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国庆假期,确实让有些人笑得非常开心。
仍然处于定向邀约开放阶段的上海某海洋公园,在国庆期间已经先体验了一把爆满景象,可谓一票难求。而这家海洋公园最大的噱头之一,莫过于包括海豚、海狮和虎鲸表演在内的动物剧场。
这样“成功”的商业案例已经不鲜见。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动物做出的“惊为天人”的动作,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呢?这种表演,又是否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呢?
我们从马戏说起。
现代马戏团的雏形最晚可以追溯到18世纪70年代,英国人阿斯特雷率先将杂技、小丑和以马作为表演动物的马术融合起来。19世纪,由于铁路系统的发展,很多其他的珍稀野生动物得以通过先进的交通方式运抵全国,从而加入了马戏表演的行列。
中国的现代马戏,则起源于1930年,尹清川、李同仁、郑继荣等人在埇桥率先开始尝试驯兽动物展。至遲到此时,猴、狼、狗熊等动物都加入了中国本土马戏的行列。这种对本土马戏的创新,没让驯兽者失望。50年代,宿县带有集体性质的“大众动物表演团”全年营收就高达40万元,此时一张门票的价格才5分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戏团逐渐风光不再。在经历了住建部、国家森林局牵头的市场清理之后,马戏团又成为“拯救表演动物项目”等民间志愿机构的靶子,宿县动物表演团等知名马戏团,只能维持流动的“卖艺”状况,没有固定据点。
然而动物表演在中国并未衰落,而是把重头戏移到了水中。
在中国,水族馆和海洋公园的建设,被定义为“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举措,其意义“远在其他任何博物院之上”。
乘上了科普教育的风潮,海洋馆的发展速度飙升。中国大陆地区目前有圈养鲸豚的海洋公园达39家,分布于17个省市,圈养鲸豚达到419头,其中九成以上都开展了鲸豚表演。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然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信息,1975年到2012年间日本出口的668头海豚活体中,接近一半去往了中国大陆地区。
可以说,无论陆地海洋,我们都拥有了规模相当可观的动物表演团队。然而,这绝非幸事。
为了让动物服从人类的指令,人类可以对动物进行繁育或者驯化。这二者有根本的区别,繁育只是让动物能够在人类控制下传宗接代,而驯化则要求动物的基因性状发生改变,将野生动物变成家禽家畜。
所有的观赏动物和表演动物中,大部分都与野生种群一样,并没有明确适用于表演的新性状。也就是说,让动物表演,可能会违逆动物的天性。
这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手段”让它们配合。而不合理的手段,会让动物痛不欲生。
例如说,黑熊本身用四肢移动,而在马戏中则被要求后腿站立行走,乃至骑自行车。这种行走方式有悖黑熊天性,因而必须用强迫手段予以训练。而国内有些马戏团采用的方法,是将黑熊用短链拴住脖子固定在墙上,如果黑熊不能坚持站立,就有窒息死亡的风险。
当然,不是所有驯养动物的方式都如此残忍。例如台北市立动物园就充分利用了动物的本能和习性。动物完成指定动作就可以立刻得到奖励,如果不完成也不会受到惩罚。动物无须模仿人类,只需要在玩耍的同时进行无害于身体的动作训练。
不过,即使驯养方式合理,动物们仍然可能面对其他折磨,驯养环境就是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圈养环境里面的海豚死亡率比野生状态下的高很多。根据一份海洋公园的报告,圈养的瓶鼻海豚寿命甚至不足3年,而在野生环境中它们可以存活30年以上。
而中国的水族馆,设施更是难以跟上扩张的脚步。业内人士估计,2014到2016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水族馆总数就增加了一倍。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资源环保处处长郭睿就表示,因为水族馆行业快速扩张,很多兴建水族馆的企业缺乏经验,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跟不上。
至于资本不足的国内马戏团,更是难以为动物提供合适的环境。
更大的痼疾,在无法可依。在美国动物表演要受《动物福利法》的约束。而中国虽然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可以参考,但在具体执行上有很多困难。
《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没有虐待动物相关的具体规定。只要动物不出现伤亡,负责执法的森林公安局或者野生动物保护单位,就很难对违规的马戏团进行处罚。
即使发现马戏团硬件条件不合适,执法部门能做的也只是向当地林业部门建议取消资质。然而资质本来就是林业部门确定的,让它们收回成命并不容易。
一位马戏行业从业者曾经言之凿凿地表示,他们的行为也是对动物的一种保护。
然而,保护动物不是只靠人对动物的好感就行得通的。
