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徐岚(1990-),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安宁市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摘要: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围绕英国病人的身份揭秘展开叙述,用凄美的笔调讲述了身份各异、患有“病”的四个人战后的创伤故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及种族的偏见对人造成的难以治愈的创伤。
关键词:创伤;战争;种族;治疗
一、引言
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1943-)的小说《英国病人》出版于1992年,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奖。小说一经出版,国际上就掀起了翁达杰研究热,是翁达杰迄今为止所创作的五部小说中最受争议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者用凄美梦幻的笔触,描述了二战后身份文化背景各异的四个人物的创伤故事:以英国病人的身份揭秘为中心,在沙漠和别墅之间进行空间转换,围绕着两则爱情故事展开叙述。国外学者对翁达杰的写作技巧、小说主题和小说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进行了分析,如Younis 在其名为《英国病人中的民族观和非殖民化》一文中指出《英国病人》强调了更多的文化混杂。徐宝丽(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英国病人》进行了解构式的解读;王晓岚(2013)认为,翁达杰设置很多二元对立的因素,将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结构中,通过角色间对立与冲突来彰显不同群体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共处的艰难;余乐(2013)对小说的“病人”的象征意蕴进行分析,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本文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所受到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和种族创伤,解读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创伤症状与行为,揭示战争掠夺及种族偏见对人性的摧残。
二、艾尔麦西的战争创伤
创伤在凯鲁斯的著作《无主的经验:创伤、叙事和历史》中被定义为:在突然的或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一种压倒性的经验,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延迟的,以幻觉和其他侵入的现象而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表现[5]P11。事件发生时,受害人的认知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还没反应过来事件就已经发生,随之而来的1是无法想象的后果从而使受害人不知所措。战争的爆发、过程及其战后的影响对国民都造成了难以治愈的创伤:面对战场上亲人的突然死亡,家园的瞬间毁灭,自我人身安全感的缺失,受害者通常表现出抑郁、焦虑及对生活绝望等症状。
在《英国病人》中,艾尔麦西不仅遭受了生理上有形的创伤,更是经历了心理上无形的重创。他是这场战争中的直接受害者之一,叫他英国病人,可以理解为他是一名来自英国的病人,亦或是他的伤病因英国而生。从小说的名字就可轻易看出这是一部关于创伤、民族和国籍的小说。艾尔麦西的身份已经无法从已烧焦的面容辨认出,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他对过去战争断断续续的记忆、对凯瑟琳越过道德界限的爱。艾尔麦西崇尚自然,热爱沙漠,所以能够很容易看出他对战争的厌恶,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摧残。麦多克斯的自杀使艾尔麦西遭受的第一次创伤,麦多克斯是和他工作了十年的朋友,是他最爱的男人。艾尔麦西认为他就是因为国家而死的,死于民族之分,这让他更加憎恨战争所带来的悲伤与煎熬,更加排斥民族之分:慢慢地,我们成了没有民族的人。我开始憎恨民族、国家使我们变得畸形。[6]P135
艾尔麦西经历的第二次创伤是凯瑟琳的死亡:如果说麦多克斯的死亡造成的创伤使其进入了潜伏期,那凯瑟琳的离去则是这一创伤的重复和再度爆发,其力度和伤害程度更加强烈,足以把他推向绝望的深渊。导致他一听见声音就会醒来,睡觉的时候总是将助听器开到最响,好让他确定自己的安全[6]P109。当杰弗里发现妻子和朋友的不忠之后,怒火中烧的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载着凯瑟琳撞向艾尔麦西打算三人同归于尽时,艾尔麦西亲眼目睹杰弗里的死亡和心爱之人受伤的过程。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无法及时接受,压倒式的创伤体验再次最大限度地挑战了其认知能力,在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保护屏障的一个裂缝或分裂[7]P59中再次产生了创伤,这种即时性(immediacy)阻碍了他对整个事件的接受和理解。拯救凯瑟琳的生命成了唯一的目标。艾尔麦西为凯瑟琳把地图卖给德国人这一举动,虽然的确是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但也是在经历了双重创伤之后对国家权力之争的失望、对战争残忍无情的憎恨、对这场战争的报复。
