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华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师资整体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以及师资匮乏等问题成为制约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菲律宾华文教育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进一步稳定并规范华语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对菲律宾各华校而言,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关键词:菲律宾;华文;师资队伍;建设
菲律宾华文教育源远流长,虽历经曲折却始终不断发展壮大。自1976年华校全面菲化后,华校被纳入到了菲律宾的国民教育系统,华文教育由原来华人社区的第一语言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系统的第二语言教育,华文课程也由必修课转变成为选修课,华校以华文教学为主导的格局已被打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及全球性“汉语热”的兴起,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华文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与主要问题
菲律宾华文教师日益显得匮乏,尤其是高水平的、受过正规训练的华文教师更为缺乏。目前菲律宾在校任职的华文教师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到菲律宾任教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并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已到退休年龄,人数在逐年减少。(2)菲律宾华文学校的中学毕业生,这类教师人数较多,然而专业水平不足,对教学理论及方法亦不了解。(3)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来的新移民,这部分教师专业水平高,但缺乏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知识与技能,且大多数到华校任教只是一种过渡,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便可能离职,难以安心工作。(4)五、六十年代华校毕业生到台湾进修,学成后返菲任教的,但坚持从事华文教育的不多。此外,还包括近年来从中国大陆和台湾聘请的有经验的教师以及中国国家汉办派遣的汉语教学志愿者。现有的菲律宾华文师资队伍对推动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就整个华文教师队伍而言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师资整体学历偏低。大部分教师的华文水平处于中学程度,且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由于没有固定而有实力的师资培训机构,华文教师水平难以提高,从国外聘请的高水平华文教师为数不多。
2.师资结构不合理。在师资结构中,女性比例约占到了90%,性别比率严重失调。华校男教师奇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菲华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待遇低。此外,中老年多,年轻人偏少,华文教师中年龄在41至55岁的教师约占了三分之一,55至65歲以上的教师约占了五分之一。
3.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福利待遇低,教师中兼职或跳槽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同一个学校,前后两个学期更换的教师达一半以上,且有15.5%的教师从事其他社会兼职工作,此外有32.39%的教师表示不愿意继续在华校任教。多数华文教师月薪15000比索(100比索约合15元人民币)以下,大多数教师对收入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
4.师资培训未能满足菲律宾华语师资的需求。由于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教学人才流失严重,使得菲律宾师资培训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深化;岗前培训的缺乏,使得新教师已经定型的教学手法难以改变,培训效果难以实现;培训的形式大多比较随意、宽松,其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有部分培训停留于表面,在内容方面也有不少重复。培训之后的情况往往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和验证。教师自身的客观情况也限制了培训内容的扩展和深化。大多数教师课时多、时间紧,这就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重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语言本体及语言教学理论的学习。
二、当前解决教师队伍问题的已有措施
为发展华文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菲律宾华社如菲律宾商联总会、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菲律宾宗亲会联合会做了各种努力。
1.加强师资在职培训。菲华界有识之士常设法组织教师进修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1)邀请语言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到菲律宾进行短期讲学,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引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2)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前往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进行短期强化培训;(3)聘请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有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华校,从制定教学计划、拟定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选取课堂教学方法到测试等方面对华语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华校称之为“督导”;(4)华人社团、华人及华校以减免学费、给予补贴等措施鼓励教师到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中文大学继续深造或参加中文函授课程的学习。
