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乔乔的异想世界》以喜剧的形式、孩子的视角去展现“二战”尾声时,即将战败却还沉浸在非理性的狂欢世界中的德国。整个影片把1945年的第三帝国拍得像春天般绚烂,表达了乔乔对信仰的救赎和自由与爱的追求。在画框中也表现了乔乔对于纳粹身份的自省和反思。通过对影片具体情节的分析,深入阐释其蕴含的特殊隐喻。
关键词:隐喻作用;色彩;自我认同;乔乔的异想世界
《乔乔的异想世界》(以下简称《乔》)是一部战争年代的青春成长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年仅10岁的乔乔,一头金色的小卷发,眼睛圆圆的,如此可爱的形象却要踏入纳粹青年营,成为一名小法西斯。影片从儿童视角出发,运用喜剧的表达形式展现“二战”中纳粹的残忍和霸权主义。整个影片喜剧色彩浓厚,让受众在希望和快乐中去感受充满鲜血的时代,也对那段历史的伤害陷入了沉思。
一、战场上的独特隐喻——兔子、蝴蝶和鞋带
本片的英文名也叫《Jojo Rabbit》,乔乔和兔子的第一次交锋,在Hitlerjugend training weekend(纳粹少年训练周末)的训练中,他被要求绞杀一只无辜的灰兔,但善良的天性使乔乔将兔子放走,被众人嘲笑为“jojo the rabbit”。兔子的第二次出现是在乔乔与希特勒的精神对话中,乔乔眼中的兔子具有勇敢、狡猾、坚强的特点,象征着在炮火屠杀中坚强求生的乔乔。第三次是妈妈帮乔乔系鞋带,这里系蝴蝶鞋带有了一个巧妙的隐喻,像是把兔子的尾巴绕在它的耳朵上,然后把它绑起来,塞回洞里。有意思的是兔子那短小的尾巴根本不能绕在它的耳朵上,这样的对话也让影片有了无法实现的苍凉感与耐人寻味的意义。还有一次兔子的出现是在乔乔的画中,握着钥匙的小男孩在考虑是否要放出笼子里的兔子,像极了知道秘密的乔乔在犹豫要不要告诉艾莎这个自由的消息,这样的画隐喻了不可见的隐形之物。在中国有个成语是“狡兔三窟”,艾莎告诉乔乔,为了活下去她已经换了好几座“窟”,艾莎也是那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兔子。乔乔又何尝不是那只兔子呢?在俄国士兵面前,他就像一只兔子被拎到枪口上。
影片中妈妈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个温柔的妈妈,穿着一双俏丽的红皮鞋,喜欢喝红酒、跳舞。她藏匿犹太人,相信另一种价值观,既要保护乔乔,还要完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妈妈的善良让整个影片更残忍,她编织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突然摔碎给观众。在所有人都希望乔乔做战士的时候,妈妈只希望他可以做一个浪漫、自由、充满希望,可以随时跳舞的人。
妈妈告诉乔乔,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感觉胃里有蝴蝶在飛舞。对于骄傲的希特勒士兵,乔乔万万没有想到,让他躁动不安的竟然是一个犹太少女。乔乔意外发现妈妈在阁楼中藏了一个犹太姑娘,这个犹太姑娘并没有长犄角,也没有可怕的獠牙,在接触过程中乔乔对艾莎的感情逐渐从敌意转变为尊重。所以,艾莎的出现也促进了乔乔的转变。乔乔终于脱下纳粹军服,在街角追逐一个蓝色的蝴蝶,阳光下的蝴蝶晶莹又美丽。最后来到那双令人心碎的红鞋面前,红鞋在影片中是一个隐喻,街头绞刑架上活吊的人都是套着脸的,鞋子的辨识度也代表了他们的身份。甚至这双鞋在这里象征着无数无名的反抗者,从事着和乔乔妈妈一样的德国自由运动,就这样不为人知地吊死街头。这个象征模式贯穿全片,以至于在传达乔乔妈妈被吊死的信息时,甚至没有给她一个正脸,依旧只是鞋子的特写。乔乔从不会系鞋带到替妈妈系上最后一次的鞋带,这也标志着乔乔的长大,而蝴蝶的意象也代表着自由、幸福和美好。这系鞋带的能力也体现了乔乔观念上的转折与自我认同的一种转变。前文提道,蝴蝶结鞋带可以自由自在地舞蹈,而笔者认为,“兔子—蝴蝶—鞋带—舞蹈”在电影中构成了一条完整且互相映衬的隐喻链,像极了一段自由的颂歌。但是,那双红鞋在此刻却是如此刺眼。此时的妈妈被吊在反抗组织的成员广场绞架上,是那样安静。那在胃里飞舞的蝴蝶也串起了影响乔乔的女人和女孩,此时父亲和母亲的形象一同“陨灭”。