三、基普的种族创伤
基普所受的创伤也许没有艾尔麦西的迅速与突然,却更加强烈与深刻。其创伤产生的后果也更加深远,治愈的可能性更低。种族创伤更关乎国家和民族之间,是对整个民族的质疑与重新认识,对已建立的较为完善的价值体系的挑战甚至否定。凯鲁斯指出:创伤作为一系列行动,从事件的发生到压抑再到回归最震撼的是事故受害者在事故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创伤的潜伏期不是在于忘记现实,而是在于经验自身的内在潜伏期中[5]P7。创伤造成的后果不会随即强烈显现出,而是会经过一个潜伏期,慢慢在受害者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
基普的真名是基帕尔·辛格,但他更喜欢被叫做基普,一个英国兵们开玩笑时随口说出的名字。名字向来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而轻易更改自己的名字表明基普对自身身份的隐藏,由此可看出基普想融入英国环境的决心。初到英国,基普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适应这种变化,但英国人对这位印度的锡克人的偏见和排斥让基普的心灵遭受重创,使得基普无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认同:虽然基普能顺利的通过考试,但他认为由于他是锡克人所以他并没有被录取;在英国人看来,印度人只是外来者,只是他们用于殖民扩张的工具。小说对基普的描述更多的是他的肤色、一头长发和锡克人特有的包头巾。这样的描写更加凸显其特有的锡克族身份,也暗示着民族之间的冲突的发生。
经历种族创伤的人通常表现出各种典型症状,其中基普自卑、过度警觉与缺乏安全感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己的民族身份不被英国人认同,基普只能选择隐藏,专心对待自己的扫雷工作。他习惯于做一个隐形人。自卑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质疑和否定,当周围的环境消极因素居多时,个体就会怀疑自身属性,产生自卑心理。萨福克勋爵在一次炸弹拆除中牺牲,这阻断了基普了解英国人融入英国文化的一条渠道,基普刚要敞开的心门又被关上。虽然与汉娜产生了爱情,但即使在他最爱的人面前依然不能完全敞开心扉,汉娜总觉得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距离,谁也不能跨越过这个鸿沟,进入彼此的世界。归根到底,这是基普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种族的创伤留给基普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对基普的生活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四、创伤的重构与处理
对创伤的恢复治疗是了解和分析创伤的最终目的。由于创伤的形成是外部的暴力事件没有经过任何防护直接作用于意识,使得受害者失去认识和感知能力,之后重复产生创伤性情境,让受害者再次经历创伤。因此,创伤是一种无意识模仿或认同创伤情境的局面[8]P300。面对创伤的特殊性,采取治疗的手段也相应较为多样复杂,治疗的周期也会较长久。通过对创伤的重构,让患者正视创伤经历,从而能够重建自我开始新的生活。在小说中,汉娜对英国病人的照顾和陪伴,以及之后卡拉瓦乔对他身份怀疑的询问恰好充当了治疗师的角色,汉娜每天与英国病人的交谈起到了关键作用:汉娜的照顾不仅减轻了英国病人生理上的痛苦,更是在心理上对英国病人的创伤愈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对一的交谈即使不涉及创伤事件依然能够在不经意的交流对话间使病人逐渐认识到现实的处境,从重复经历的创伤体验中走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创伤事件的整个过程。通过讲述,病人能逐渐明白事件的意义,逐渐恢复辨别能力和整合能力。单独照顾英国病人成为了汉娜治疗自己创伤的途径之一,她并不太在乎这位英国病人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在结束战争之后依然有事可忙。卡拉瓦乔企图给英国病人注射吗啡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他这样的蓄意询问让英国病人的身份更加明朗清晰同时也帮助病人重建创伤:身体每吞下一阵吗啡,又有一扇门便随之打开,或者他会退到岩洞里的壁画,或者一架埋在地下的飞机[6]P239注射吗啡,可以唤起更多病人的无意识,加上进一步的沟通,病人可以主动地进行无意识的重新体验,积极地进行创伤的重建和认识。
对于基普,和白人汉娜的相处和相爱便是最直接的治疗方式。但这段恋情并没有圆满的结局,基普和汉娜更多的是肉体上的联系与交流。两人总是很默契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汉娜认为他可以那样自给自足,他可以那样容易地只将背影留给这个世界[6]P124。表面上是基普拒绝了汉娜,实际上这是基普遭受创伤之后的自我保护,是对世界和周围人的一种躲避和恐惧,这种阴影难以消除。所以基普最后选择离开,回到属于他自己的国度,慢慢淡化种族之分给他带来的创伤,重新建立他的民族自信。