2.引进汉语教学志愿者。2003年在国家汉办的指导下,菲律宾最高华人领导社团——菲律宾菲华商联总会与福建师范大学商定以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教育实习的方式,合作开展“赴菲汉语教学志愿者”活动,从福建师范大学引进了首批19名(17名学生、1名带队老师、1名领队)汉语教学志愿者师生,并分配于菲律宾南部、中部和首都大岷区的8所华校任教。自2003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已累计向菲律宾派遣近600名华文志愿教师。实践证明,此举促进了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菲律宾华文学校教师团队的实力和积极性,开辟了菲律宾华文师资来源的一条新路径。
3.联合培养本科华语师资。2004年,菲律宾中正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正式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和“2+2”方式联合创办华文教育系实施细则,帮助菲方培养华文教育专业的高层次汉语教师。各华校推荐的优秀毕业生给予“学费全免、每月发送5000比索生活津贴”的优惠条件,吸引、鼓励年轻一代投身华文教育。这可看作是菲华教育走上专业化师资道路、具备自身造血功能的崭新起点。2008年7月,首届菲律宾“2+2”中文师范教育系15名学生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任教,他们成为菲律宾高教史上第一批具有中文师范本科毕业文凭的中文教师。“2+2”合作办学模式为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生力军。
三、华文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菲律宾华文师资队伍建设持续进行着,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的尝试,教师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但师资队伍建设离预期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师资问题仍是制约华文教育的瓶颈。可考虑开展下列几项工作来逐步改进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立华文教师统一管理机构,从宏观上把握菲律宾华文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管理机构可参照华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华文教师任职的基本条件,完善教师评估体系,建立国内外统一、公认的权威性标准,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针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组织教师培训进修深造;建立相应的考核考试制度,并把教师的教学水平、接受培训的情况同待遇结合起来。管理机构集中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使教师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人力物力浪费。
2.继续开展华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培训系统。首先,在进行整体培训的同时,也要重点培养一批热心于华文教育事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给予优厚的待遇。这样可相对稳定部分师资,另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可以解决华校外聘督导教师遇到的一些问题,又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巩固和发展。其次,在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强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仍是空白点。此外,对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也需要进行教学跟踪调查,及时反馈有关信息,总结经验教训,使培训工作减少盲目性,逐步落到实处。
3.实现教师本科专业化,增强华教自身的“造血功能”。立足本国培养应该是华文师资培养的主渠道。在当地筹建中文大学或在现有条件成熟的大学设立中文专业或以汉语为媒介语的其他本科教育专业,开通汉语本科层次师资培养渠道和华文教育大学阶段教育通道。尝试由过去零散、短暂的教育培训模式,向系统、长期的学历教师培训转变。
4.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并逐步壮大师资队伍,调整师资结构。对待遇的不满是造成华语师资、尤其是男性教师缺乏的一个主要原因。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教学人才流失严重,培训的成果得不到巩固深化。菲律宾是一个高度偏向商业的社会,如果教师福利待遇没有改善提高,这种流动将无法避免,这同时也意味着华语师资的培训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因此,提高教师待遇,对于稳定教师队伍、调整师资结构、巩固教师培训成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筹集并设立华文教师基金,发动华侨各界捐资助教,另一方面也需要用适当方式争取当地政府的补贴和中国政府的支持。我们还要在华社大力开展“尊师重教”的活动;表彰优秀校领导和教师;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尽快建立华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实现教师持证上岗,加强对教师的考评,奖优罚劣。
5.建立中文教学咨询中心,对教师的具体教学给予指导和帮助。参加培训和研讨会对教师个人的业务知识和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但一些教师需要的是对他们具体教学的帮助和指导,如教学课件的收集与制作,参考资料,教学难点释疑等。教师们固然可以通过认识的同事、网络论坛、互联网索寻相关资料,但这样常常很花费时间,且常常不及时、不具体。对此,菲律宾华文教育管理指导机构或在中国国内某所指定的院校设立一个中文教学咨询中心,配有相应的网站,向世界各地从事中文教学的机构、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帮助,帮助形式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此外,也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各地华文教师的交流,以便教师们共享资源信息,借鉴彼此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2]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耿红卫.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及现状[J].广西社会科学,2007,(5).
[4]沈文.菲律宾华语教师的抽样调查《菲律宾华文教育年鉴》(1995-2004电子文本).