看动物表演和普通的观赏动物有所不同。动物表演中动物显得更有“人性”,经常会做一些滑稽可爱的表演,和人有一些亲密互动的环节。
这样的环节经常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让人们只关注到动物可爱的一面,而忘记这些动物其实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好像狮子老虎也不过是一只大猫,甚至产生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想法。
一项实验说明,相比在自然环境中的猩猩,广告中穿衣戴帽的猩猩,更让人认识不到猩猩的濒危。甚至相比之下,人的捐款意愿都会下降,这自然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
2005年芝加哥大学组织的一项调查,也支持这个实验的结论。
调查者让游客看大猩猩、猩猩和黑猩猩的照片,并且回答哪些是濒危动物。九成以上的游客都认为大猩猩和猩猩是濒危动物,但认为黑猩猩是濒危动物的只有六成人。其实这三种都是濒危动物。为什么游客不把黑猩猩也看作濒危动物?35%的游客认为,自己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黑猩猩人模人样的样子,所以不觉得黑猩猩会濒危。看来,过度曝光尤其是和人同框出镜,对动物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
关于动物表演和动物保护,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马戏团不养这些动物,它们就会无家可归。这种说法只是狡辩,即使马戏团不养,这些动物也会有归宿。
虽然大多数表演动物都经历了二代或者三代繁殖,已经不是所谓的“野生动物”,但法律上只根据品种而不按“出身”来确定是否珍稀。在中国,至少有生态基地和保护区可为它们容身。
而水族馆里的明星动物,其实主业也并非是表演。很多水族馆就是以繁育野生动物的名义开办的,也就是说,养育这些野生动物是他们的义务。“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对这些动物并不适用。
在不同国家的动物们正在享受冰火两重天的待遇。2017年5月21日,美国的玲玲马戏团结束谢幕演出从此成为历史,其旗下的大象也全部退休,在动物福利相关的法律保护下安享晚年。与此同时,中国仍有数家新建的海洋公园以动物表演为卖点吸引观众,国庆期间马戏也成为不少旅游景区的热门项目。许多海豚、虎鲸、海狮乃至熊、老虎、狮子、猴子,仍然在进行各种以刺激肾上腺素为目的的演出。
殊不知,表演落幕以后,才是动物演员们的至暗时刻。
仍然处于定向邀约开放阶段的上海某海洋公园,在国庆期间已经先体验了一把爆满景象,可谓一票难求。而这家海洋公园最大的噱头之一,莫过于包括海豚、海狮和虎鲸表演在内的动物剧场。
这样“成功”的商业案例已经不鲜见。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动物做出的“惊为天人”的动作,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呢?这种表演,又是否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呢?
中国,动物表演大户
我们从马戏说起。
现代马戏团的雏形最晚可以追溯到18世纪70年代,英国人阿斯特雷率先将杂技、小丑和以马作为表演动物的马术融合起来。19世纪,由于铁路系统的发展,很多其他的珍稀野生动物得以通过先进的交通方式运抵全国,从而加入了马戏表演的行列。
中国的现代马戏,则起源于1930年,尹清川、李同仁、郑继荣等人在埇桥率先开始尝试驯兽动物展。至遲到此时,猴、狼、狗熊等动物都加入了中国本土马戏的行列。这种对本土马戏的创新,没让驯兽者失望。50年代,宿县带有集体性质的“大众动物表演团”全年营收就高达40万元,此时一张门票的价格才5分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戏团逐渐风光不再。在经历了住建部、国家森林局牵头的市场清理之后,马戏团又成为“拯救表演动物项目”等民间志愿机构的靶子,宿县动物表演团等知名马戏团,只能维持流动的“卖艺”状况,没有固定据点。
然而动物表演在中国并未衰落,而是把重头戏移到了水中。
在中国,水族馆和海洋公园的建设,被定义为“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举措,其意义“远在其他任何博物院之上”。
乘上了科普教育的风潮,海洋馆的发展速度飙升。中国大陆地区目前有圈养鲸豚的海洋公园达39家,分布于17个省市,圈养鲸豚达到419头,其中九成以上都开展了鲸豚表演。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然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信息,1975年到2012年间日本出口的668头海豚活体中,接近一半去往了中国大陆地区。
可以说,无论陆地海洋,我们都拥有了规模相当可观的动物表演团队。然而,这绝非幸事。
中国的表演动物有多苦
为了让动物服从人类的指令,人类可以对动物进行繁育或者驯化。这二者有根本的区别,繁育只是让动物能够在人类控制下传宗接代,而驯化则要求动物的基因性状发生改变,将野生动物变成家禽家畜。
