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强调,所有的德行都要通过现实的物质基础去实践最终达到潜能的自我实现。人类意志抉择的产生都依赖于人的行为,并且意志选择的对象只能是现存的客观物质,脱离了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去谈德性,都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的研究得出,人作为社会的动物,他的一切行为都要依赖社会物质基础做支撑,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物质基础;社会关系
1.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理智德性是指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时间通过教导的方式对人进行德性的培养最终形成理智的德性。而倫理的德性则是从日常的行为习惯中产生的。我们知道没有什么德性是从出生开始大自然就赋予我们的,就像小孩子出生并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并不能要求孩子从出生就形成良好的习惯,或许他们与生俱来就拥有这种德性,这种德性也只是一种潜能,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外化于形,最终形成德行的自我实现活动。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到的“我们事先实行德性活动,然后才获得了德行。”①就好比艺术家只有先从事了艺术活动然后才能成为艺术家,人只有产生了道德行为,才能成为“道德人”。由此可见,我们也只有在做公正的事情当中,才能成为公正的人,在友爱的持之以恒中才能成为友爱的人。所有的德行都要通过现实的物质基础去实践、去表现最终达到潜能的自我实现。意志的选择离不开理智地思考和伦理品格。所有的意志抉择的产生都依赖于人的行为去表现,而且意志选择的对象只能是现存的物质,脱离了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都是没有意义的。
2.以慷慨、大方为例论证德性的依赖于物质
我们称赞一个人慷慨与否时,是鉴于钱财的给予和收取之中讲的,尤其是在给予方面。这里的钱财指的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所有东西。我们在谈论慷慨的同时往往将挥霍和吝啬放在一起。不能将钱财看得比其实际价值更为重要,也不能浪费钱财,因为财物是生活所依。钱财作为可用之物,既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可以使他产生负面的结果,关键在于人怎么样处理问题,这就需要人拥有好的德性。每个事物只能被拥有良好德性的人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有财富之德才是慷慨之人,但是如果没有物质条件作支撑,即使拥有良好的德性也做不到慷慨,如果违背客观现实做了慷慨的事,慷慨的行为所带来的不会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由此可见,慷慨的德行必须要依赖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作支撑,没有物质做基础,德行的实施将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实践德性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会使人真正的获得快乐和幸福。
大方的行为也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做支撑。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大方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但是大方于慷慨不同的是,大方不像慷慨一样涉及钱财的所有方面,只是涉及了钱财的支出方面。我们通常会把大方和慷慨等同,觉得这两种德性都依赖于物质条件而存在,都与钱财息息相关。亚里士多德认为“大方的人也是慷慨的,但慷慨的人不一定大方。缺乏这种品质的人称作小气,过度大方称之为炫耀和粗俗。”②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大方都建立在钱财的使用程度之上,如何合理的使用和分配钱财是判别一个人是大方的还是粗俗的,这里就可以看出物质条件的合理使用与分配方法离不开的德性,同样的德性的体现也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穷人不可能是大方的,因为他根本不具有操办这样一个大肆消费活动的合理的财力。”③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作支撑去践行大方的德性,脱离了客观现实的物质条件所产生的大方的行为不仅不会在关键问题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反而会导致施救者因为违背了客观现实情况从而使得他无法真真体会到帮助人所能带来的快乐感和幸福感。众所周知,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并不能真真的感受到快乐,反而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并且获得不幸。
综上所述,无论是慷慨还是大方都离不开物质条件的制约。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善缘依赖物质基础而存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一个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必须通过人际关系去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时,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然而,想要获得快乐和幸福就必须实践有德性的行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的和谐才能进一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友爱的关系,使人成为真正快乐的道德人。
拥有德性并且付诸于行动的人就是快乐的,每种快乐与他所完善的实现活动是亲如手足的。④快乐使实现活动完满,这种快乐并不是停留在感觉和能力上的快乐,最高的快乐在最完满的现实活动之中,最完满的实现活动就是实现活动本身处在最好的状态中面对最惬意的对象的现实活动,这种实现活动通过外在条件的影响,使人达到潜能的自我实现,但是,人想要实现潜能又不能脱离外在的条件,也就是物质条件的制约。
3.幸福离不开外在的善缘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一方面,他所主张的幸福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它同时还包括身体健康及物质生活的幸福,也就是说,快乐也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幸福诚然也需要一些外在的善缘。因为人们如果没有辅助手段可供支配的话,做高贵的事情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许多事情都只有借助朋友、金钱和政治权利这些工具才能办成。另一方面,如果缺少一些东西,如高贵的出身,聪明的子女,身材的健美,幸福就会蒙上阴影。⑤就好比,大方的人需要钱财,才能做到出手大方;勇敢的人如果想要完成一件勇敢的事情,就必须有外在的力量鼓励他去完成勇敢的行为;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和,只有当这些德性自觉的在社会关系中实现时,这时的公正才是一种高级层面的公正。由此可见,人的意识都要通过客观物质去实现,人们在从事任何的活动时,都离不开外在的因素,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人就成了一个抽象的人。作为人的幸福也必须生活在良好的外部关系之中,他也需要有身体的健康,食物和所有其他生活的必需品支撑,人只有将潜能发展成自觉的自我实现活动,这些德性才能使人变成幸福的人,可见幸福离不开外在的善缘。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7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0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2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37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2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物质基础;社会关系