[5]章石芳.论转型时期的菲律宾华文教育[J].福建師范大学学报,2004,(6).
关键词:菲律宾;华文;师资队伍;建设
菲律宾华文教育源远流长,虽历经曲折却始终不断发展壮大。自1976年华校全面菲化后,华校被纳入到了菲律宾的国民教育系统,华文教育由原来华人社区的第一语言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系统的第二语言教育,华文课程也由必修课转变成为选修课,华校以华文教学为主导的格局已被打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及全球性“汉语热”的兴起,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华文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与主要问题
菲律宾华文教师日益显得匮乏,尤其是高水平的、受过正规训练的华文教师更为缺乏。目前菲律宾在校任职的华文教师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到菲律宾任教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并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已到退休年龄,人数在逐年减少。(2)菲律宾华文学校的中学毕业生,这类教师人数较多,然而专业水平不足,对教学理论及方法亦不了解。(3)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来的新移民,这部分教师专业水平高,但缺乏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知识与技能,且大多数到华校任教只是一种过渡,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便可能离职,难以安心工作。(4)五、六十年代华校毕业生到台湾进修,学成后返菲任教的,但坚持从事华文教育的不多。此外,还包括近年来从中国大陆和台湾聘请的有经验的教师以及中国国家汉办派遣的汉语教学志愿者。现有的菲律宾华文师资队伍对推动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就整个华文教师队伍而言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师资整体学历偏低。大部分教师的华文水平处于中学程度,且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由于没有固定而有实力的师资培训机构,华文教师水平难以提高,从国外聘请的高水平华文教师为数不多。
2.师资结构不合理。在师资结构中,女性比例约占到了90%,性别比率严重失调。华校男教师奇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菲华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待遇低。此外,中老年多,年轻人偏少,华文教师中年龄在41至55岁的教师约占了三分之一,55至65歲以上的教师约占了五分之一。
3.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福利待遇低,教师中兼职或跳槽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同一个学校,前后两个学期更换的教师达一半以上,且有15.5%的教师从事其他社会兼职工作,此外有32.39%的教师表示不愿意继续在华校任教。多数华文教师月薪15000比索(100比索约合15元人民币)以下,大多数教师对收入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
4.师资培训未能满足菲律宾华语师资的需求。由于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教学人才流失严重,使得菲律宾师资培训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深化;岗前培训的缺乏,使得新教师已经定型的教学手法难以改变,培训效果难以实现;培训的形式大多比较随意、宽松,其所要求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有部分培训停留于表面,在内容方面也有不少重复。培训之后的情况往往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和验证。教师自身的客观情况也限制了培训内容的扩展和深化。大多数教师课时多、时间紧,这就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重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语言本体及语言教学理论的学习。
二、当前解决教师队伍问题的已有措施
为发展华文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菲律宾华社如菲律宾商联总会、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菲律宾宗亲会联合会做了各种努力。
1.加强师资在职培训。菲华界有识之士常设法组织教师进修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1)邀请语言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到菲律宾进行短期讲学,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引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2)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前往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进行短期强化培训;(3)聘请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有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华校,从制定教学计划、拟定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选取课堂教学方法到测试等方面对华语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华校称之为“督导”;(4)华人社团、华人及华校以减免学费、给予补贴等措施鼓励教师到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中文大学继续深造或参加中文函授课程的学习。
2.引进汉语教学志愿者。2003年在国家汉办的指导下,菲律宾最高华人领导社团——菲律宾菲华商联总会与福建师范大学商定以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教育实习的方式,合作开展“赴菲汉语教学志愿者”活动,从福建师范大学引进了首批19名(17名学生、1名带队老师、1名领队)汉语教学志愿者师生,并分配于菲律宾南部、中部和首都大岷区的8所华校任教。自2003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已累计向菲律宾派遣近600名华文志愿教师。实践证明,此举促进了菲律宾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了菲律宾华文学校教师团队的实力和积极性,开辟了菲律宾华文师资来源的一条新路径。
