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必须思考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信息,来自己确定生活策略. 但是由于地域的不同,资源储备悬殊,发展速度存在差距,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师资的差异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出现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直接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存在种种隔阂,主要表现如下.
一、经济条件
县城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居民收入相对稳定,家庭条件比较好. “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孩子成了现代家庭的掌上明珠,从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 祖辈,父辈对他们宠爱有加,有求必应. 这些孩子享受着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生活. 缺少爱心的养成和教育,缺少对祖辈、父辈的养育之恩,对师长的教育之恩,对同学间的同窗友情的感恩教育. 造成了县城的一些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学习成绩的竞争外,名牌衣着服饰、日常花销数目惊人,各种各样的攀比成风. 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而另一种习惯也在乡镇贫困农村的孩子心中渐渐形成. 在农村由于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优生优育的意识淡泊,出现了“盲目生产”状态,大部分家庭人口多,家庭收入低,几兄弟姐妹上学读书就靠着几亩薄田,几亩甘蔗地,几棵松树,或者靠父母日常非常微薄的短工收入,生活确实十分拮据.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着父母赶早贪黑地劳作,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了穷孩子们的习惯. 而一件好看的衣服,一顿丰盛的鱼肉大餐,却是他们过年过节才有的奢侈品.
然而,这些生活特困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摆脱农村苦日子的意志和力量. 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挤到了县城. 这两种生活习惯培养出迥然各异的学生,被安排在同一个教室,共同学习,共同生活. 在班级中县城的学生占了一半,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班级中占了绝对优势,他们习惯了命令和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事,对乡镇穷孩子鄙视,嫌弃,甚至仇视. 而乡镇穷孩子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与县城学生存在差异,使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孤独无助、低人一等,自不如人的心理负担在农村学生的心中蔓延开来. 这样容易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最终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知识储备
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乡镇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相对偏低. 教学设备的简陋,生活条件的艰苦,条件稍好或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都往县城挤,不愿在乡下教学. 另外,应试教育成为了乡镇贫困地区教师保守的、唯一的教育方式. 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成为唯一的教学设备. 学生知识储备的欠缺,社会阅历浅显,个性发展不全面. 虽然考试成绩非常优异,也不免成为城里孩子眼中的“乡巴佬”、“低能儿”. 特别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与县城学生真是天壤之别,普通话发音的含混不清,造成日常交际只讲本地话,英语的表达能力更差.
怎样才能消除城乡孩子的隔阂,让贫困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让他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构建和谐发展班级,拉近城乡学生的心灵距离,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我个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就消除城乡学生严重隔阂,有效地缓解矛盾冲突所采取的措施.
1. 团队精神教育:抓好每一次班会. 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结合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组,掀起竞争活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定期开展班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集体观念,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 心理品质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辅导,做好生理、心理健康卫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强调贫富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但无法选择自己的生身父母;未来的路靠我们自己,现在你的富有或贫穷是父母所给予的,而不是我们创造的. 要改变自己只有靠自己,我们是自己未来的救世主.
3. 自信心,意志品质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
4. 加强读书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增强情感交流. 提倡学生课外多看书. 向学生推荐《心理与成才》、《伟人的历程》、《名人成功录》等书籍,并写读书心得,互相交流,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每四人一组,按照一定的比例,城乡结合,优、中、差生结合. 要求每一次讨论问题,课堂互动,课堂交际、对话、问答,必须人人开口,人人学会表达.
5. 丰富体育文娱,加深团结合作. 以兴趣小组五人一组为单位,班集体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 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加大学生合作的广度和力度,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加深学生间的情感. 总之,作为老师,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发展,不歧视任何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摆脱心理、生理上的一切阴影,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消除城乡学生的隔阂,构建班级的和谐发展,是我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
一、经济条件
县城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居民收入相对稳定,家庭条件比较好. “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孩子成了现代家庭的掌上明珠,从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 祖辈,父辈对他们宠爱有加,有求必应. 这些孩子享受着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生活. 缺少爱心的养成和教育,缺少对祖辈、父辈的养育之恩,对师长的教育之恩,对同学间的同窗友情的感恩教育. 造成了县城的一些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学习成绩的竞争外,名牌衣着服饰、日常花销数目惊人,各种各样的攀比成风. 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而另一种习惯也在乡镇贫困农村的孩子心中渐渐形成. 在农村由于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优生优育的意识淡泊,出现了“盲目生产”状态,大部分家庭人口多,家庭收入低,几兄弟姐妹上学读书就靠着几亩薄田,几亩甘蔗地,几棵松树,或者靠父母日常非常微薄的短工收入,生活确实十分拮据.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着父母赶早贪黑地劳作,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了穷孩子们的习惯. 而一件好看的衣服,一顿丰盛的鱼肉大餐,却是他们过年过节才有的奢侈品.
然而,这些生活特困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摆脱农村苦日子的意志和力量. 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挤到了县城. 这两种生活习惯培养出迥然各异的学生,被安排在同一个教室,共同学习,共同生活. 在班级中县城的学生占了一半,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班级中占了绝对优势,他们习惯了命令和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事,对乡镇穷孩子鄙视,嫌弃,甚至仇视. 而乡镇穷孩子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与县城学生存在差异,使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孤独无助、低人一等,自不如人的心理负担在农村学生的心中蔓延开来. 这样容易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最终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知识储备
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乡镇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相对偏低. 教学设备的简陋,生活条件的艰苦,条件稍好或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都往县城挤,不愿在乡下教学. 另外,应试教育成为了乡镇贫困地区教师保守的、唯一的教育方式. 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成为唯一的教学设备. 学生知识储备的欠缺,社会阅历浅显,个性发展不全面. 虽然考试成绩非常优异,也不免成为城里孩子眼中的“乡巴佬”、“低能儿”. 特别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与县城学生真是天壤之别,普通话发音的含混不清,造成日常交际只讲本地话,英语的表达能力更差.
怎样才能消除城乡孩子的隔阂,让贫困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让他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构建和谐发展班级,拉近城乡学生的心灵距离,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我个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就消除城乡学生严重隔阂,有效地缓解矛盾冲突所采取的措施.
1. 团队精神教育:抓好每一次班会. 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结合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组,掀起竞争活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定期开展班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集体观念,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 心理品质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辅导,做好生理、心理健康卫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强调贫富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但无法选择自己的生身父母;未来的路靠我们自己,现在你的富有或贫穷是父母所给予的,而不是我们创造的. 要改变自己只有靠自己,我们是自己未来的救世主.
3. 自信心,意志品质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
4. 加强读书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增强情感交流. 提倡学生课外多看书. 向学生推荐《心理与成才》、《伟人的历程》、《名人成功录》等书籍,并写读书心得,互相交流,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每四人一组,按照一定的比例,城乡结合,优、中、差生结合. 要求每一次讨论问题,课堂互动,课堂交际、对话、问答,必须人人开口,人人学会表达.
5. 丰富体育文娱,加深团结合作. 以兴趣小组五人一组为单位,班集体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 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加大学生合作的广度和力度,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加深学生间的情感. 总之,作为老师,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发展,不歧视任何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摆脱心理、生理上的一切阴影,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消除城乡学生的隔阂,构建班级的和谐发展,是我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