核一般由高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完成。目前很多高校均存在实习单位数量较少或不稳定等问题。
以高师历史专业教育实习为例,一些重点中学考虑教育实习可能影响其教学进度或教学质量而拒绝接收实习生,勉强接收者也不愿让实习生承担足够的教学任务,这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主要原因是高校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某一学期,周期较长,且实习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中学教学确实存在一定影响。
面对一系列问题,高师院校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教育实习的时间应得到保证。为了避免较长周期的实习影响中学正常教学,高校可将学生实习次数分解,由一次变为多次,合理安排校外实习时间。其次,合理分配实习基地,增加支教和顶岗实习比例。高师院校可适当扩大选点范围,增加农村中小学或边远地区顶岗实习的名额,扩大实习生的锻炼空间,同时也为落后地区的教育作出贡献。最后,对实习要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制度。教育实习环节复杂,涉及面广,制度建设与监管机制缺失是影响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实习质量和实习环节流于形式,除了实习单位不配合之外,对实习生缺乏严格的监管、考核也是重要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应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严格执行,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加强对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监管,深入实习基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发现并积极应对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概言之,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虽属传统学科,也应重视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历史学以历史问题为主要学习和研究对象,但学以致用是古今不变的真理,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在现代语境下,高等院校应对新时期历史专业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对历史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实践环节是引导学生由高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演习”,是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关键一环。目前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显而易见,但改革的过程却任重道远。高校与社会单位应从观念与制度双方面不断努力,以保证实践效果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红信.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J].邢台学院学报,2010(1).
[2]楚绪刚.在高校历史教育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张立芹.中国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4]苏苑.新时期高校历史教育如何走出新路子[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
关键词: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但伴随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招生基数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张,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环节逐渐被忽视。虽然因为专业差异和学校师资的不同,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并非完全相同,但以历史学为代表的传统基础学科教学中实践观念的淡薄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水平。笔者拟对现代教育语境下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高校历史学专业主要分为非师范和师范两大类。因专业定位的差异,各学校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并非完全相同。但为了迎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所有大学追求的目标。
历史学是一门传统学科,中国进行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治史、写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单纯利用历史文献探讨古代社会的学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斋式学问”,这也是中国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传统方法。因此,在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从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除了师范类专业在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安排了教学实践的环节外,其他非师范类历史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专业理论教学几乎占据了整个培养计划的全部。各高校实践课程多是浅尝辄止,不仅时间较短,各方面对这一环节也不够重视。
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实践工作能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过分依赖课堂教学的专业培养模式犹如单腿走路,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
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素质高、潜力大的高级人才。古人对于“成才之路”也有过很多思考,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曾提到:“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成为古人关于成才之路的精论。其实这句话的核心便是“理论联系实践”,强调了学习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二、实践类型及其关系
综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等因素,笔者认为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类型应是多样化的。一方面要满足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考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因为高校人才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元的,如师范类人才的就业方向并非只有教师岗位,也可能是科研或其他实践性、服务性较强的工作岗位。高校在制订历史专业学生培养计划过程中对这一情况应予以充分重视。
高校历史学专业类型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别,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实践环节也各有侧重。一般情况下,师范专业以教育实践为主,而非师范专业则更注重专业素养的熏陶与培养。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储备与建设,但从目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流向看,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走上考研路,因此在就业发展趋势上,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开始合流,专业类型差异逐渐淡化。从这一角度看,无论高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何,培养单位都应站在培养综合型、能力型人才的立场之上,从各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结合高校历史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其实践教学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类型主要是针对师范类历史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对师范生教学技巧、方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际上,教学技能除了诸如教案的设计与编写、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组织等基本教学素质之外,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师范生在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网络信息的获取等方面都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这给师范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顺利开展工作带来不便。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主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专业实习等。历史学专业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实地考察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考古所等拥有历史实物资料的地点或机构,同时还可组织学生聆听相关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并引导学生尝试简单的学术研究。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收集文献记载以外的其他史料,思考文献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学会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历史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研究水平。历史学教学现状是,课堂教学基本代替了专业实习或专业实习流于形式。专业调查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调查意识,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史学研究方法很难在年青学者中践行。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社会实践主要指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让其通过参与或见习社会工作,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这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逐渐增强,但多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缺乏目的性和专业相关性,有些学生为了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占用了在校的大量时间甚至荒废学业,这就得不偿失了。社会实践形式虽可不拘一格,但学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需求规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实践类型是高校历史专业普遍适用的三种形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对所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实践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这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其次,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同等重要。无论是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在设定毕业流向与专业一致的前提下,专业实习是提高其历史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历史来源于社会,社会发展也需要历史,因此历史学习也应是与时俱进的。一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过硬学术研究基础的历史教师或史学工作者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最后,考虑学制等因素,对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环节的侧重应具体对待。组织非师范历史专业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历史教育实习是不现实的,但笔者认为,即使是非师范专业,这一环节也不应缺失。 三、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践教学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实践教学课程不仅要明确列入学生的培养计划,而且要像理论课程一样有明确的课程设计,尽量使教学过程做到规范划和科学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能有效实施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应注意把握几个重要问题。
1.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实践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并编写相关的教学大纲,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明确的教学目的可以使实践教学有的放矢,如教学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为学生走向教学工作岗打好基础;而专业实习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
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
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并非孤立存在,而应保持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密切联系。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则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实践教学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相关课堂教学的配合必不可少。可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利用一定的学时围绕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实践内容、实践操作技巧、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学时安排及考核标准等相关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操作技巧等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自然过渡,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
3.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践教学一般都是在校外其他单位实施完成的,实施和考核一般由高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完成。目前很多高校均存在实习单位数量较少或不稳定等问题。
以高师历史专业教育实习为例,一些重点中学考虑教育实习可能影响其教学进度或教学质量而拒绝接收实习生,勉强接收者也不愿让实习生承担足够的教学任务,这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主要原因是高校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某一学期,周期较长,且实习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中学教学确实存在一定影响。
面对一系列问题,高师院校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教育实习的时间应得到保证。为了避免较长周期的实习影响中学正常教学,高校可将学生实习次数分解,由一次变为多次,合理安排校外实习时间。其次,合理分配实习基地,增加支教和顶岗实习比例。高师院校可适当扩大选点范围,增加农村中小学或边远地区顶岗实习的名额,扩大实习生的锻炼空间,同时也为落后地区的教育作出贡献。最后,对实习要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制度。教育实习环节复杂,涉及面广,制度建设与监管机制缺失是影响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实习质量和实习环节流于形式,除了实习单位不配合之外,对实习生缺乏严格的监管、考核也是重要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应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严格执行,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加强对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监管,深入实习基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发现并积极应对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概言之,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虽属传统学科,也应重视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历史学以历史问题为主要学习和研究对象,但学以致用是古今不变的真理,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在现代语境下,高等院校应对新时期历史专业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对历史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实践环节是引导学生由高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演习”,是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关键一环。目前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显而易见,但改革的过程却任重道远。高校与社会单位应从观念与制度双方面不断努力,以保证实践效果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红信.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J].邢台学院学报,2010(1).
[2]楚绪刚.在高校历史教育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张立芹.中国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4]苏苑.新时期高校历史教育如何走出新路子[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