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快乐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除了应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还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关键词】 英语 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课程,跨进了小学的课堂。由于小学英语教学面向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要让小学生快乐学英语,可以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会学的能力,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从而自主的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假如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2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3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人曾这样说过:“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4互动的师生关系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具体措施如下:
4.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4.2关心鼓励。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国权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邹申.英语语言测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英语 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课程,跨进了小学的课堂。由于小学英语教学面向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要让小学生快乐学英语,可以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会学的能力,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从而自主的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假如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2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3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人曾这样说过:“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4互动的师生关系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具体措施如下:
4.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在部分学生确有困难,难以为续时,适当放慢进度,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地赶上。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
4.2关心鼓励。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国权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邹申.英语语言测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