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要多下功夫,选择灵活多变、切合实际的教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教学效果
How stir up the student's history study interest
Zhou Min-ying
【Abstract】The interest is a student study of inside motive, is also push the student investigate knowledge to acquire ability of a kind of mightiness desire.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the teacher want to much put forth effort while prepare lessons, choice much more vivid change, suit actual of teaching method, continuously excellent turn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make history classroom vibrant, certain ability stir up a student a study history of interest, thus exal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Interest;Teaching effect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所谓兴趣,就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对所学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孜孜以求,心驰神往,就会从“要我学”成为“我要学”,从而获得较大的成功。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东西没有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以下几种方法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1.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这也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这势必会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在课堂上势必会“走私”和“分心”,学习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准确、熟练地把握教材,认真地研究导课艺术,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新颖的、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时,我这样设置导语:唐朝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发展,我国封建社会盛极一时,但为什么在天宝年间,情况会突变,不仅唐朝由盛转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慢慢走向衰落?这样的设问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比较好。
2.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去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这就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发挥独特新颖的创造能力和达意传神的形象描述能力。如果教师用精炼、准确、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再现已逝的历史,就能拨动学生心弦,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获得真切的历史感,从而促进学生想象的丰富、思想的活跃,记忆的持久。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在讲古代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对秦始皇的描述:“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一手指向前方,威严而傲慢,流露出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短短几句,把秦始皇的形象、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
3.主体参与,激发兴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从头讲到尾,学生被动的从头听到尾。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发挥,学习兴趣遭到扼杀,思维受到压抑而难以启动。这也就难怪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没意思,不愿学。这样,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放权让位,把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需扮演好导的角色,由学生登台主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突出他们的群体参与意识,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适当组织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主题鲜明的讨论会,辩论赛等,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热度和广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我国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释,有所进取。历史课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想探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西安事变”这一节时,向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学良、杨虎成在扣押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置对当时的形势更有利,是杀,是关,还是放?”同学们十分感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当同学们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喜悦之情,这种喜悦感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难点;②问题要有启发性,在学生心求通过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③ 问题之间要有联系,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④问题要使学习好的同学有想头,中下等同学有说头。只有这样,教师不断设置疑云,使同学们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教学态势来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专门指教师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身体语言,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但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教态作为一种无声语言,它和有声语言一样,有着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渲染气氛的功能和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可“听其言,行其意”,而通过教师的无声语言可“观其色,寻其意”。正如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和谐的面孔,友善的微笑,优稚得体的姿态,伟大的人格,孺雅的风度,这些都会通过学生的扫描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激发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本讷、呆若木鸡,矫揉造作、肆意夸张,这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
6.结合时事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更不能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去培养一批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结合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历史课将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中学生的知识、范围与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他们的求知欲也在不断的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对国内外新闻、时事热点的热情关注。所以,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与历史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当今国际上的中东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大陆同台湾的关系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如果老师能综合这些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让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发生的历史根源,就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的情趣,自然地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电教手段是指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及影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手段,它通过鲜明的图画构思,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直观地再现具体感人的动态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借助开国大典有关片段,讲一国两制,收回港澳主权时,适时播放港澳台回归的有关片断,并引导学生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回归?从而使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坚定台湾一定能够回归,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念。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民族责任感。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并善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做到备知识、备学生、备教法,选择灵活多变、切合实际的教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出有利用学生思维的良好情境氛围,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8-7-6
【关键词】兴趣;教学效果
How stir up the student's history study interest
Zhou Min-ying
【Abstract】The interest is a student study of inside motive, is also push the student investigate knowledge to acquire ability of a kind of mightiness desire.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the teacher want to much put forth effort while prepare lessons, choice much more vivid change, suit actual of teaching method, continuously excellent turn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make history classroom vibrant, certain ability stir up a student a study history of interest, thus exal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Interest;Teaching effect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所谓兴趣,就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对所学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孜孜以求,心驰神往,就会从“要我学”成为“我要学”,从而获得较大的成功。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东西没有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以下几种方法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1.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这也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这势必会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在课堂上势必会“走私”和“分心”,学习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准确、熟练地把握教材,认真地研究导课艺术,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新颖的、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时,我这样设置导语:唐朝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发展,我国封建社会盛极一时,但为什么在天宝年间,情况会突变,不仅唐朝由盛转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慢慢走向衰落?这样的设问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比较好。
2.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去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这就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发挥独特新颖的创造能力和达意传神的形象描述能力。如果教师用精炼、准确、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再现已逝的历史,就能拨动学生心弦,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获得真切的历史感,从而促进学生想象的丰富、思想的活跃,记忆的持久。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在讲古代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对秦始皇的描述:“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一手指向前方,威严而傲慢,流露出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短短几句,把秦始皇的形象、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
3.主体参与,激发兴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从头讲到尾,学生被动的从头听到尾。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发挥,学习兴趣遭到扼杀,思维受到压抑而难以启动。这也就难怪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没意思,不愿学。这样,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放权让位,把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需扮演好导的角色,由学生登台主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突出他们的群体参与意识,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适当组织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主题鲜明的讨论会,辩论赛等,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热度和广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我国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释,有所进取。历史课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想探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西安事变”这一节时,向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学良、杨虎成在扣押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置对当时的形势更有利,是杀,是关,还是放?”同学们十分感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当同学们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喜悦之情,这种喜悦感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难点;②问题要有启发性,在学生心求通过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③ 问题之间要有联系,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④问题要使学习好的同学有想头,中下等同学有说头。只有这样,教师不断设置疑云,使同学们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教学态势来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专门指教师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身体语言,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但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教态作为一种无声语言,它和有声语言一样,有着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渲染气氛的功能和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可“听其言,行其意”,而通过教师的无声语言可“观其色,寻其意”。正如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和谐的面孔,友善的微笑,优稚得体的姿态,伟大的人格,孺雅的风度,这些都会通过学生的扫描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激发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本讷、呆若木鸡,矫揉造作、肆意夸张,这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
6.结合时事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更不能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去培养一批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结合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历史课将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中学生的知识、范围与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他们的求知欲也在不断的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对国内外新闻、时事热点的热情关注。所以,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与历史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当今国际上的中东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大陆同台湾的关系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如果老师能综合这些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让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发生的历史根源,就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的情趣,自然地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电教手段是指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及影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手段,它通过鲜明的图画构思,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直观地再现具体感人的动态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借助开国大典有关片段,讲一国两制,收回港澳主权时,适时播放港澳台回归的有关片断,并引导学生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回归?从而使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坚定台湾一定能够回归,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念。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民族责任感。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并善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做到备知识、备学生、备教法,选择灵活多变、切合实际的教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出有利用学生思维的良好情境氛围,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