五、结语
翁达杰通过对《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创伤故事叙述,深刻揭示出战争残酷与无情,表达了对种族偏见的厌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在战争平息之后依然无法享受内心的安静平和,不断从回忆中去找寻那份宁静:被火烧的面目全非的艾尔麦西在经历了最好的朋友和最爱的人的离去之后选择安乐死,带着他的创伤记忆去继续找寻;受到种族创伤的基普远不可能和汉娜走到一起,他选择回到属于他的民族身份的地方,去治愈在英国受到的创伤。战争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给人带来的难以愈合的伤害,只有重新审视历史,正确处理创伤,才有可能让创伤慢慢愈合,继续新的生活。(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Younis, R. A. Nationhood and Decolonization in The English Patient[J]. Literature/Film Quarterly1998,26.1:2-9
[2] 徐宝丽,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英国病人[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3] 王晓岚,英国病人中二元对立解读[J].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59
[4] 余乐,浅析电影《英国病人》中“病人”的象征意蕴[J].北方文学 2013,(3):84
[5] Caruth, C.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6]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M]. 丁骏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7] Freud S.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J]. London: Hogarth,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18:13 from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59.
[8] Leys. R. Trauma: A Genealogy[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摘要: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围绕英国病人的身份揭秘展开叙述,用凄美的笔调讲述了身份各异、患有“病”的四个人战后的创伤故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及种族的偏见对人造成的难以治愈的创伤。
关键词:创伤;战争;种族;治疗
一、引言
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1943-)的小说《英国病人》出版于1992年,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奖。小说一经出版,国际上就掀起了翁达杰研究热,是翁达杰迄今为止所创作的五部小说中最受争议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者用凄美梦幻的笔触,描述了二战后身份文化背景各异的四个人物的创伤故事:以英国病人的身份揭秘为中心,在沙漠和别墅之间进行空间转换,围绕着两则爱情故事展开叙述。国外学者对翁达杰的写作技巧、小说主题和小说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进行了分析,如Younis 在其名为《英国病人中的民族观和非殖民化》一文中指出《英国病人》强调了更多的文化混杂。徐宝丽(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英国病人》进行了解构式的解读;王晓岚(2013)认为,翁达杰设置很多二元对立的因素,将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结构中,通过角色间对立与冲突来彰显不同群体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共处的艰难;余乐(2013)对小说的“病人”的象征意蕴进行分析,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本文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所受到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和种族创伤,解读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创伤症状与行为,揭示战争掠夺及种族偏见对人性的摧残。
二、艾尔麦西的战争创伤