3.联合培养本科华语师资。2004年,菲律宾中正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正式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和“2+2”方式联合创办华文教育系实施细则,帮助菲方培养华文教育专业的高层次汉语教师。各华校推荐的优秀毕业生给予“学费全免、每月发送5000比索生活津贴”的优惠条件,吸引、鼓励年轻一代投身华文教育。这可看作是菲华教育走上专业化师资道路、具备自身造血功能的崭新起点。2008年7月,首届菲律宾“2+2”中文师范教育系15名学生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任教,他们成为菲律宾高教史上第一批具有中文师范本科毕业文凭的中文教师。“2+2”合作办学模式为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生力军。
三、华文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菲律宾华文师资队伍建设持续进行着,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的尝试,教师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但师资队伍建设离预期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师资问题仍是制约华文教育的瓶颈。可考虑开展下列几项工作来逐步改进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立华文教师统一管理机构,从宏观上把握菲律宾华文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管理机构可参照华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华文教师任职的基本条件,完善教师评估体系,建立国内外统一、公认的权威性标准,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针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组织教师培训进修深造;建立相应的考核考试制度,并把教师的教学水平、接受培训的情况同待遇结合起来。管理机构集中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使教师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人力物力浪费。
2.继续开展华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培训系统。首先,在进行整体培训的同时,也要重点培养一批热心于华文教育事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给予优厚的待遇。这样可相对稳定部分师资,另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可以解决华校外聘督导教师遇到的一些问题,又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巩固和发展。其次,在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强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仍是空白点。此外,对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也需要进行教学跟踪调查,及时反馈有关信息,总结经验教训,使培训工作减少盲目性,逐步落到实处。
3.实现教师本科专业化,增强华教自身的“造血功能”。立足本国培养应该是华文师资培养的主渠道。在当地筹建中文大学或在现有条件成熟的大学设立中文专业或以汉语为媒介语的其他本科教育专业,开通汉语本科层次师资培养渠道和华文教育大学阶段教育通道。尝试由过去零散、短暂的教育培训模式,向系统、长期的学历教师培训转变。
4.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并逐步壮大师资队伍,调整师资结构。对待遇的不满是造成华语师资、尤其是男性教师缺乏的一个主要原因。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教学人才流失严重,培训的成果得不到巩固深化。菲律宾是一个高度偏向商业的社会,如果教师福利待遇没有改善提高,这种流动将无法避免,这同时也意味着华语师资的培训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因此,提高教师待遇,对于稳定教师队伍、调整师资结构、巩固教师培训成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筹集并设立华文教师基金,发动华侨各界捐资助教,另一方面也需要用适当方式争取当地政府的补贴和中国政府的支持。我们还要在华社大力开展“尊师重教”的活动;表彰优秀校领导和教师;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尽快建立华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实现教师持证上岗,加强对教师的考评,奖优罚劣。
5.建立中文教学咨询中心,对教师的具体教学给予指导和帮助。参加培训和研讨会对教师个人的业务知识和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但一些教师需要的是对他们具体教学的帮助和指导,如教学课件的收集与制作,参考资料,教学难点释疑等。教师们固然可以通过认识的同事、网络论坛、互联网索寻相关资料,但这样常常很花费时间,且常常不及时、不具体。对此,菲律宾华文教育管理指导机构或在中国国内某所指定的院校设立一个中文教学咨询中心,配有相应的网站,向世界各地从事中文教学的机构、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帮助,帮助形式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此外,也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各地华文教师的交流,以便教师们共享资源信息,借鉴彼此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2]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耿红卫.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及现状[J].广西社会科学,2007,(5).
[4]沈文.菲律宾华语教师的抽样调查《菲律宾华文教育年鉴》(1995-2004电子文本).
[5]章石芳.论转型时期的菲律宾华文教育[J].福建師范大学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