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主动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是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筋,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抓好预习,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效率。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我深切感到: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我打破了这种传统的预习模式,尝试以下几种做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初见效果。
1.自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让学生预习时圈画出生字新词,认读三遍,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音,并请家人考考你。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写字、识字为主,我们的课本中安排了大量让学生写、认的生字,课文篇幅也比较长,文中有很多的生字孩子不认识、不熟悉。如果专等课堂上这四十分钟,解决认识的生字再来熟练朗读这么长的课文,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我们就会发现,对于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长此下去,就会打击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你会看到课堂上他们不敢把小手举起来,就连熟练朗读一段课文,有的同学都没有勇气站起来,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必须预习,扫清了“生字拦路虎”的障碍,课堂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2.熟读课文,构建求知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脑筋。”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熟练朗读课文,他们就得多读几遍课文;遇上生词难字,他们就要想办法去记;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或通过网络获取新知,告诉学生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但是,不是盲目地去读课文。课文既要多读几遍,又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放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借助读音读准确、读流利。第二遍读时标出不理解的字、词,这些标注出来的“拦路虎”,有的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解决,也可以再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来解决。第三遍可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已经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见,这是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
3.敢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是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明白的,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的有关问题提出来,以求得到解决。质疑是学生求教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求的体现。因此,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我都采取鼓励的态度。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各不相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对难解之处进行圈圈点点。上课前,我会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我在检查预习时,引导学生把预习中的疑点提出来,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让自己心中有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他们不懂的问题。在课上,我就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学生已提前感知了课文内容,所以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发言也很踊跃。课文的重难点就在学生的讨论、辩解中解决了。这样做的好处还有: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听课,思想高度集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逻辑,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同时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创新精神。
以上课前预习步骤,在开始时,首先一步一步领着学生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可让学生自己自觉地独立地去做,持之以恒,逐步形成预习模式,学生如能长久地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课前预习,定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有了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必须落到实处。那么检查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应该利用早自习开始前的一段时间,亲自检查学生预习记录本,然后宣布检查结果,反馈给全班同学。对于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的同学大加表扬,对于作业完成不完整的同学进行指导,对于胡乱做一通甚至不做的同学进行批评并责成其补学。其次在课堂中,多用言语去表扬,比如在朗读课文或者是回答问题时,不要只说读得真好或你真聪明,可以及时的联系到预习,比如:“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准确流利?在家读了几遍啊?”“你预习得真充分,值得大家学习。”老师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大家积极主动的参与预习。多种方法的结合,很好地调动了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有限的四十分钟发挥更好的效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强化自主学习的最优化的学习方法。预习要有长劲,不能半途而废。要注意不断改进预习方法,并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渐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尽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筋,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抓好预习,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效率。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我深切感到: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我打破了这种传统的预习模式,尝试以下几种做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初见效果。
1.自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让学生预习时圈画出生字新词,认读三遍,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音,并请家人考考你。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写字、识字为主,我们的课本中安排了大量让学生写、认的生字,课文篇幅也比较长,文中有很多的生字孩子不认识、不熟悉。如果专等课堂上这四十分钟,解决认识的生字再来熟练朗读这么长的课文,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我们就会发现,对于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长此下去,就会打击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你会看到课堂上他们不敢把小手举起来,就连熟练朗读一段课文,有的同学都没有勇气站起来,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必须预习,扫清了“生字拦路虎”的障碍,课堂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2.熟读课文,构建求知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脑筋。”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熟练朗读课文,他们就得多读几遍课文;遇上生词难字,他们就要想办法去记;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或通过网络获取新知,告诉学生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但是,不是盲目地去读课文。课文既要多读几遍,又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放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借助读音读准确、读流利。第二遍读时标出不理解的字、词,这些标注出来的“拦路虎”,有的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解决,也可以再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来解决。第三遍可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已经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见,这是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
3.敢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是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明白的,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的有关问题提出来,以求得到解决。质疑是学生求教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求的体现。因此,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我都采取鼓励的态度。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各不相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对难解之处进行圈圈点点。上课前,我会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我在检查预习时,引导学生把预习中的疑点提出来,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让自己心中有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他们不懂的问题。在课上,我就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学生已提前感知了课文内容,所以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发言也很踊跃。课文的重难点就在学生的讨论、辩解中解决了。这样做的好处还有: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听课,思想高度集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逻辑,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同时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创新精神。
以上课前预习步骤,在开始时,首先一步一步领着学生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可让学生自己自觉地独立地去做,持之以恒,逐步形成预习模式,学生如能长久地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课前预习,定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有了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必须落到实处。那么检查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应该利用早自习开始前的一段时间,亲自检查学生预习记录本,然后宣布检查结果,反馈给全班同学。对于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的同学大加表扬,对于作业完成不完整的同学进行指导,对于胡乱做一通甚至不做的同学进行批评并责成其补学。其次在课堂中,多用言语去表扬,比如在朗读课文或者是回答问题时,不要只说读得真好或你真聪明,可以及时的联系到预习,比如:“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准确流利?在家读了几遍啊?”“你预习得真充分,值得大家学习。”老师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大家积极主动的参与预习。多种方法的结合,很好地调动了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有限的四十分钟发挥更好的效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强化自主学习的最优化的学习方法。预习要有长劲,不能半途而废。要注意不断改进预习方法,并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渐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尽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