创伤在凯鲁斯的著作《无主的经验:创伤、叙事和历史》中被定义为:在突然的或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一种压倒性的经验,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延迟的,以幻觉和其他侵入的现象而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表现[5]P11。事件发生时,受害人的认知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还没反应过来事件就已经发生,随之而来的1是无法想象的后果从而使受害人不知所措。战争的爆发、过程及其战后的影响对国民都造成了难以治愈的创伤:面对战场上亲人的突然死亡,家园的瞬间毁灭,自我人身安全感的缺失,受害者通常表现出抑郁、焦虑及对生活绝望等症状。
在《英国病人》中,艾尔麦西不仅遭受了生理上有形的创伤,更是经历了心理上无形的重创。他是这场战争中的直接受害者之一,叫他英国病人,可以理解为他是一名来自英国的病人,亦或是他的伤病因英国而生。从小说的名字就可轻易看出这是一部关于创伤、民族和国籍的小说。艾尔麦西的身份已经无法从已烧焦的面容辨认出,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他对过去战争断断续续的记忆、对凯瑟琳越过道德界限的爱。艾尔麦西崇尚自然,热爱沙漠,所以能够很容易看出他对战争的厌恶,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摧残。麦多克斯的自杀使艾尔麦西遭受的第一次创伤,麦多克斯是和他工作了十年的朋友,是他最爱的男人。艾尔麦西认为他就是因为国家而死的,死于民族之分,这让他更加憎恨战争所带来的悲伤与煎熬,更加排斥民族之分:慢慢地,我们成了没有民族的人。我开始憎恨民族、国家使我们变得畸形。[6]P135
艾尔麦西经历的第二次创伤是凯瑟琳的死亡:如果说麦多克斯的死亡造成的创伤使其进入了潜伏期,那凯瑟琳的离去则是这一创伤的重复和再度爆发,其力度和伤害程度更加强烈,足以把他推向绝望的深渊。导致他一听见声音就会醒来,睡觉的时候总是将助听器开到最响,好让他确定自己的安全[6]P109。当杰弗里发现妻子和朋友的不忠之后,怒火中烧的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载着凯瑟琳撞向艾尔麦西打算三人同归于尽时,艾尔麦西亲眼目睹杰弗里的死亡和心爱之人受伤的过程。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无法及时接受,压倒式的创伤体验再次最大限度地挑战了其认知能力,在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保护屏障的一个裂缝或分裂[7]P59中再次产生了创伤,这种即时性(immediacy)阻碍了他对整个事件的接受和理解。拯救凯瑟琳的生命成了唯一的目标。艾尔麦西为凯瑟琳把地图卖给德国人这一举动,虽然的确是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但也是在经历了双重创伤之后对国家权力之争的失望、对战争残忍无情的憎恨、对这场战争的报复。
三、基普的种族创伤
基普所受的创伤也许没有艾尔麦西的迅速与突然,却更加强烈与深刻。其创伤产生的后果也更加深远,治愈的可能性更低。种族创伤更关乎国家和民族之间,是对整个民族的质疑与重新认识,对已建立的较为完善的价值体系的挑战甚至否定。凯鲁斯指出:创伤作为一系列行动,从事件的发生到压抑再到回归最震撼的是事故受害者在事故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创伤的潜伏期不是在于忘记现实,而是在于经验自身的内在潜伏期中[5]P7。创伤造成的后果不会随即强烈显现出,而是会经过一个潜伏期,慢慢在受害者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
基普的真名是基帕尔·辛格,但他更喜欢被叫做基普,一个英国兵们开玩笑时随口说出的名字。名字向来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而轻易更改自己的名字表明基普对自身身份的隐藏,由此可看出基普想融入英国环境的决心。初到英国,基普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适应这种变化,但英国人对这位印度的锡克人的偏见和排斥让基普的心灵遭受重创,使得基普无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认同:虽然基普能顺利的通过考试,但他认为由于他是锡克人所以他并没有被录取;在英国人看来,印度人只是外来者,只是他们用于殖民扩张的工具。小说对基普的描述更多的是他的肤色、一头长发和锡克人特有的包头巾。这样的描写更加凸显其特有的锡克族身份,也暗示着民族之间的冲突的发生。
经历种族创伤的人通常表现出各种典型症状,其中基普自卑、过度警觉与缺乏安全感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己的民族身份不被英国人认同,基普只能选择隐藏,专心对待自己的扫雷工作。他习惯于做一个隐形人。自卑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质疑和否定,当周围的环境消极因素居多时,个体就会怀疑自身属性,产生自卑心理。萨福克勋爵在一次炸弹拆除中牺牲,这阻断了基普了解英国人融入英国文化的一条渠道,基普刚要敞开的心门又被关上。虽然与汉娜产生了爱情,但即使在他最爱的人面前依然不能完全敞开心扉,汉娜总觉得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距离,谁也不能跨越过这个鸿沟,进入彼此的世界。归根到底,这是基普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种族的创伤留给基普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对基普的生活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四、创伤的重构与处理
