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案及学案教学在各个学校、各个学科之间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它对引导学生学习、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很多教师对到底什么是学案,学案到底要怎样设计,学案的使用方面有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我对高中生物新课教学中学案的设计、使用方面谈谈看法。
1.关于学案的结构问题
学案的结构并不固定,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作相应的调整,基本格式为:学习课题→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巩固训练。我认为,学案总归是给学生看的,是学生上课学习的一个载体,而且一节课一个学案。所以,学案结构中有些内容我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比如目标。在学案的开头提示学习的目标,到底有何意义呢?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在形成本节课知识结构的时候,点一下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更能够理解这种“目标”的意义。学案开头的应该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目的性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并且是学生可操作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之前看这学习目标,可操作性又有多大呢?难道他们会一边学一边回过头来考虑老师呈现给他们的学习目标吗?又如课前的基础知识,有的人提出,以问题或填空的形式将本节课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罗列出来,让学生预习。姑且不论课前预习所花的时间能不能得到保证,仅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这种知识的罗列是不是有必要?会不会对课堂上学案的使用造成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影响学案的使用?有的人的看法是,基础知识以学生的预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自行解决掉,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的深入挖掘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样的话,课前知识的预习就变成了一种机械记忆了,弄不好还会游离于课堂上的问题之外,与课堂上的问题串脱节,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所以,我认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在课堂上与学案中的问题挖掘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理解和记忆,否则的话,在大部分的新授课教学中,启发式、探究性、问题解决等模式都不能很好地真正实施,而只能变成解释性和验证性的教学。学生在已经知道内容的前提下,还有探究的动力吗?
2.关于学案设计的层次性问题
学案所反映的学习目标是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现有水平?如何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层次性?可以依靠问题的设计来实现。这些问题中蕴含的信息要有层次性,思维的力度要有层次性,解决的方法也要有层次性,要能体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3.关于学习内容在学案上的体现方式问题
学习内容的体现方式,解释性也好,概念图也好,问题串也好,都是一种体现方式,体现方式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关键是看怎么用。当然,概念图和问题串之类的体现方式能更大程度地体现新课程的四个目标,对大多数学习内容的体现相对要比单纯的解释性教学好得多。
4.关于学案设计与考纲要求、能力发展的吻合问题
使用学案的目的是主要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但毋庸讳言,教学的有效性和生物科学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考试的成绩来体现的,所以学案的设计应该离不开考纲的要求。实际上,符合考纲要求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应该不是相违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考纲的要求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并有具体的有效操作步骤;二是对课程标准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要能够有具体的实施。也就是说,考纲要求和能力发展不违背,考纲的要求其实也是能体现能力的发展的。这就要求学案在问题的设计、例题的选择上都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一点。
5.关于学案设计中问题串的形成问题
在学案的设计中,问题串既可以形成一个学案的主线,又可以帮助寻找组成复杂内容的中心问题,提高学案对学习主体的吸引程度,亦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具体联系到新课教学的四个要素(情境、问题、探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问题可以由情境引出,一系列的情境可以引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构成问题串。这里有必要谈谈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情境和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一步步进入老师设置的“陷阱”中,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就会发现接踵而来的是另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预设,看似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实际上是老师的一种精心的预设、不着痕迹的预设。但过度地预设会影响生成,过多地生成同样会影响预设的实现,最高明的莫过于让学生的生成等同于老师的预设,让学生的生成永远跳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而当学生一旦跳出去,就是老师教学的成功。
6.关于学案设计中各种资源的利用问题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势必要用到各种各样的资源,文本也好,图片也好,动画、影视也好,可以说,学案离不开资源,尤其是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包括一些课后的拓展,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找到资源、用好资源,对一个好的学案的设计至关重要。丁老师提供的新授课教学中的学案构建多次提到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这其实也就是一种资源在学案中的利用问题,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合到学案中来,不论是作为创设的情境,还是作为待解决的问题,都不仅可以是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且可以是一种学习的目标。
1.关于学案的结构问题
学案的结构并不固定,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作相应的调整,基本格式为:学习课题→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巩固训练。我认为,学案总归是给学生看的,是学生上课学习的一个载体,而且一节课一个学案。所以,学案结构中有些内容我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比如目标。在学案的开头提示学习的目标,到底有何意义呢?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在形成本节课知识结构的时候,点一下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更能够理解这种“目标”的意义。学案开头的应该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目的性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并且是学生可操作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之前看这学习目标,可操作性又有多大呢?难道他们会一边学一边回过头来考虑老师呈现给他们的学习目标吗?又如课前的基础知识,有的人提出,以问题或填空的形式将本节课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罗列出来,让学生预习。姑且不论课前预习所花的时间能不能得到保证,仅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这种知识的罗列是不是有必要?会不会对课堂上学案的使用造成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影响学案的使用?有的人的看法是,基础知识以学生的预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自行解决掉,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的深入挖掘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样的话,课前知识的预习就变成了一种机械记忆了,弄不好还会游离于课堂上的问题之外,与课堂上的问题串脱节,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所以,我认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在课堂上与学案中的问题挖掘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理解和记忆,否则的话,在大部分的新授课教学中,启发式、探究性、问题解决等模式都不能很好地真正实施,而只能变成解释性和验证性的教学。学生在已经知道内容的前提下,还有探究的动力吗?
2.关于学案设计的层次性问题
学案所反映的学习目标是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现有水平?如何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层次性?可以依靠问题的设计来实现。这些问题中蕴含的信息要有层次性,思维的力度要有层次性,解决的方法也要有层次性,要能体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3.关于学习内容在学案上的体现方式问题
学习内容的体现方式,解释性也好,概念图也好,问题串也好,都是一种体现方式,体现方式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关键是看怎么用。当然,概念图和问题串之类的体现方式能更大程度地体现新课程的四个目标,对大多数学习内容的体现相对要比单纯的解释性教学好得多。
4.关于学案设计与考纲要求、能力发展的吻合问题
使用学案的目的是主要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但毋庸讳言,教学的有效性和生物科学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考试的成绩来体现的,所以学案的设计应该离不开考纲的要求。实际上,符合考纲要求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应该不是相违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对考纲的要求达到一定的清晰度并有具体的有效操作步骤;二是对课程标准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要能够有具体的实施。也就是说,考纲要求和能力发展不违背,考纲的要求其实也是能体现能力的发展的。这就要求学案在问题的设计、例题的选择上都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一点。
5.关于学案设计中问题串的形成问题
在学案的设计中,问题串既可以形成一个学案的主线,又可以帮助寻找组成复杂内容的中心问题,提高学案对学习主体的吸引程度,亦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具体联系到新课教学的四个要素(情境、问题、探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问题可以由情境引出,一系列的情境可以引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构成问题串。这里有必要谈谈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情境和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一步步进入老师设置的“陷阱”中,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就会发现接踵而来的是另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预设,看似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实际上是老师的一种精心的预设、不着痕迹的预设。但过度地预设会影响生成,过多地生成同样会影响预设的实现,最高明的莫过于让学生的生成等同于老师的预设,让学生的生成永远跳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而当学生一旦跳出去,就是老师教学的成功。
6.关于学案设计中各种资源的利用问题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势必要用到各种各样的资源,文本也好,图片也好,动画、影视也好,可以说,学案离不开资源,尤其是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包括一些课后的拓展,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找到资源、用好资源,对一个好的学案的设计至关重要。丁老师提供的新授课教学中的学案构建多次提到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这其实也就是一种资源在学案中的利用问题,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合到学案中来,不论是作为创设的情境,还是作为待解决的问题,都不仅可以是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且可以是一种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