所有的观赏动物和表演动物中,大部分都与野生种群一样,并没有明确适用于表演的新性状。也就是说,让动物表演,可能会违逆动物的天性。
这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手段”让它们配合。而不合理的手段,会让动物痛不欲生。
例如说,黑熊本身用四肢移动,而在马戏中则被要求后腿站立行走,乃至骑自行车。这种行走方式有悖黑熊天性,因而必须用强迫手段予以训练。而国内有些马戏团采用的方法,是将黑熊用短链拴住脖子固定在墙上,如果黑熊不能坚持站立,就有窒息死亡的风险。
当然,不是所有驯养动物的方式都如此残忍。例如台北市立动物园就充分利用了动物的本能和习性。动物完成指定动作就可以立刻得到奖励,如果不完成也不会受到惩罚。动物无须模仿人类,只需要在玩耍的同时进行无害于身体的动作训练。
不过,即使驯养方式合理,动物们仍然可能面对其他折磨,驯养环境就是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圈养环境里面的海豚死亡率比野生状态下的高很多。根据一份海洋公园的报告,圈养的瓶鼻海豚寿命甚至不足3年,而在野生环境中它们可以存活30年以上。
而中国的水族馆,设施更是难以跟上扩张的脚步。业内人士估计,2014到2016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水族馆总数就增加了一倍。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资源环保处处长郭睿就表示,因为水族馆行业快速扩张,很多兴建水族馆的企业缺乏经验,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跟不上。
至于资本不足的国内马戏团,更是难以为动物提供合适的环境。
更大的痼疾,在无法可依。在美国动物表演要受《动物福利法》的约束。而中国虽然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可以参考,但在具体执行上有很多困难。
《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没有虐待动物相关的具体规定。只要动物不出现伤亡,负责执法的森林公安局或者野生动物保护单位,就很难对违规的马戏团进行处罚。
即使发现马戏团硬件条件不合适,执法部门能做的也只是向当地林业部门建议取消资质。然而资质本来就是林业部门确定的,让它们收回成命并不容易。
表演不算一种保护
一位马戏行业从业者曾经言之凿凿地表示,他们的行为也是对动物的一种保护。
然而,保护动物不是只靠人对动物的好感就行得通的。
看动物表演和普通的观赏动物有所不同。动物表演中动物显得更有“人性”,经常会做一些滑稽可爱的表演,和人有一些亲密互动的环节。
这样的环节经常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让人们只关注到动物可爱的一面,而忘记这些动物其实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好像狮子老虎也不过是一只大猫,甚至产生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想法。
一项实验说明,相比在自然环境中的猩猩,广告中穿衣戴帽的猩猩,更让人认识不到猩猩的濒危。甚至相比之下,人的捐款意愿都会下降,这自然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
2005年芝加哥大学组织的一项调查,也支持这个实验的结论。
调查者让游客看大猩猩、猩猩和黑猩猩的照片,并且回答哪些是濒危动物。九成以上的游客都认为大猩猩和猩猩是濒危动物,但认为黑猩猩是濒危动物的只有六成人。其实这三种都是濒危动物。为什么游客不把黑猩猩也看作濒危动物?35%的游客认为,自己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黑猩猩人模人样的样子,所以不觉得黑猩猩会濒危。看来,过度曝光尤其是和人同框出镜,对动物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
关于动物表演和动物保护,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马戏团不养这些动物,它们就会无家可归。这种说法只是狡辩,即使马戏团不养,这些动物也会有归宿。
虽然大多数表演动物都经历了二代或者三代繁殖,已经不是所谓的“野生动物”,但法律上只根据品种而不按“出身”来确定是否珍稀。在中国,至少有生态基地和保护区可为它们容身。
而水族馆里的明星动物,其实主业也并非是表演。很多水族馆就是以繁育野生动物的名义开办的,也就是说,养育这些野生动物是他们的义务。“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对这些动物并不适用。
在不同国家的动物们正在享受冰火两重天的待遇。2017年5月21日,美国的玲玲马戏团结束谢幕演出从此成为历史,其旗下的大象也全部退休,在动物福利相关的法律保护下安享晚年。与此同时,中国仍有数家新建的海洋公园以动物表演为卖点吸引观众,国庆期间马戏也成为不少旅游景区的热门项目。许多海豚、虎鲸、海狮乃至熊、老虎、狮子、猴子,仍然在进行各种以刺激肾上腺素为目的的演出。
殊不知,表演落幕以后,才是动物演员们的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