对创伤的恢复治疗是了解和分析创伤的最终目的。由于创伤的形成是外部的暴力事件没有经过任何防护直接作用于意识,使得受害者失去认识和感知能力,之后重复产生创伤性情境,让受害者再次经历创伤。因此,创伤是一种无意识模仿或认同创伤情境的局面[8]P300。面对创伤的特殊性,采取治疗的手段也相应较为多样复杂,治疗的周期也会较长久。通过对创伤的重构,让患者正视创伤经历,从而能够重建自我开始新的生活。在小说中,汉娜对英国病人的照顾和陪伴,以及之后卡拉瓦乔对他身份怀疑的询问恰好充当了治疗师的角色,汉娜每天与英国病人的交谈起到了关键作用:汉娜的照顾不仅减轻了英国病人生理上的痛苦,更是在心理上对英国病人的创伤愈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对一的交谈即使不涉及创伤事件依然能够在不经意的交流对话间使病人逐渐认识到现实的处境,从重复经历的创伤体验中走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创伤事件的整个过程。通过讲述,病人能逐渐明白事件的意义,逐渐恢复辨别能力和整合能力。单独照顾英国病人成为了汉娜治疗自己创伤的途径之一,她并不太在乎这位英国病人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在结束战争之后依然有事可忙。卡拉瓦乔企图给英国病人注射吗啡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他这样的蓄意询问让英国病人的身份更加明朗清晰同时也帮助病人重建创伤:身体每吞下一阵吗啡,又有一扇门便随之打开,或者他会退到岩洞里的壁画,或者一架埋在地下的飞机[6]P239注射吗啡,可以唤起更多病人的无意识,加上进一步的沟通,病人可以主动地进行无意识的重新体验,积极地进行创伤的重建和认识。
对于基普,和白人汉娜的相处和相爱便是最直接的治疗方式。但这段恋情并没有圆满的结局,基普和汉娜更多的是肉体上的联系与交流。两人总是很默契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汉娜认为他可以那样自给自足,他可以那样容易地只将背影留给这个世界[6]P124。表面上是基普拒绝了汉娜,实际上这是基普遭受创伤之后的自我保护,是对世界和周围人的一种躲避和恐惧,这种阴影难以消除。所以基普最后选择离开,回到属于他自己的国度,慢慢淡化种族之分给他带来的创伤,重新建立他的民族自信。
五、结语
翁达杰通过对《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创伤故事叙述,深刻揭示出战争残酷与无情,表达了对种族偏见的厌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在战争平息之后依然无法享受内心的安静平和,不断从回忆中去找寻那份宁静:被火烧的面目全非的艾尔麦西在经历了最好的朋友和最爱的人的离去之后选择安乐死,带着他的创伤记忆去继续找寻;受到种族创伤的基普远不可能和汉娜走到一起,他选择回到属于他的民族身份的地方,去治愈在英国受到的创伤。战争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给人带来的难以愈合的伤害,只有重新审视历史,正确处理创伤,才有可能让创伤慢慢愈合,继续新的生活。(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Younis, R. A. Nationhood and Decolonization in The English Patient[J]. Literature/Film Quarterly1998,26.1:2-9
[2] 徐宝丽,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英国病人[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3] 王晓岚,英国病人中二元对立解读[J].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59
[4] 余乐,浅析电影《英国病人》中“病人”的象征意蕴[J].北方文学 2013,(3):84
[5] Caruth, C.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6]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M]. 丁骏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7] Freud S.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J]. London: Hogarth,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18:13 from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59.
[8] Leys. R. Trauma: A Genealogy[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