二、色彩的表意功能——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跳舞
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为题材,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这一史诗级影片。整个影片残酷压抑,用鲜血去展现受迫害的民族,压得观众喘不过气来。同样题材的《乔》却把1945年的第三帝国拍得像春天般绚烂。人的视觉对色彩的感知力最为直观,整个影片使用了大量暖色调,从而营造了一个孩子的乐观视角。黄色可以给人温暖,清新又明亮,是很多文艺片导演擅长使用的颜色。在《乔》中,低饱和度的淡黄色更是整个影片的基调,它是德国少年团制服的颜色。每次当两个“小黄人”挤在一起“出谋划策”,都给影片本身带来喜剧效果。整个影片的大多数场景都充满阳光,包括小镇的淡黄色建筑物,会让电影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影片中暖黄色的色调和纳粹的军服难免会让人想起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同样是用几乎梦幻的色彩去表现孩童的世界。但是在《乔》这部影片中,大人们也变成了滑稽而又可笑的希特勒信徒,很多孩子也成为了战争愤怒的机器。
绿色也是这部电影特别喜爱的颜色,从斯嘉丽扮演的母亲一出场,我们便注意到她穿着淡绿色的衬衫,温柔又迷人。绿色代表着希望,就像电影中的妈妈。绿色还象征着青春,就像那个犹太女孩艾莎,当她重获自由时,身上穿的是一件绿色毛衣,她终于可以在阳光下自由舞蹈了。绿色在影片中代表着勇敢、希望和自由。整个影片都以黄绿色为基调。此外,虽然红色在影片中并没有被大量使用,但每次运用都极富冲击力,挂在街头巷尾的红色万字旗、红色斗篷,还有可爱的红色铁皮机器人,包括妈妈的暗红色鞋子。对于很多“二战”题材的电影,1945年的德国城镇大部分都是毫无生机的颜色。《乔》对色彩的运用,可以更直接地触动受众的心,去表达影片的内在意象,也就是“爱”。虽然讲的是战争背景下的孩子,但是影片表达最多的却是爱。它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示“爱”的力量,正是这爱让人在绝境中获得自由,在最悲苦的时候品尝到甘甜,更让人在枪炮和血肉中重获自由、翩翩起舞。乔乔妈妈说,只有自由的人才跳舞。总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个特别的人,她会教你爱。影片结尾在温暖的阳光下,两人随着音乐舞蹈,无比自由,这也是影片大篇幅使用暖色调的用意,告诉我们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三、自我认同的心理作用——对信仰的救赎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提出,主体是通过自我认同形象来深刻认识自己,在镜像中获得主体的形象,这是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构成了人物自身,所以对主体的期望,后来人们都以这个形象作为自我认同的基础。对于乔乔来讲,他的出现代表着纳粹意识形态下的小标兵,乔乔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甚至在自己的房間里贴满了希特勒的海报,因为祖父不是金发郁闷了三周,他坚信自己会骄傲地站在元首的身边。在乔乔的世界里有一位想象中的朋友鼓励着自己,这个人也是乔乔的另一个影子,他在自我的认同机制中,认为这个人是他的“理想我”,也是他的精神支柱,这个人正是阿道夫·希特勒本人。
导演塔伊加本人扮演着乔乔世界中这个想象的“朋友”,这个“低智版”的希特勒每天给乔乔“洗脑”,这是乔乔身边唯一的“英雄”。乔乔的父亲早年牺牲在战场中,孤独的乔乔是多么需要一个父亲、一个导师、一个能给他指引方向的人。乔乔在自我的认同中是没有父爱的,由于父爱的缺失,并且在当时极端意识形态背景下,只有这个想象中的希特勒陪在他身边。这个出现在报纸、广播里的英雄和一个十岁孩子的想象就这样混合在了一起,并且时常陪着这个孩子聊天,这个“低智版”的希特勒也是乔乔在自己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镜子。
