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择82例在心内科住院同时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对其发病原因、心功能分级以及药物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等。住院患者的心功能主要为III~IV级,在治疗上主要采取利尿、强心以及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很少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能够符合目标剂量的很少,这与国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原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在基层医院需要进一步提升循证医学成果。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住院;诊治分析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其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不分上下,因而心力衰竭已经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成为临床医生引起重视的一类疾病。为了对心衰实施正规化治疗,我国多次通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颁布了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规范了我国对心衰的治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等。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诊治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诊治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42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在22~86岁之间,平均为(56.3±2.6)岁;住院时间为(3~12)天,平均为(7.7±2.3)d;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1个月的随访观察。
1.2方法 依据患者入院时心功能的具体情况,除了具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禁忌症,其他患者都是运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应用的药物包括洋地黄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以及硝酸脂类等药物。
2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等,具体见表1。住院患者的心功能主要为III~IV级,在治疗上主要采取利尿、强心以及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很少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具体见表2;能够符合目标剂量的很少,这与国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 所选患者不同病因例数及百分比(n,%)
表2 所选患者應用的药物治疗情况及所占比例(n,%)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遵循的治疗模式正逐步向规范化迈进,慢性心衰(CHF)的治疗正从强心、利尿以及扩血管短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治疗转变为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为最终目的的长时间的,具有修复功能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等[1]。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构成与国内最新的统计资料基本类似,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的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现今,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数量越来越高,主要原因可能为当地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然而在基层医院因诊断技术有限,有些不典型的冠心病有被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几率。
住院患者的心功能主要为III~IV级,I~II级心功能很少进行住院治疗,这与王林和马金萍统计学的资料基本一致。主要原因为:(1)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以及反复多次治疗,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具备的活动能力明显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平卧入睡或者活动,严重时才到医院进行治疗。(2)首诊医生进行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患者首次到医院就诊时存在心脏病症状时,假如医生没有及时告知其有关疾病的知识,以及没有提醒其早期治疗的必要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会出现患者不了解自身索还恶疾病,没有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或者实施治疗,只有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时才到医院就诊治疗。
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好的认知了慢性心力衰竭,明白了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策略和目的,改变了自身的想法,治疗模式从拮抗神经内分泌逐渐取代了过去的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治疗[2]。但是本文通过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在治疗上仍然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运用利尿、强心以及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很少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能够符合目标剂量的很少,这与国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还可以选择其他药物或者方法,但是很多方法依然存在争议,很多药物的副作用仍然在讨论中,其安全性及可靠性还需要逐步证实。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每个地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但是主要病因仍然为原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这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治疗方法仍然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因而,应提升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这是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的主要方法。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及效果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基层医院需要进一步提升循证医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任建歌,张艳,王辰,王林.186例慢性心衰的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33(02):852-853
[2]汪菁峰,宿燕,岗柏瑾,等.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欠佳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4,13(01):67-68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住院;诊治分析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其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不分上下,因而心力衰竭已经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成为临床医生引起重视的一类疾病。为了对心衰实施正规化治疗,我国多次通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颁布了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规范了我国对心衰的治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等。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诊治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诊治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42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在22~86岁之间,平均为(56.3±2.6)岁;住院时间为(3~12)天,平均为(7.7±2.3)d;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1个月的随访观察。
1.2方法 依据患者入院时心功能的具体情况,除了具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禁忌症,其他患者都是运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应用的药物包括洋地黄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以及硝酸脂类等药物。
2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等,具体见表1。住院患者的心功能主要为III~IV级,在治疗上主要采取利尿、强心以及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很少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具体见表2;能够符合目标剂量的很少,这与国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 所选患者不同病因例数及百分比(n,%)
表2 所选患者應用的药物治疗情况及所占比例(n,%)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遵循的治疗模式正逐步向规范化迈进,慢性心衰(CHF)的治疗正从强心、利尿以及扩血管短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治疗转变为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为最终目的的长时间的,具有修复功能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等[1]。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构成与国内最新的统计资料基本类似,主要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的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现今,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数量越来越高,主要原因可能为当地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然而在基层医院因诊断技术有限,有些不典型的冠心病有被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几率。
住院患者的心功能主要为III~IV级,I~II级心功能很少进行住院治疗,这与王林和马金萍统计学的资料基本一致。主要原因为:(1)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以及反复多次治疗,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具备的活动能力明显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平卧入睡或者活动,严重时才到医院进行治疗。(2)首诊医生进行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患者首次到医院就诊时存在心脏病症状时,假如医生没有及时告知其有关疾病的知识,以及没有提醒其早期治疗的必要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会出现患者不了解自身索还恶疾病,没有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或者实施治疗,只有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时才到医院就诊治疗。
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好的认知了慢性心力衰竭,明白了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策略和目的,改变了自身的想法,治疗模式从拮抗神经内分泌逐渐取代了过去的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治疗[2]。但是本文通过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在治疗上仍然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运用利尿、强心以及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很少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能够符合目标剂量的很少,这与国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还可以选择其他药物或者方法,但是很多方法依然存在争议,很多药物的副作用仍然在讨论中,其安全性及可靠性还需要逐步证实。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每个地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但是主要病因仍然为原发性高血压及冠心病,这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治疗方法仍然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因而,应提升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这是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的主要方法。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及效果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基层医院需要进一步提升循证医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任建歌,张艳,王辰,王林.186例慢性心衰的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33(02):852-853
[2]汪菁峰,宿燕,岗柏瑾,等.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欠佳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4,13(0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