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天天写博客,但是像今天我就一口气写了七篇博文,存在那儿,因为我不能保证我真的天天那么从容地有时间写相对长的文章,也不能保证每天都能有感而发,更不能保证每天的感慨与感受都能那么均衡一致,所以就有必要留点存粮。而的确有的时候在风景地、在初到的城市、在星巴克与上岛,我的感受会比较容易表达出来,有的时候也会在手机的备忘录里面把我灵感所至的感受一星半条地存下来,然后到了适合大写特写的时候就有得写了。见缝插针、忙里偷闲,这就是我维护自己写博文的方式。
我们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在平时用不着或者不需要的时候留点后手,在我们资源富余或者时间从容的时候留点后手——在我们自己很年轻力壮的时候,勤快点帮人一点忙,就容易给人家留下好感;在我们有某些方面知识的时候,给人提供一点咨询或者意见,有的时候给人介绍几个自己熟悉的朋友,解决了别人的问题,扩大了把自己看为好朋友的人群;有时我们没事情做的时候,看点书、问人家点问题、了解点别人做的事情,就会发现以后说起话来针对性就强了很多。
总之你做点准备,留点后手就明显地显得从容不迫,可以更好地掌握做事情的主动性,在关键的时候你更可能成为那个有机会的人,因为大半的人都是平庸的做法——在大家一拥而上的时候拥,在大家冷落的时候冷落,在大家没招的时候没招,而很少能反周期,而反周期就能留出后手。
反周期的人需要坚持自己的个性,其实我们的想法与做法只要有适当的合理性,总有机会得其一逞的,厚积薄发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反周期的人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匆匆地随大流;反周期的人因为反了周期,有的时候做事情遭到别人的非议比较多,但积累某些资源的成本可能反而更低。
所以那些做准备的人、留后手的人往往为大家多不解或者怀疑,直到有一天大家明白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我想,大家看诺亚在大洪水前造方舟的时候就是那个态度。当然,我们很多人会以我们很忙或者没有时间研究后手与预测,所以没法来做这样的事情,其实真正留后手是一种策略、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习惯。我们遇到很多人从面前走过,势利与包容就是一念之差、答问之别,而我们那些不留后手的人并不比那些留后手的人更忙碌,区别在于一些人忙碌的是些愚蠢的事情,另外一些人忙碌的是智慧的事情;更有甚者,很多不留后手的人更懒惰与更闲散,从而他们很容易困扰在自己也不明白的地方,因为他们连后手这样的说法也懒得一想,因为他们连前手都没有去留。有句老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在我的观察中这句话很中要害。
我们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在平时用不着或者不需要的时候留点后手,在我们资源富余或者时间从容的时候留点后手——在我们自己很年轻力壮的时候,勤快点帮人一点忙,就容易给人家留下好感;在我们有某些方面知识的时候,给人提供一点咨询或者意见,有的时候给人介绍几个自己熟悉的朋友,解决了别人的问题,扩大了把自己看为好朋友的人群;有时我们没事情做的时候,看点书、问人家点问题、了解点别人做的事情,就会发现以后说起话来针对性就强了很多。
总之你做点准备,留点后手就明显地显得从容不迫,可以更好地掌握做事情的主动性,在关键的时候你更可能成为那个有机会的人,因为大半的人都是平庸的做法——在大家一拥而上的时候拥,在大家冷落的时候冷落,在大家没招的时候没招,而很少能反周期,而反周期就能留出后手。
反周期的人需要坚持自己的个性,其实我们的想法与做法只要有适当的合理性,总有机会得其一逞的,厚积薄发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反周期的人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匆匆地随大流;反周期的人因为反了周期,有的时候做事情遭到别人的非议比较多,但积累某些资源的成本可能反而更低。
所以那些做准备的人、留后手的人往往为大家多不解或者怀疑,直到有一天大家明白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我想,大家看诺亚在大洪水前造方舟的时候就是那个态度。当然,我们很多人会以我们很忙或者没有时间研究后手与预测,所以没法来做这样的事情,其实真正留后手是一种策略、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习惯。我们遇到很多人从面前走过,势利与包容就是一念之差、答问之别,而我们那些不留后手的人并不比那些留后手的人更忙碌,区别在于一些人忙碌的是些愚蠢的事情,另外一些人忙碌的是智慧的事情;更有甚者,很多不留后手的人更懒惰与更闲散,从而他们很容易困扰在自己也不明白的地方,因为他们连后手这样的说法也懒得一想,因为他们连前手都没有去留。有句老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在我的观察中这句话很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