晚饭期间,乔乔看到妈妈渴望和平,便拍桌吼道:“我们会把敌人碾成渣,然后把他们的坟墓当厕所。”可是,年仅十岁的乔乔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热爱祖国和热爱和平并不矛盾。他对母亲的不信任和对英雄主义的崇拜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二战”时期的影片《美丽人生》主要从犹太父亲的角度出发,挡住外边世界因战争而起的苦难,在那样凌乱的岁月中给了孩子一个童话的世界。所以对于不同的表意方式,在乔乔的自我认同中,希特勒的思想代表自己,自己也就变成了当时意识形态的一个镜子。在最后影片长达二十分钟的慢镜头中,乔乔也在自我意识中清醒过来,他感知到所有的信念和口号都是如此的滑稽,他也打破了在自我认同中的“理想我”。其实长期以来,这本是乔乔的信念,但是因为他本身的善良,以及他身边的两位特殊女性,也让乔乔重新回到自由的世界,逃离了漩涡。
三、结语
“一部好电影应该让人在忘记声音、忘记特效、忘记表演的时候,还记得那种揪扯心灵的颤抖。”而《乔》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影片关注的是孩子的心路历程,重新解读了战争中强权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告诉受众,放下歧视,犹太人不长犄角,德国孩子也只是一个孩子。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当你微笑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还是值得坚持下去的。”人总要成长,总要学着长大,勇敢追求自由。
参考文献:
[1]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2-83.
[2]卓别林.卓别林自传[M].李琦,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白钰冰,河北大学广播与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姜闪闪
关键词:隐喻作用;色彩;自我认同;乔乔的异想世界
《乔乔的异想世界》(以下简称《乔》)是一部战争年代的青春成长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年仅10岁的乔乔,一头金色的小卷发,眼睛圆圆的,如此可爱的形象却要踏入纳粹青年营,成为一名小法西斯。影片从儿童视角出发,运用喜剧的表达形式展现“二战”中纳粹的残忍和霸权主义。整个影片喜剧色彩浓厚,让受众在希望和快乐中去感受充满鲜血的时代,也对那段历史的伤害陷入了沉思。
一、战场上的独特隐喻——兔子、蝴蝶和鞋带
本片的英文名也叫《Jojo Rabbit》,乔乔和兔子的第一次交锋,在Hitlerjugend training weekend(纳粹少年训练周末)的训练中,他被要求绞杀一只无辜的灰兔,但善良的天性使乔乔将兔子放走,被众人嘲笑为“jojo the rabbit”。兔子的第二次出现是在乔乔与希特勒的精神对话中,乔乔眼中的兔子具有勇敢、狡猾、坚强的特点,象征着在炮火屠杀中坚强求生的乔乔。第三次是妈妈帮乔乔系鞋带,这里系蝴蝶鞋带有了一个巧妙的隐喻,像是把兔子的尾巴绕在它的耳朵上,然后把它绑起来,塞回洞里。有意思的是兔子那短小的尾巴根本不能绕在它的耳朵上,这样的对话也让影片有了无法实现的苍凉感与耐人寻味的意义。还有一次兔子的出现是在乔乔的画中,握着钥匙的小男孩在考虑是否要放出笼子里的兔子,像极了知道秘密的乔乔在犹豫要不要告诉艾莎这个自由的消息,这样的画隐喻了不可见的隐形之物。在中国有个成语是“狡兔三窟”,艾莎告诉乔乔,为了活下去她已经换了好几座“窟”,艾莎也是那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兔子。乔乔又何尝不是那只兔子呢?在俄国士兵面前,他就像一只兔子被拎到枪口上。