1.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理智德性是指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时间通过教导的方式对人进行德性的培养最终形成理智的德性。而倫理的德性则是从日常的行为习惯中产生的。我们知道没有什么德性是从出生开始大自然就赋予我们的,就像小孩子出生并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并不能要求孩子从出生就形成良好的习惯,或许他们与生俱来就拥有这种德性,这种德性也只是一种潜能,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外化于形,最终形成德行的自我实现活动。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到的“我们事先实行德性活动,然后才获得了德行。”①就好比艺术家只有先从事了艺术活动然后才能成为艺术家,人只有产生了道德行为,才能成为“道德人”。由此可见,我们也只有在做公正的事情当中,才能成为公正的人,在友爱的持之以恒中才能成为友爱的人。所有的德行都要通过现实的物质基础去实践、去表现最终达到潜能的自我实现。意志的选择离不开理智地思考和伦理品格。所有的意志抉择的产生都依赖于人的行为去表现,而且意志选择的对象只能是现存的物质,脱离了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都是没有意义的。
2.以慷慨、大方为例论证德性的依赖于物质
我们称赞一个人慷慨与否时,是鉴于钱财的给予和收取之中讲的,尤其是在给予方面。这里的钱财指的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所有东西。我们在谈论慷慨的同时往往将挥霍和吝啬放在一起。不能将钱财看得比其实际价值更为重要,也不能浪费钱财,因为财物是生活所依。钱财作为可用之物,既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可以使他产生负面的结果,关键在于人怎么样处理问题,这就需要人拥有好的德性。每个事物只能被拥有良好德性的人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有财富之德才是慷慨之人,但是如果没有物质条件作支撑,即使拥有良好的德性也做不到慷慨,如果违背客观现实做了慷慨的事,慷慨的行为所带来的不会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由此可见,慷慨的德行必须要依赖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作支撑,没有物质做基础,德行的实施将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实践德性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会使人真正的获得快乐和幸福。
大方的行为也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做支撑。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大方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但是大方于慷慨不同的是,大方不像慷慨一样涉及钱财的所有方面,只是涉及了钱财的支出方面。我们通常会把大方和慷慨等同,觉得这两种德性都依赖于物质条件而存在,都与钱财息息相关。亚里士多德认为“大方的人也是慷慨的,但慷慨的人不一定大方。缺乏这种品质的人称作小气,过度大方称之为炫耀和粗俗。”②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大方都建立在钱财的使用程度之上,如何合理的使用和分配钱财是判别一个人是大方的还是粗俗的,这里就可以看出物质条件的合理使用与分配方法离不开的德性,同样的德性的体现也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穷人不可能是大方的,因为他根本不具有操办这样一个大肆消费活动的合理的财力。”③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作支撑去践行大方的德性,脱离了客观现实的物质条件所产生的大方的行为不仅不会在关键问题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反而会导致施救者因为违背了客观现实情况从而使得他无法真真体会到帮助人所能带来的快乐感和幸福感。众所周知,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并不能真真的感受到快乐,反而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并且获得不幸。
综上所述,无论是慷慨还是大方都离不开物质条件的制约。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善缘依赖物质基础而存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一个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必须通过人际关系去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时,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然而,想要获得快乐和幸福就必须实践有德性的行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的和谐才能进一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友爱的关系,使人成为真正快乐的道德人。
拥有德性并且付诸于行动的人就是快乐的,每种快乐与他所完善的实现活动是亲如手足的。④快乐使实现活动完满,这种快乐并不是停留在感觉和能力上的快乐,最高的快乐在最完满的现实活动之中,最完满的实现活动就是实现活动本身处在最好的状态中面对最惬意的对象的现实活动,这种实现活动通过外在条件的影响,使人达到潜能的自我实现,但是,人想要实现潜能又不能脱离外在的条件,也就是物质条件的制约。
3.幸福离不开外在的善缘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一方面,他所主张的幸福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它同时还包括身体健康及物质生活的幸福,也就是说,快乐也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幸福诚然也需要一些外在的善缘。因为人们如果没有辅助手段可供支配的话,做高贵的事情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许多事情都只有借助朋友、金钱和政治权利这些工具才能办成。另一方面,如果缺少一些东西,如高贵的出身,聪明的子女,身材的健美,幸福就会蒙上阴影。⑤就好比,大方的人需要钱财,才能做到出手大方;勇敢的人如果想要完成一件勇敢的事情,就必须有外在的力量鼓励他去完成勇敢的行为;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和,只有当这些德性自觉的在社会关系中实现时,这时的公正才是一种高级层面的公正。由此可见,人的意识都要通过客观物质去实现,人们在从事任何的活动时,都离不开外在的因素,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人就成了一个抽象的人。作为人的幸福也必须生活在良好的外部关系之中,他也需要有身体的健康,食物和所有其他生活的必需品支撑,人只有将潜能发展成自觉的自我实现活动,这些德性才能使人变成幸福的人,可见幸福离不开外在的善缘。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7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0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2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37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