影片中妈妈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个温柔的妈妈,穿着一双俏丽的红皮鞋,喜欢喝红酒、跳舞。她藏匿犹太人,相信另一种价值观,既要保护乔乔,还要完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妈妈的善良让整个影片更残忍,她编织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突然摔碎给观众。在所有人都希望乔乔做战士的时候,妈妈只希望他可以做一个浪漫、自由、充满希望,可以随时跳舞的人。
妈妈告诉乔乔,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感觉胃里有蝴蝶在飛舞。对于骄傲的希特勒士兵,乔乔万万没有想到,让他躁动不安的竟然是一个犹太少女。乔乔意外发现妈妈在阁楼中藏了一个犹太姑娘,这个犹太姑娘并没有长犄角,也没有可怕的獠牙,在接触过程中乔乔对艾莎的感情逐渐从敌意转变为尊重。所以,艾莎的出现也促进了乔乔的转变。乔乔终于脱下纳粹军服,在街角追逐一个蓝色的蝴蝶,阳光下的蝴蝶晶莹又美丽。最后来到那双令人心碎的红鞋面前,红鞋在影片中是一个隐喻,街头绞刑架上活吊的人都是套着脸的,鞋子的辨识度也代表了他们的身份。甚至这双鞋在这里象征着无数无名的反抗者,从事着和乔乔妈妈一样的德国自由运动,就这样不为人知地吊死街头。这个象征模式贯穿全片,以至于在传达乔乔妈妈被吊死的信息时,甚至没有给她一个正脸,依旧只是鞋子的特写。乔乔从不会系鞋带到替妈妈系上最后一次的鞋带,这也标志着乔乔的长大,而蝴蝶的意象也代表着自由、幸福和美好。这系鞋带的能力也体现了乔乔观念上的转折与自我认同的一种转变。前文提道,蝴蝶结鞋带可以自由自在地舞蹈,而笔者认为,“兔子—蝴蝶—鞋带—舞蹈”在电影中构成了一条完整且互相映衬的隐喻链,像极了一段自由的颂歌。但是,那双红鞋在此刻却是如此刺眼。此时的妈妈被吊在反抗组织的成员广场绞架上,是那样安静。那在胃里飞舞的蝴蝶也串起了影响乔乔的女人和女孩,此时父亲和母亲的形象一同“陨灭”。
二、色彩的表意功能——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跳舞
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为题材,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这一史诗级影片。整个影片残酷压抑,用鲜血去展现受迫害的民族,压得观众喘不过气来。同样题材的《乔》却把1945年的第三帝国拍得像春天般绚烂。人的视觉对色彩的感知力最为直观,整个影片使用了大量暖色调,从而营造了一个孩子的乐观视角。黄色可以给人温暖,清新又明亮,是很多文艺片导演擅长使用的颜色。在《乔》中,低饱和度的淡黄色更是整个影片的基调,它是德国少年团制服的颜色。每次当两个“小黄人”挤在一起“出谋划策”,都给影片本身带来喜剧效果。整个影片的大多数场景都充满阳光,包括小镇的淡黄色建筑物,会让电影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影片中暖黄色的色调和纳粹的军服难免会让人想起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同样是用几乎梦幻的色彩去表现孩童的世界。但是在《乔》这部影片中,大人们也变成了滑稽而又可笑的希特勒信徒,很多孩子也成为了战争愤怒的机器。
绿色也是这部电影特别喜爱的颜色,从斯嘉丽扮演的母亲一出场,我们便注意到她穿着淡绿色的衬衫,温柔又迷人。绿色代表着希望,就像电影中的妈妈。绿色还象征着青春,就像那个犹太女孩艾莎,当她重获自由时,身上穿的是一件绿色毛衣,她终于可以在阳光下自由舞蹈了。绿色在影片中代表着勇敢、希望和自由。整个影片都以黄绿色为基调。此外,虽然红色在影片中并没有被大量使用,但每次运用都极富冲击力,挂在街头巷尾的红色万字旗、红色斗篷,还有可爱的红色铁皮机器人,包括妈妈的暗红色鞋子。对于很多“二战”题材的电影,1945年的德国城镇大部分都是毫无生机的颜色。《乔》对色彩的运用,可以更直接地触动受众的心,去表达影片的内在意象,也就是“爱”。虽然讲的是战争背景下的孩子,但是影片表达最多的却是爱。它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示“爱”的力量,正是这爱让人在绝境中获得自由,在最悲苦的时候品尝到甘甜,更让人在枪炮和血肉中重获自由、翩翩起舞。乔乔妈妈说,只有自由的人才跳舞。总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个特别的人,她会教你爱。影片结尾在温暖的阳光下,两人随着音乐舞蹈,无比自由,这也是影片大篇幅使用暖色调的用意,告诉我们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三、自我认同的心理作用——对信仰的救赎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提出,主体是通过自我认同形象来深刻认识自己,在镜像中获得主体的形象,这是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构成了人物自身,所以对主体的期望,后来人们都以这个形象作为自我认同的基础。对于乔乔来讲,他的出现代表着纳粹意识形态下的小标兵,乔乔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甚至在自己的房間里贴满了希特勒的海报,因为祖父不是金发郁闷了三周,他坚信自己会骄傲地站在元首的身边。在乔乔的世界里有一位想象中的朋友鼓励着自己,这个人也是乔乔的另一个影子,他在自我的认同机制中,认为这个人是他的“理想我”,也是他的精神支柱,这个人正是阿道夫·希特勒本人。
导演塔伊加本人扮演着乔乔世界中这个想象的“朋友”,这个“低智版”的希特勒每天给乔乔“洗脑”,这是乔乔身边唯一的“英雄”。乔乔的父亲早年牺牲在战场中,孤独的乔乔是多么需要一个父亲、一个导师、一个能给他指引方向的人。乔乔在自我的认同中是没有父爱的,由于父爱的缺失,并且在当时极端意识形态背景下,只有这个想象中的希特勒陪在他身边。这个出现在报纸、广播里的英雄和一个十岁孩子的想象就这样混合在了一起,并且时常陪着这个孩子聊天,这个“低智版”的希特勒也是乔乔在自己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镜子。
晚饭期间,乔乔看到妈妈渴望和平,便拍桌吼道:“我们会把敌人碾成渣,然后把他们的坟墓当厕所。”可是,年仅十岁的乔乔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热爱祖国和热爱和平并不矛盾。他对母亲的不信任和对英雄主义的崇拜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二战”时期的影片《美丽人生》主要从犹太父亲的角度出发,挡住外边世界因战争而起的苦难,在那样凌乱的岁月中给了孩子一个童话的世界。所以对于不同的表意方式,在乔乔的自我认同中,希特勒的思想代表自己,自己也就变成了当时意识形态的一个镜子。在最后影片长达二十分钟的慢镜头中,乔乔也在自我意识中清醒过来,他感知到所有的信念和口号都是如此的滑稽,他也打破了在自我认同中的“理想我”。其实长期以来,这本是乔乔的信念,但是因为他本身的善良,以及他身边的两位特殊女性,也让乔乔重新回到自由的世界,逃离了漩涡。
三、结语
“一部好电影应该让人在忘记声音、忘记特效、忘记表演的时候,还记得那种揪扯心灵的颤抖。”而《乔》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影片关注的是孩子的心路历程,重新解读了战争中强权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告诉受众,放下歧视,犹太人不长犄角,德国孩子也只是一个孩子。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当你微笑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还是值得坚持下去的。”人总要成长,总要学着长大,勇敢追求自由。
参考文献:
[1]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2-83.
[2]卓别林.卓别林自传[M].李琦,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白钰冰,河北大学广播与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